塑料制品在我们生活中已成为不可缺少的存在,但“微塑料”的危害却不可忽视。目前微塑料已在人体肠胃、心脏、肠道、胎盘甚至骨髓等部位检出。
据《卫报》3月24日报道,在一项新的研究中,科学家首次在人类血液中发现了微塑料颗粒。荷兰的一个研究小组对22名志愿者的血液进行了测试。结果发现,他们中有17人,即约77%,血液中含有可量化的微塑料颗粒。
微博截图
这一发现引起了社会民众的广泛关注。
那么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微塑料都有哪些?
微塑料又是怎么“溜”进人体的?
进入人体后对身体有危害吗?
微塑料颗粒可以通过人们的饮食、呼吸或皮肤接触直接进入人体。举个例子来讲,空气中的颗粒PM2.5 (<2.5µm),来自柴油尾气的颗粒,以及汽车轮胎刹车磨擦产生的颗粒,都能够穿过细胞膜,引发氧化应激和炎症,并与心血管和呼吸系统疾病或肺癌死亡风险增加有关。
当微塑料暴露在环境中时,经过一系列的物理化学和生物降解过程,微塑料极有可能转变为纳米尺寸大小(尺寸小于100 nm的塑料颗粒)。已有研究表明微米级的塑料颗粒可以通过细胞膜、胎盘甚至大脑进入所有的器官,并且可以滞留在人体内。但是关于对微塑料在人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以及微塑料对人类是否有剂量依赖效应仍不得而知。
食物中的微塑料一部分来自于食品加工,这些加工食品普遍含有微塑料。当人们使用一次性餐具、塑料袋、牙膏、口红和洗面奶等物品时,大量微塑料也会进入到空气、水体、乃至人体的皮肤或嘴里。另一部分来自食物原材料或上游生物链,微塑料颗粒容易分解者当食物吃掉,接着通过动物的积累和富集,最终传递给人类。
目前,科学家们也致力于对这一问题的研究。尽管在人体血液中已经检测到微塑料的存在,但微塑料是如何进入血液的目前还不清楚,科学家们推测它们可能通过被污染的空气、水或食物进入血液。微塑料在血液中是如何流动,通过什么途径转移也仍然有待进一步的研究。
大量研究确认,微塑料已全面侵入人体。人体肺部及血液中检测出微塑料已经被央视新闻报道。这些微塑料通过呼吸、饮食甚至是妈妈“遗传”给孩子的方式进入人体。
图4. 人体肺部及血液中检测出微塑料被央视新闻报道
(来源于央视新闻)
2022年,Antonio Ragusa等人发表在Polymers期刊的最新研究表明:在人类母乳中首次发现了微塑料颗粒的存在。这是继在人类血液、肺部、胎盘中发现微塑料颗粒后的又一项发现,并且进一步证实了微塑料可以通过食物经消化道进入人体。微塑料进入人体之后可以排出但仍然会有遗留,而遗留在体内的微塑料并不会被人体降解,这就对人体造成了严重的危害。
微塑料能够通过渗透或破坏细胞壁进入细胞,这可能导致细胞毒性,进而造成更严重的危害。细胞和动物实验已经证实,微塑料可导致细胞死亡、炎症和代谢紊乱。除了自身的毒性效应,微塑料还可以促进重金属的生物积累。此外,由于微塑料颗粒具大的比表面积,重量轻,疏水性好,吸附性强,使它可以作为一些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内分泌干扰物或抗生素等物质的载体,例如多氯联苯(致癌、引起生育缺陷并危害大脑发育)和二氯二苯三氯乙烷(导致不良的神经反应和免疫缺陷)等。塑料是最重要的食品包装材料之一,目前在许多场景下仍无可替代。虽然避免不了使用,但是我们可以通过减少不合理使用,减少健康风险。特别是这 3 个习惯,千万别再做了!
很多人喜欢直接把装着食物的塑料袋或者一次性塑料餐盒放进微波炉里加热;或者把保鲜袋和保鲜膜同食物一起放进微波炉加热。
2023 年《环境科学与技术》期刊发表了一篇研究发现,与冷藏或室温下使用相比,微波加热导致微塑料和纳米塑料释放到食品中的数量最高,每平方厘米容器中会释放出超过 20 亿个纳米塑料和 400 万个微塑料。研究选取的是聚丙烯(PP)和聚乙烯(PE)组成的“食品级塑料容器”。
此外,研究还发现,如果将塑料容器用于液体,包括水、牛奶等的加热时,所产生的微米塑料颗粒数量最多;如果只是将其用于食品或饮料的冷藏存储,则其释放出来的微米塑料会少得多。
也就是说,如果大家日常在使用微波炉加热食物时,最好少用塑料容器。
很多人喜欢利用饮料瓶盛放液体调料,尤其是老一辈。然而,饮料瓶、矿泉水瓶等在设计生产时主要针对水、碳酸饮料、果汁、茶饮等液体,如果让它来承装其他液体,可能会因为液体性质的变化而让有毒物质释放变快、变多。比如,用饮料瓶盛放醋、食用油等,很可能会让有害物质的迁移量增多。
减少使用一次性的塑料水杯、塑料吸管、塑料勺子……可以避免不必要的微塑料摄入。此外,不少人图省事,经常在碗上套个一次性的塑料袋,再盛装酸辣粉、豆腐脑、小面、麻辣烫等食物,其实这是一种很不健康的行为。塑料袋中的有害物质遇高温、油脂易析出,不利于健康。来源:浙江省肿瘤医院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