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9月19日,题为“Effects of annealing processes on properties and microstructure of sintered Nd-Fe-B magnet with gallium and copper additions”的论文在线发表于《Journal of Rare Earths》。该论文由福州大学、福建省稀土功能材料山海协作创新中心、龙岩学院、龙岩市有色金属产业研究院研究团队完成,通讯作者为福州大学王晨教授、喻志阳教授和龙岩学院、龙岩市有色金属产业研究院吴鹏副教授。研究团队通过精细调控退火工艺,显著提升了无重稀土Nd-Fe-B磁体的内禀矫顽力和温度稳定性。Nd-Fe-B磁体因其优异的磁性能被广泛应用于新能源汽车、风力发电等领域。然而,传统烧结Nd-Fe-B磁体的实际矫顽力仅达到理论值的三分之一,这限制了其在高端应用领域的推广。此外,重稀土元素的添加虽能提高磁体性能,但高昂的成本限制了其大规模应用。因此,开发不含重稀土的高性能磁体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和应用价值。本研究针对如何通过优化退火工艺来提高无重稀土Nd-Fe-B磁体的性能进行了深入探索,提出了一种新的三步退火工艺,有望实现磁体性能的大幅提升。实验首先采用带状铸造技术制备了SC薄片,这些薄片经过氢气脱气和喷射粉碎处理后转化为细粉末。随后,这些粉末在1.6 T的磁场下被压实并冷等静压成型,得到的压坯在1095℃下烧结4小时,形成烧结磁体。烧结后的磁体成分为(Nd0.75Pr0.25)31.58Febal.M0.91Ga0.49Cu0.44B0.93 (wt%, M=Co+Zr)。为了研究不同退火工艺对磁体性能的影响,研究团队设计了单步、双步和三步退火处理。单步退火在460℃下进行2小时,双步退火包括在900℃下2小时和随后在460℃下2小时的处理,而三步退火则进一步在900℃下2小时,600℃下2小时,最后在460℃下2小时。退火后的磁体被切割成直径10毫米、高7毫米的圆柱形样品,以便于后续的磁性能测试。实验中,研究人员精确控制了退火温度和时间,以期获得最佳的磁性能。实验结果显示,经过三步退火工艺处理的磁体展现出最高的内禀矫顽力,达到了19.72 kOe,相比未退火的磁体提高了58.5%。此外,该磁体还表现出最佳的矫顽力温度稳定性。通过微观结构分析,研究人员发现三步退火磁体中最佳的晶界相连续性和最高的RE6Fe13Ga相含量,同时晶粒尺寸相对较小。三步退火后,磁体的三联结区域发生了相分离,形成了富含Fe的RE6Fe13Ga相和贫Fe的Ia3—RE2O3相。位于三联结区域角落的Ia3—RE2O3相可以延伸至主相晶粒之间,形成Fe含量低于15原子百分比的晶界相,从而增强了磁隔离效应。此外,Ia3—RE2O3相与相邻主相晶粒之间的晶格失配小于5%,有助于减少主相晶粒边缘的缺陷,从而减少反向畴的成核。综上,在本研究中,福州大学等研究团队通过采用三步退火工艺对烧结Nd-Fe-B磁体进行处理,实现了显著的性能提升。具体来说,与初始烧结状态的磁体相比,三步退火处理后磁体的内禀矫顽力从12.45 kOe增加到了19.73 kOe,增幅高达58.5%。这一提升幅度明显优于单步退火工艺的41.1%和双步退火工艺的53.3%,并且三步退火处理后的磁体在温度稳定性方面也展现出最佳表现。
进一步分析显示,三步退火处理的磁体具有更细小且均匀的晶粒尺寸(平均4.68 μm),这促进了晶界相的连续性,并增加了RE6Fe13Ga相的含量。这些变化有助于降低磁体中磁性颗粒间的交换耦合效应,从而提高磁体的磁性能。此外,微结构参数α与局部有效退磁因子Neff的比值(α/Neff)在三步退火后达到了0.450,相较于未退火的磁体提升了5.2%,这一比值的提高对于增强磁体的磁性能有重要影响。最为关键的发现是,在三步退火处理的磁体中,三联结区域发生了明显的相分离现象,形成了富含Fe的RE6Fe13Ga相和贫Fe的Ia3—RE2O3相。其中,Ia3—RE2O3相位于三联结区域的角落,并能够延伸至主相晶粒之间,形成了Fe含量低于15原子百分比的晶界相。这种特殊的相分布和组成,配合晶界相与主相晶粒之间仅有4.918%的晶格失配,有助于减少主相晶粒边缘的缺陷,降低反向磁畴成核的位置,进一步提升了磁体的矫顽力。这些发现为未来无重稀土Nd-Fe-B磁体的性能优化提供了重要的实验依据和理论支持。
引用格式:Su W, Wang J, Lu J, Fu G, Shi D, Wang C, Yu Z, Wu P. Effects of annealing processes on properties and microstructure of sintered Nd-Fe-B magnet with gallium and copper additions. Journal of Rare Earths. https://doi.org/10.1016/j.jre.2024.09.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