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日报心传工作室的专栏“心传星愿”现为逢周二晚推出“今月曾经照古人”,曾让多少人泪流满面。中国人对中秋节的深情,可以说涵盖了过往与现在,印记在民族记忆的深处。月亮的镜像,折射着中华民族心灵的图景,绵延不绝。“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苏轼的这句词,打动了古今无数中国人。千百年来,中国人将自己的遐思和柔软装进了月亮里。我们向月亮道尽了人生悲欢,而月亮也照见了世间百态。爱情、亲情、友情……中国人最爱寄情于明月,中秋圆月,总能勾起人的念亲思乡情。为什么一句“月圆人圆”,就能让人不辞劳苦奔波在途?月饼、炒田螺、蒸芋头……儿时过节妈妈做的菜,为什么总觉得最好吃?若是问起有关月亮的神话故事,相信大多数人都会脱口而出四个字:嫦娥奔月。抬头望月,千百年来的中国人都能在那轮明月中窥见自己内心的孤寂与向往。
后羿之妻嫦娥因食不死药,被迫飞升月宫,独守千年孤寂。图:《西游记》电视剧中嫦娥扮演者心理学大师卡尔·荣格曾提出,集体无意识是人类精神的共同遗产,它通过神话、象征与意象展现出普遍的心理体验。嫦娥奔月对我们来说,也是一种心灵的投射——将个体的渴望、孤独与无奈,化作神话的隐喻,映射到这皎皎孤月明当中。唐代李商隐曾作:“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这颗“夜夜心”,是嫦娥的,更是众人的。古时交通不便,许多文人墨客漂泊他乡,尤其是在中秋这个以“团圆”为核心的节日里,满月成为亲情与家的象征。团圆与分离是对立统一的,它们共同塑造了人类对家庭、社会关系的复杂体验。“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月亮的朔望,恰如人生的聚散离合,表达了人们生命中遗憾与美好的相互转换。正因如此,古代诗人常常通过望月来寄托对故乡与亲人的思念,从此,月亮与乡愁之间的联结,成为中国文化中无法割舍的部分。8月19日,在江苏省苏州市拍摄的“超级月亮”。图源:新华社白居易在《中秋夜禁中独直对月忆元九》中直接点明:“三五夜中新月色,一千里外故人思。”“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这首孤篇压全唐的《春江花月夜》也许早就告诉了我们关于生命的真谛。每当中秋来临,多少独在异乡的离人,望着夜空中的一轮明月,心中的思乡情愫便在月光中流淌。这份跨越时空的情感,通过月亮被无限放大,成为了连接个体与故乡、个体与民族的情感纽带。如果说,唐人的仲秋活动是三五知己欢聚、喝酒赋诗畅谈,那么在中秋节已经成为民俗节日的宋人眼里,则是世俗欢愉的全民盛宴。《东京梦华录》中是这样描述的:“中秋夜,贵家结饰台榭,民间争占酒楼玩月,丝篁鼎沸……夜市骈阗,至于通晓。”美食当然是不可或缺的,《东京梦华录》有载:“是时螯蟹新出,石榴、榅勃、梨、枣、栗、孛萄、弄色枨橘,皆新上市。”举头望明月,低头看果盘,怎么样?梦华录里摘录的是不是恰好是你果盘中的美食呢。时至今日,我们对中秋节的美好期许都离不开吃。在心理学的范畴中,集体记忆理论认为,节日食物是文化记忆的重要载体,通过对食物的分享与食用,个体得以在节日中参与到集体文化的传承与重现中。月饼、板栗、炒田螺这些中秋时令食物,正是通过其独特的象征性,将古老的团圆情感、文化故事与个人的情感体验联系在一起。传统节日里的故乡美食,本身也可起到很好的心理疗愈作用。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应用心理学教授吴艳在接受广州日报心传工作室采访时如此说道,“故乡的美食常常与人们童年时代或家庭的美好记忆联系在一起,特别是妈妈亲手制作的食物更是代表了无私的关爱和呵护,因此让人在品尝时产生强烈的情感连接。“远离家乡的时候,品尝故乡美食能够激起对家乡文化和传统的回忆,给人一种熟悉和温暖的感觉,而情感调节理论也认为,人们在情绪上受到困扰或压力时会通过特定方式来调节情绪,而品尝故乡美食则可以带来愉悦和安心的情绪。”确实如此。鲁迅中年时说:“我有一时,曾经屡次忆起儿时在故乡所吃的蔬果:菱角,罗汉豆,茭白,香瓜。凡这些,都是极其鲜美可口的;都曾是使我思乡的蛊惑。后来,我在久别之后尝到了,也不过如此;惟独在记忆上,还有旧来的意味留存,他们也许要哄骗我一生,使我时时反顾。”这些饱含思乡“滤镜”的蔬果,唤醒了鲁迅埋在心里的童年温馨回忆,也激发了我们共同的内在文化记忆。为什么每逢节日,尤其春节、中秋,中国人总会不辞辛劳奔波在途、只为“团聚”?从心理学理论来说,传统节日的团聚,是人心的需求。回家,回家!除了与亲人见面,嘘寒问暖给人带来温暖让人得到慰藉,更令人难忘又渴望的,也包含“妈妈的味道”。妈妈做的吃食,未必高大上,但一定都带着特别的印记,令许许多多人念念不忘、铭记于心。广东省心理咨询师协会副会长李素磊表示:“重要的传统节日尽量和重要亲人团聚,亲情的温暖对人的身心有非常积极的帮助。
春节、端午节、中秋节等传统节日,与亲人团聚,对于平时处于高强度竞争环境下的现代社会人来说很重要,能激发起孩童时期被呵护、被关心的‘被爱’的温暖。中秋赏月、吃月饼等等,也是对集体潜意识的回应,让人有温暖归属感”。
李素磊博士认为,“‘妈妈的味道’代表了从小被呵护被照顾被接纳的美好幸福安全感。心理安适与味蕾美好合一,这种感觉无可替代。人尤其是在小时候有妈妈在身旁,愉悦地进食喜欢的食物,可刺激多巴胺、内啡肽、血清素等神经递质分泌,人会感受到更加愉悦和兴奋”。
中学高级心理教师、广东省心理危机干预专委会理事李艳月表示,“节日的美食,可以给人心灵的慰藉;‘妈妈的味道’更是如此。当人受到各种挫折和磨砺时,出自本能的一种自我保护和本能让人透过熟悉的场景、爱的场景重新获得心能量。而‘妈妈的味道’正是我们从小熟悉的场景和感受爱的经历,可以让一个人获得疗愈也获得力量”。记忆有时会美化细节,“妈妈的味道”往往也存在这种现象。李素磊博士指出: “人们回忆时,很容易过度美化某些片段,例如许多人对童年的印象都是糖果、玩乐、无忧无虑,而不自觉忽略生病、被大人责罚等不快乐的事,因此怀念童年成为一种在感受到压力时的普遍情绪。即使这些记忆并不完全正确,但怀旧情感有强大的抚慰功能,能帮助我们度过低潮”。因为月亮在,因为故乡在,因为妈妈在,因为父亲在,因为美食在,因为你在,所有的奔波,都有了积极美好的意义。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中国人的月亮情结,宛如一场跨越千年的心灵叙事。从嫦娥的孤寂远行、文人墨客笔下的无尽乡愁,到中秋之夜的团圆盛宴,月亮,作为华夏民族情感的寄托,早已超越了简单的天文现象,成为文化中不可替代的象征。这轮古老的明月,如今依旧悬挂在每个人的心头,照亮了无数代人对家的渴望与对未来的希冀,映照出无数个生命的故事与传奇。写给独自过中秋的人们
亲,一个人过中秋,也挺酷的。记得要吃月饼,但不必嗟叹“对影成三人”。众人皆闹,我独清醒,也是独特的体验。
跟你说一件很温暖的事,就发生在刚才。今夜,我也在上班。在大办公室遇到一个6岁的小女孩,同事说她是谁谁的女儿。我弯下腰与她聊了起来,很快就交换了双方的身份信息,我夸她一家四口都很优秀,她点点头。她拎着一个很小的桶,里面有清浅的水,还有几块贝壳和石头。小姑娘说是爸爸带她去捡回来的,眼神中满是珍爱。然后她告诉我,她今天让下面大院里的叶子浸泡在桶里,这样就很好看。我指着电梯旁的景观树说,这里也有树呢,你可以在这里摘点叶子。小姑娘答:我从来不摘叶子,只是让叶子浸一浸就好。
你为什么不摘叶子呢?是不想让叶子离开树妈妈么?
嗯,叶子摘下来,会枯萎的。
我的心,一下子就柔软了下来。
中秋夜需要上班的既定安排,瞬间就变得芬芳;室外的月光,也如许温柔动人。
让我们的人生,在细节处动人的,往往就是这些不经意的时刻。
因此,今夜你的“一个人过节”,同样是有意义的。偶尔清静,也是一种享受,即便今天是大家都团聚的中秋节,也是如此。愿你一个人,也可以感受月亮的美,也可以生起“天涯共此时”的温润。
只是,如果孤单是一种常态,那还是要注意“中和”一下。愿你行动起来,有时去人多的地方走一走,人内心深处其实是有“群居”需求的,换言之,有时是需要多点“人气”的。此外,如果是与亲人关系有点僵,那就想办法调整一下嘛。牙齿有时都会咬到舌头呢,何况是人与人之间,有时意见不合很正常。我们要做的,是要建立一个大导演李安曾经强调的核心信念:再亲密的人或家人之间也需相互存敬意,而尊敬不是天然在那里的,是需要每个人去努力争取的。
前面那个小女孩,我后来轻轻拥抱了她,送了她一个小月饼。她对我说:谢谢。而且我们约定了,以后她随她妈妈来办公室的时候,要来监督我是否做了眼保健操,因为她的眼睛很好,可以找到贝壳,就是因为看看东西就常常做眼保健操。而我这个阿姨呀,经常一看东西就很久,但很少做眼保健操,这个需要向她学习。
一次聊天,会开心好久。希望你也一样啊,与各种各样的人去聊聊天。卖饼的商家、中秋夜正在值守的保安、徘徊在路上的少年们、在用相机拍月亮的中老年们。不用怕尴尬,月亮会告诉你,身为中国人的心灵,都很美。
祝福你,中秋节快乐!中秋节之后,同样快乐!
出品:广州日报心传工作室
策划:赵素兰
统筹:王圆媛、黄馨怡、王浩
文/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梁意聆、兰岚
视频/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黄馨怡、梁意聆
音频/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王圆媛
图/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李波、陈忧子、吴子良(除署名外)
广州日报新花城编辑:王圆媛、黄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