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一定要知道的常识,古玉沁色形成的原理

文摘   2024-11-03 18:53   辽宁  


大家知道,古玉在千年的埋藏环境中会产生沁色
很多高古玉会出现五彩斑斓的沁色
这种多彩的沁色给古玉带来了更高玩赏性
受到很多收藏者的追捧
所以才有“玉得五色沁胜过十万金”的说法
那么古玉的沁色是如何形成的呢
了解沁色形成的原理对古玉鉴定有什么帮助呢

云纹玉环 战国早期

本文中笔者将详细的解析古玉沁色形成的原理
下图是沁色和次生皮壳形成的简图

首先我们要知道构成玉器的主要元素
尤其是我们常见的透闪石
构成透闪石90%是钙、镁、硅三种物质
我们知道钙和镁这两种元素化学性质比较活跃
玉器在埋藏环境中受到风化溶蚀和温度压力等影响
钙镁会随着结构水逐渐流失
这样玉器晶体之间的孔隙增加
而外部环境中同样也经历这样的过程
溶蚀后的含水的物质填补了玉器之间的孔隙
而这个过程是交替进行的,非常复杂
也要受到温度和压力等外部因素的影响
当某种物质逐渐增加时,比如氧化铁
玉器表面就发生了颜色的变化
褐色逐渐增多

上图局部的褐色沁入
当某种物质增多时,透闪石就发生了变化
比如透闪石变成滑石
这是镁的含量增多

比如上面的玉环
黑色部分可能是镁的含量增多
导致玉的结构发生了变化
其分子结构变成含水硅酸镁Mg3(Si4O10(OH)2
这就是埋藏环境中内外物质交换的结果

双龙出阔玉环 战国早期
不同的物质增多会使得玉器表面颜色发生不同变化
外部物质如铁、镁、铝、钙等元素
使得玉器的沁色五彩斑斓

玉兽 西汉
哈佛大学博物馆

龙凤纹玉佩 战国
哈佛大学博物馆
越是表面密度低的玉石越容易受沁
比如蛇纹石、阳起石等要比透闪石明显

上图透闪石的玉器因为表面密度比较高
而且结构非常均匀,很不容易受沁
这也是很多战汉的玉器出土如新的原因
商周或者之前的玉器多为地方玉
很多是蛇纹石或者阳起石,大多伴有沁色

玉环 春秋
哈佛大学博物馆

盾形玉饰 春秋
哈佛大学博物馆

总之古玉沁色的形成是一个复杂的过程
仿品往往是把玉器加热
人为造成玉器晶体孔隙加大
然后再进行化学物质填充
这样做出来的效果比较僵硬死板
受沁的地方没有沁色的自然过渡

上图为仿古玉的沁色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上图为战国玉剑首
河北中山国墓出土
自然形成的沁色过渡自然
而且受沁部位有自然的变化
玉石原有的物质结构与沁色相映成辉
END


关注我们



《古玉冰鉴》

识别二维码购买下方视频教程



馆藏古玉高清拍摄约3000张
从新石器时代到明清
图片文件约100G,送优盘
支持安卓手机接口
学习研究最佳资料
请识别下方二维码购买


关注我们







含章雅集
古玉研究鉴定,玉文化推广与传播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