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理强民·理论学习丨成一事莫留多憾

文摘   2024-11-16 07:05   天津  

成一事莫留多憾

李建国

《人民日报》(2024年11月13日 第9版)

民间有句俗语,叫作“按下葫芦浮起瓢”,比喻顾此失彼,无法使问题得以圆满解决。在实际工作中,“按下葫芦浮起瓢”的事情时有发生。个别党员干部干工作,为了解决一个问题,结果却导致出现另一个问题甚至一些更棘手的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有些事情是不是好事实事,不能只看群众眼前的需求,还要看是否会有后遗症,是否会‘解决一个问题,留下十个遗憾’。”
“解决一个问题,留下十个遗憾”的现象,在现实中还一定程度存在。比如,有的地方在招商引资中“捡到筐里都是菜”,铺摊子、上项目,GDP上来了,环境却被污染了。又如,双碳目标提出以后,有的地方曾经搞运动式降碳,对高耗能项目搞“一刀切”关停,结果影响企业生产和群众生活。诸如此类顾此失彼的做法,虽然完成了某些方面的指标和任务,但是留下了后遗症,导致“旧疾”才去、“新症”又来,甚至就连看似已解决的问题,也会埋下“隐形炸弹”。这显然不是正确的工作方法。
习近平同志在福建工作期间,在《干部的基本功——密切联系人民群众》一文中谈道:“修了一道堤,人行车通问题解决了,但水的回流没有了,生态平衡破坏了;大量使用地热水,疗疾洗浴问题解决了,群众很高兴,但地面建筑下沉了,带来了更为棘手的后果;这类傻事千万干不得!”重温这段话,我们依然可以从中得到深刻启发。党员干部想干事创业、创造业绩是好的,但不能因此留下后遗症。或大或小的后遗症,有的花气力可以弥补,但很多具有不可逆性,一旦留下将很难彻底解决,损害不可估量。之所以会留下后遗症,一方面在于有些党员干部认识水平跟不上,导致预见性不够、前瞻性不足;另一方面在于有些党员干部宗旨意识不强,私心杂念作祟,政绩观出现偏差,导致工作作风不实不细,急于求成、急功近利。
对于党员干部来说,为民造福是最大政绩。那么如何把好事实事做到群众心坎上,不留遗憾?关键是按规律办事、按规矩做事,讲究办事的科学性,特别是在决策前深入调查研究,进行科学论证,防止拍脑袋决策、拍胸脯蛮干。1941年8月,毛泽东同志在主持起草的《中共中央关于调查研究的决定》中指出:“我党现在已是一个担负着伟大革命任务的大政党,必须力戒空疏,力戒肤浅,扫除主观主义作风,采取具体办法,加重对于历史,对于环境,对于国内外、省内外、县内外具体情况的调查与研究”。只有把调查研究这一“十月怀胎”的工作做实,搞清楚工作的实际需要、人民群众的急难愁盼,全面掌握推动发展的现实条件,才会有符合实际、遵循规律的决策。
当前,各方面工作关联度越来越高,许多工作都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稍有不慎就可能出现“解决一个问题,留下十个遗憾”的现象。要做到解决问题、不留遗憾,需要在经济社会发展多重目标中寻求动态平衡,这尤为考验党员干部的系统思维能力。系统观念是具有基础性的思想和工作方法。党员干部推动工作,要想得深入、考虑周延,善于“十个指头弹钢琴”。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只有坚持系统观念,用普遍联系的、全面系统的观点去分析情况,做到谋划时统揽大局、操作中细致精当,以绣花功夫把工作做扎实、做到位,才能防止系统目标碎片化,避免出现东扶西倒、顾此失彼的现象,才能让工作不留遗憾。
防止“解决一个问题,留下十个遗憾”,还要有长远眼光,善于用发展变化的观点去观察思考,把握事物发展的规律和趋势。那种不管条件急于求成,为了眼前利益而不顾长远利益,将长期目标短期化、把持久战打成突击战的做法,往往欲速不达、留下后患。党员干部要树立和践行正确政绩观,发扬“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精神,对于长期任务保持战略定力和历史耐心,紧盯目标、心无旁骛,一锤接着一锤敲,不受虚言,不听浮术,不采华名,不兴伪事,努力创造经得起历史和人民检验的实绩。

(来源:人民日报)


富民新视窗

富民新视窗
拓宽传播渠道,及时公开政务信息、党建信息、宣传资讯,传递富民“好声音”,提升宣传影响力。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