哪些你以为正常的设计,其实是故意为了缩短产品寿命?!

乐活   2024-12-09 20:00   广东  


我们日常使用的各种产品,大到家电、手机,甚至是汽车,几乎都无一例外地存在着“寿命”问题。


有些产品在使用一段时间后,似乎就突然无法正常工作了,甚至一些功能和部件早早就出现了故障。


这些现象看似是产品的“正常磨损”或“技术进步”,但背后隐藏的却可能是一个被广泛应用的营销手段——计划性报废(Planned Obsolescence)。


计划性报废,顾名思义,就是生产商故意设计产品,使其在一定时间后变得不再有价值,从而迫使消费者重新购买新产品。


这种手段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期,当时一家灯泡公司通过减少灯泡的使用寿命,成功刺激了市场需求,推动了灯泡的销量。


如今,计划性报废已渗透到几乎所有的消费产品设计中,成为一个潜规则。


很多看似“正常”的设计,其实是为了缩短产品寿命,从而让消费者不得不频繁更换产品。


一、防拆防更换设计


过去,许多电子产品(尤其是手机)都是设计成可以拆卸的,这使得用户可以轻松更换电池、更换存储卡,甚至更换其他配件。


然而,如今的许多电子产品,尤其是智能手机和一些家电产品,越来越多地采用了防拆防更换的设计。


这个设计意味着,一旦某个部件(例如电池或存储卡)坏了,用户就无法自行更换,只能购买一个全新的产品。


最明显的例子就是智能手机的电池设计。


过去,手机的电池大多是可拆卸的,用户可以自己更换,甚至带着备用电池出门。


但随着技术进步,许多品牌的手机都开始采用了封闭式设计,电池被密封在手机内部,非专业人员几乎无法打开。


即使是电池坏掉后,也只能前往官方售后维修或更换。


更有甚者,许多现代手机完全不支持外部存储卡插槽,用户只能购买更大内存的手机,无法通过简单的方式扩展存储。


消费者一旦使用一段时间,电池和存储空间的不足会让手机变得越来越难用,结果只有一种选择——购买一台新的手机。


商家通过这种方式,迫使消费者频繁更换手机,从而提升销量。


二、新款打败旧款设计


“新款”几乎是所有品牌和商家的一个强力武器,特别是在消费电子、汽车、家电等领域。


每年都会有大量的新款推出,声势浩大且宣传铺天盖地,给消费者一种“买新不买旧”的压力。


这种设计策略不仅仅体现在外观和技术的更新上,更多的还是通过对旧款产品逐步降级,迫使消费者在一定时间后不得不选择新款。


例如,手机、电视、家电等产品的旧款,随着时间的推移,往往会出现软件更新的缺失,甚至硬件不再兼容新的操作系统和应用程序。


在手机领域,很多安卓系统和iOS系统的更新,通常会在新版本的发布时,不再兼容旧款手机。


这使得消费者在使用一段时间后,手机性能开始下降,应用程序卡顿,体验不佳,最终迫使他们换掉旧手机。



三、使用次数设计


有些产品的设计寿命并不是基于时间,而是基于使用次数。


比如,许多家电、电子产品、甚至汽车,都会被设计成在一定次数的使用后就无法继续正常工作。


最典型的例子是打印机的墨盒和激光打印机的定期维修设计。


许多人可能经历过墨盒的“报废”现象。即便墨水看似没用完,打印机仍然会提示墨盒“耗尽”需要更换。


这是因为许多打印机的设计理念是“每个墨盒只能用一定次数”,它们通过计算打印页数或使用频率,设定了产品的使用上限。


为了最大化利润,打印机制造商通常会把“使用次数”作为产品寿命的界限,通过软件限制来迫使用户更换耗材或整台设备。


四、易耗材质设计


易耗材质设计是指在产品设计中,制造商故意选择一些耐用性差、容易磨损或老化的材料,从而缩短产品的使用寿命。


比如,手机屏幕的玻璃、汽车的刹车片、家电的电池、电动工具的电刷等都属于易耗部件。


例如,一些手机的屏幕玻璃或塑料外壳,采用的是轻便的材料,这些材料虽然看似美观且手感好,但在实际使用中却更容易划伤、破裂或磨损。


消费者一旦发现产品有划痕或外壳磨损,往往只能选择更换整个设备,而无法通过简单的修复或替换零件来解决问题。


汽车行业也有类似的设计策略。


许多车主反映,汽车的刹车片、轮胎等配件,每隔一定时间就需要更换。


这些配件的寿命往往被设计在一个合理的范围内,在设计上故意选择了一些不那么耐用的材料。


通过这种方式,车主会频繁更换这些易耗品,甚至某些部件的更换频率会比汽车本身的使用周期还要长,从而创造了更多的销售机会。


计划性报废作为一种营销手段,虽然给商家带来了更高的销售额,但却让消费者陷入了频繁更换产品的消费陷阱。


我们平时以为正常的设计——比如电池不可更换、新款打败旧款、使用次数限制和易耗材质,实际上背后都有可能是商家故意为之的手段。


作为消费者,我们要保持警觉,尽可能了解产品的设计原理和使用寿命。


同时,商家在追求利润的同时,也应当兼顾消费者的利益,避免过度设计以追求短期的经济效益,毕竟长远的口碑和消费者的信任,才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石。


有品生活
有品有趣,生活不凡。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