暗示的力量太可怕!这些话真的别再对孩子说

健康   2024-12-08 20:48   北京  



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无意间用一些看似很平常的话语来教育孩子,比如:


你怎么这么淘气,总是让大人操心!

说几次了还不会,你也太笨了,这都做不好!

你真是个小哭包,太懦弱了!


这些话或许是出于对孩子的失望,或许是希望他们更好,但我们常常忽视的是,家长的言语对孩子来说,不仅是简单的沟通工具,更是一种心理暗示。


尤其是上面这些话,都是「负面语言」


这些话不但起不到教育孩子的作用,反而可能引发反效果,甚至让孩子更加叛逆,失去变好的信心。



图片来源:giphy.com



我们请心理学专家苏静老师跟大家聊聊,育儿生活中常见的「负面语言」陷阱是如何影响孩子的。





负面语言是一种暗示

家长越说,孩子越容易对着干



相信不少家长都有过这样的经历:我们刚说「不要踩水坑!」,孩子转头直接跳进更大的水坑;我们说「不要碰那杯水」,结果下一秒,水杯就倒了……


为啥家长明明提醒了,孩子还是不听,反而对着干?


心理学中有一个著名的「白熊效应」:当我们越刻意不去想某件事,反而更容易去想;越试图去压抑某种念头时,它反而会在脑海中变得更加突出。


加上孩子的认知模式以具体化和形象化为主,否定词如「不要」在孩子脑海中缺乏明确的可视化形象,更容易被「踩」「碰」等具体的行为词取代。


从孩子的视角来看,家长的这些话不是在制止,而是一种暗示,甚至会让这些行为在孩子的眼里更有吸引力。


我们的「否定性语言」无意中将孩子的注意力引导到「错误行为」上,看起来孩子就是故意捣乱、对着干,其实真的冤枉娃了。



图片来源:giphy.com



我们家长抱怨得越多,孩子也越容易犯错。


当孩子的表现不符合家长的期待时,我们往往可能会下意识地批评或者抱怨:



你怎么这么不听话!

你怎么总是这么不小心!

早就跟你说过了,为什么就是记不住?!



我们说这些话时,出发点是为了提醒孩子改正错误,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什么是对的。


但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否定、批评、抱怨,实际上都是一种典型的「负面回应」。


研究表明,负面反馈不仅不会促使孩子改正错误,反而可能加剧孩子的挫败感、焦虑感,甚至让他们形成「破罐破摔」的心态,继续犯同样的错误。


长期处于这种语言环境中,会对孩子产生什么影响呢?





长期的负面语言是一种「诅咒」

慢慢毁掉孩子自信心

让娃失去变好的动力



说孩子「笨」「不听话」虽然是无心的表达,但却会对孩子产生深远的影响。


许多家长习惯通过评价来描述孩子的行为或性格,往往说出「对人不对事」的话,批评和抱怨也总是专注于孩子的缺点和错误,而忽视了他们的优点和努力。


这实际上是给孩子贴上了笨、懒、拖拉、淘气的负面标签。


久而久之,孩子会很自然地产生「我就是做不好」「我永远达不到要求」的负面自我评价。



图片来源:站酷海洛



心理学中的「自我效能感」理论表明,孩子的自信心和动机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他们对自己能力的信念。


如果孩子经常在批评中被告知「你做得不好」「你做得不对」,他们就会慢慢开始怀疑自己的能力,甚至认为自己没有能力改正错误。


当孩子经常受到批评和抱怨时,他们可能会产生一种持续的焦虑感和自我怀疑,担心自己做错事时会被责备。


这还会影响孩子的情绪稳定性,导致他们更加容易做出冲动或不理智的行为。


长此以往,孩子很难集中注意力去学习如何避免错误,反而可能因为压力过大而做得更差。



图片来源:giphy.com



心理学中的「自证预言效应」(Self-fulfilling prophecy)很好地解释了这一现象——


当被赋予某种预期、标签或评价时,无论是正面的还是负面的,人们往往会在潜意识里去迎合这些预期,表现出符合这种预期的行为。


孩子会随着家长负面语言出现的频率,来衡量这些描述的真实性程度,再通过自己的行为去「证明」和「匹配」这些评价。


换句话说,父母对孩子的评价,特别是带有负面倾向的评价,会使孩子在潜移默化中开始相信这些评价。


进而通过自己的行为去确认和再现这种「标签」,让孩子觉得自己就是不行、不聪明、懒惰。


这就像是一种语言「诅咒」,把孩子困在「我不行」「我不好」的陷阱,让孩子一点点丧失对自己的自信心,失去变好的动力和方向。


作为家长,咱们难免有克制不住的时候,忍不住说这些话怎么办?孩子犯了错应该怎么批评才好呢?





在负面反馈脱口而出之前

不妨尝试 2 个步骤来调整



我们看到孩子犯错,尤其是在孩子行为不当时,感到焦虑、失望或愤怒都是很正常的。


这些情绪一旦被激活,会让情绪化的反应迅速占据我们的行为和语言。


使我们难以表达对孩子的关爱和理解,开始不自觉地使用负面语言,让孩子感到被批评或忽视,阻碍了爱的传递,事后咱们自己也常常自责。



图片来源:站酷海洛



如果你家也常对孩子做出负面语言反馈,不妨在下次脱口而出之前,尝试通过 2 个步骤来调整自己的节奏:



第一步,先深呼吸,尝试调节情绪,减少情绪驱动下的反应


试着深呼吸一下,让自己「上头」的情绪冷静下来,或者暂时离开。


等情绪平复一些,以更加温和理智的方式表达失望,同时以支持和建设性的方式帮助孩子理解错误,促使他们改正,并在过程中培养孩子的情感理解和自我反思能力。


通过调整表达方式,让语言不再成为「负面暗示」,而是成为激励孩子成长的正向力量。




❌ 不建议:你怎么又把玩具扔得到处都是?


✅ 建议:可以走到孩子身边,轻轻拍拍孩子肩,说「呀!玩具都还在地上,它们应该想回家了休息了吧!妈妈知道咱们家有个很擅长整理玩具小能手,那个人是谁呀?对,就是宝宝啊,来我们把它们送回去吧!」



第二步,描述事实而非攻击孩子人格,对事不对人,针对具体行为给出反馈


这一步的目的是,用正向引导代替负面表达,并给出明确的替代行为。


这样既能明确家长对孩子的期望,又避免了让他们无意中专注于「错误行为」。


可以帮孩子明确哪些行为是需要改进的,更好地理解和调整自己的行为,避免感到被否定或责备。


这些表达可以帮助孩子关注自己需要改进的行为,而不是他们的个性如何。




❌ 不建议:你怎么总是这么慢!


✅ 建议:我们可以一起加快速度,这样我们就能早点完成,一起去看个动画片。



❌ 不建议:你怎么这么粗心!


✅ 建议:这道题做 2 次都错了,能告诉我你是怎么考虑的吗?我觉得你可以再仔细检查一下。



❌ 不建议:你怎么这么不听话!


✅ 建议:我看到你没有按照咱们约定好的做,可以先停下来,看看哪里出了问题,我想听听你的想法,咱们商量一下再做决定。



当然,这些改变对我们来说,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给自己时间做出改变就是好的开始。


一两次的语言变化,也可能不会让我们看到立竿见影的效果,重要的是我们用正面的表达,帮助孩子关注自己需要改进的行为,让他们在积极的氛围中学会调整,让孩子有信心自己能变得更好。 





本文专家


苏静

合作专家

国家认证心理咨询师



邓欣媚

审核专家

华东师范大学发展与教育心理学博士
深圳大学心理学院副教授



策划制作

策划:美丽

监制:大力

题图来源:站酷海洛



丁香妈妈
丁香妈妈 App 为 0~6 岁家庭提供科学养育服务,这里有一群专业编辑、医生、营养师、早幼教老师,和你一起探索新时代的育儿方式。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