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刑警是冲锋在与犯罪斗争一线的战士,那刑事技术民警便是运筹帷幄的谋士。他们凭借着专业技能和缜密推理,在犯罪的阴影中穿梭,在蛛丝马迹中寻找真相,在重重伪装下拨开迷雾。他们的故事,既讲述着人民群众生活的更迭,也见证着刑事科学技术的进步。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临澧公安苦于单位内部没有刑事技术方面的人才,每每发生重大案件,均只能求助上级公安,由上级公安调派痕检专家赶赴临澧,协助破案。
随着社会治安形势日益复杂严峻,当时的局领导经反复商议,决定让时年28岁的民警蒋定贵担任痕迹检验工作。1981年5月,蒋定贵按照上级安排前往省城,围绕“现场痕迹采集”进行了为期45天的系统学习。暮年的蒋定贵回忆往昔,无限感慨:在当年的培训班里,其他区县市前来学习的技术员几乎都是经验丰富的“老炮儿”,只有临澧派出的技术员是零基础的“门外汉”。当时老师授课多讲方言,他怕自己跟不上学习节奏,只能利用休息时间赶紧抄写同学的课时笔记,用以反复研读。
那个年代,没有智能手机,网络也不发达,遇到难题只能求助书本。因此,蒋定贵每每出勘现场,都是手上提着工具箱、背上背着装满书籍的书包,一遇到难题便立即翻书寻找答案。
1984年,县烽火乡发生一起恶性伤人案件,由于被害人在案发三天后才来报案,当蒋定贵带着勘查工具和书本赶到现场时,现场已遭到严重破坏。他一寸一寸地毯式查找了一天一夜,终于在离地面3米多高的石灰墙上发现一枚肉眼难以察觉的指纹。但因位置特别,蒋定贵手持照相机拍摄数次均未成功,他不肯死心,掏出随身书包里的教材,对照书本上讲到的几种拍摄方法,利用白天和夜晚的不同光源,踩上木梯,从不同角度拍照,并在现场搭建临时暗棚冲洗照片。经过反反复复的实验,蒋定贵终于获得了理想照片,并凭借此关键性证据一锤定音,将犯罪嫌疑人抓获归案。
1992年,为了让临澧公安的刑事科学技术代代相传,经局领导安排,23岁的小伙严若鸿来到临澧公安的刑事技术楼,拜蒋定贵为师,成为继蒋定贵之后的临澧公安第二代专职刑事技术民警,他稳稳握住师父蒋定贵传递给他的接力棒,一路勤钻苦学,不负众望成为临澧公安刑侦战线上的中坚骨干。
1993年2月,一名年仅19岁的出租车司机被3名乘客杀害,并被抛尸于原九里乡(现刻木山乡)的一处油菜地边。因受限于当年的科技水平,导致该案一直没有破获,此案也成了蒋定贵心里的遗憾。他认真保存该案全部资料、物证,期许着自己未能破获的命案,能在未来科学技术发达后,在爱徒严若鸿手里侦破。
自此以后30余年,严若鸿每一年都对未能侦破的案件进行定期梳理核查。功夫不负有心人,2020年,严若鸿通过大量的痕迹物证分析比对,确认了当年出租车司机被杀案嫌疑人的身份信息,沉积27年的命案积案得以告破。
2023年6月,严若鸿又一次对师父蒋定贵留存的积案物证进行重新比对鉴定时,发现了1993年10月一起命案积案嫌疑人的相关身份信息。至此,一桩30年前的故意杀人案告破,嫌疑人受到了法律的严惩。
两起命案积案告破的背后,是两代刑事科学技术民警的永不言弃。师父蒋定贵的遗憾,终在爱徒严若鸿这里得到了圆满。
2020年,临澧公安修建新办公大楼,并设立刑事科学技术室,购进手印熏显柜、指纹工作站、激光物证搜索仪等先进装备,自此,人员信息采集工作进入全新模式,刑事技术工作也进入科技强警新时代。此后,临澧公安刑事科学技术室因成效突出,被公安部评为“全国一级示范刑事科学技术室”。
“凡有接触,必留痕迹”,这句话被所有刑事技术民警奉为圭臬。从手电筒、放大镜、胶卷相机的“有形现场”,到网络空间、信息雾海、数据云端这样的“无形战场”,变化的是勘查手段和场景,不变的是临澧公安刑事技术民警寻迹追踪、守护平安的初心。
来源:临澧公安
编辑:蒋檬
一审:章莉 二审:朱菲 三审:沈绍贵
出品人:谭国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