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关键在人。名山区坚持党建引领,紧紧抓住人才这个关键,围绕特色产业发展、乡风文明建设等方面持续发力,在培育新农人、用好新农人、留住新农人等方面出新招,让越来越多的“星火”汇聚名山,为乡村振兴注入源源不断的人才“活水”。
强化党建引领,引导“新农人”返乡入乡
一是组织引领做示范。各级党组织分类建立好重点领域新农人队伍信息库,引导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龙头企业等农业新型经营主体开展农业社会化服务,发挥其品种引进、技术推广、机具设备等优势,为农户提供涵盖全产业链一体化农业社会化服务。目前,全区农业社会化服务主体642家,其中国家级5家、省级36家,形成一批农业社会化服务队伍骨干力量,为乡村振兴注入“兴农”新鲜血液,实现新农人队伍科学培育、高效运行。二是集聚合力促发展。抓好头雁队伍培育,实施“经验助村、智力援村”行动,探索“部门+乡镇+新农人”结对帮扶机制机制,选派21名选调生到村任职,持续选聘60名民营企业家到村担任乡村振兴“名誉村书记”“发展顾问”,补充懂经营、会管理、素质高、能力强的村级后备干部10名,选派3名村党组织书记到成都、重庆等地先进村跟岗学习,扶持“新农人”领办创业项目、共塑产业品牌、创新发展模式,成功创建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有效吸引带动乡贤良将、能人闯将、创客干将返乡兴业。三是强化培训添动力。实施“新农人”能力素质提升行动,依托乡村学堂、全国村党组织书记和村委会主任视频培训班等平台载体,突出经济发展能力提升,先后组织各镇(街道)先进村集体和带头人赴浙江省安吉县、崇州市道明镇等镇村学习乡村治理先进经验,完成镇村组三级干部2231人全覆盖培训,着力提升抓乡村治理意识和能力。
发展特色产业,吸引“新农人”返乡入乡
一是借智专家人才。与陈宗懋、刘仲华院士在茶叶加工、绿色防控等方面开展深度合作,建立1500亩茶叶绿色防控示范基地,成功研发茶树病虫害防控技术,示范带动有机茶叶种植面积达26万亩,新增茶叶鲜叶效益超5000万元,乡土人才实际贡献率不断提高。二是加快产业融合。持续推进茶叶转型升级,实施茶企“1+6”对标提质专项行动,314家茶企均实现规范化生产,红星、永兴等4个茶叶集中加工园区全部投产。引进龙头企业共建培育有机食用菌全产业链项目,前进镇凤凰村依托地理和环境优势,借力菜篮子工程、中省扶持村集体经济、农业园区等项目建设,落地建成菌蔬大棚,入选“全省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工作推进典型区”。三是推动融合发展。聚焦“一环、四业、N点”,以特色茶产业为载体,深挖乡村文化促进农旅融合,创成首批省级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试点县,入选首批省文化产业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区创建名单,蒙顶山镇蒙山村入选第四批省级乡村旅游重点村名单,蒙顶山创建国家5A级旅游景区景观质量评价通过省级评审,推荐至国家文旅部。
做优服务生态,保障“新农人”返乡入乡
一是扩大公共服务供给。推进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投入1.32亿元完成三幼、五幼项目建设,让“新农人”子女就近入学,新增学位720个,前进镇中心小学入选全国第四批104所乡村温馨校园典型案例名单。抓实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深化“厕所革命”,完成3288户厕所改造工程,全区无害化厕所达86%,《西部丘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名山实践”》获农业农村部肯定,让“新农人”回得来、留得住。二是强化乡村宜业保障。加快农村公路规划调整,推进产业路、资源路、旅游路提升改造,获评全市首个“四好农村路”全国示范县,全区农村公路总里程达1047公里,农村公路路网密度达170公里每百平方公里。加强“新农人”职业技能培训,完善创业扶持体系,支持创办文旅、电商等新形态。组建全区农业综合服务体系运营中心,破解“新农人”返乡创业销路难题。三是提升乡村宜居水平。提升“新农人”职业荣誉感与社会融入度,全面落实待遇政策,城乡居民医保、养老保险参保率分别达98.48%、95%。扎实做好高校毕业生、农民工等重点群体就业促进工作,城镇新增就业2522人。逐步提升农村现代化生活条件,编制宅基地审批“双方案”5份,有效解决131户宅基地合法手续,不断增强返乡“新农人”幸福感、获得感。
供稿:人才室
编辑:万旭旻
初审:任耘桥
审核:高 瑞、杨 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