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思考了十来年,但我不敢说……

科技   2023-11-03 14:15   广东  


我参加别的项目答辩,

应该不会说这个想法,有点像吹牛。

但这个问题我已经思考了十来年。


这是2023的“新基石研究员项目”终审现场,一个答辩人略带羞涩地表示。


那是什么原因,让这位科学家勇敢说出来呢?



NO.1

天才共振:104名科学家“放飞自我”


什么是新基石研究员项目?

它为什么可以让这些中青年科学家这样“放飞自我”。


新基石研究员项目”是一项聚焦原始创新、鼓励自由探索、公益属性的新型基础研究资助项目。


2022年,腾讯公司宣布10年内出资100亿元人民币,长期稳定地支持一批杰出科学家潜心基础研究、实现“从0到1”的原始创新。



项目设置数学与物质科学、生物与医学科学两大领域,并鼓励学科交叉研究。


“新基石研究员”资助类别分为两类:

实验类每人5年资助2500万元,理论类每人5年资助1500万元。2023年1月,58位杰出科学家成为首期“新基石研究员”。


100亿,单人2500万元,这个数字就已经就是突破。


作为目前国内社会力量资助基础研究力度最大的公益项目之一,“新基石研究员项目”支持最有潜力、最有胆量、最有抱负的科学家“从0到1”,探索人类未达之境。


你只要兼备探索精神和科学品位,我就敢真金白银支持你。


一个科幻作家说:

超脱飞扬的思想都会砰然坠地的,因为现实的引力太沉重了。但在这里,我们一起来斩断万有引力。


2023年10月30日,第二期“新基石研究员”名单公布,来自28家机构的46名科学家入选。经历了6个多月的评选,583人申报,初筛、初审、终审……



“骄傲、如释重负、期待!”

新基石研究员项目科学委员会主席施一公在看到新一期研究员名单时感叹。


“原始创新不可预估、很难计划,基础研究中的‘冷门’和‘热门’也是动态变化的。真正的原始创新肯定是最聪明、最大胆、最有原创性的人做出来的。


因此我们最大的特色就是‘选人不选项目’。


”中国科学院院士、西湖大学校长、“新基石研究员项目”科学委员会主席施一公表示


“两期104位研究员的自由探索,一定能在基础研究的最前沿不断突破,为中国科学的长远发展奠定新的基石。”




NO.2

不拘一格:寻找最有探索精神的科学家


第二期“新基石研究员”计划资助不超过50人,实际入选46名,其中数学与物质科学领域21位,生物与医学科学25位


46位研究员平均年龄47岁,远低于55岁的申报门槛,其中包括10位“80后”,最年轻的年仅38岁(薛金鑫,清华大学)。还有5位女性科学家获得了资助。在这之前的首批“新基石研究员”,平均年龄48岁,其中有8位“80后”,最年轻的当时也是38岁。



46位研究员来自13个城市(含中国香港地区)的28家机构;从机构来看,研究员的分布也更为广泛,良渚实验室等新型研究机构、四川农业大学、云南大学、香港科技大学等高校第一次有了“新基石研究员”。


此外,徐文东医生(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苏士成医生(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和黄秀娟医生(香港中文大学医学院)成为今年入选的“医师科学家”。


医师科学家,是指独立开展医学科学研究的临床医生。他们从临床实践中凝练重要科学问题,通过科学研究取得重要突破。


声波和引力波的数学关联到量子增强光学望远镜,从仿生加氢催化多年生水稻,从一侧大脑管双手高效清理细胞垃圾……新一期“新基石研究员”们的未来研究计划,瞄准最重要的科学问题,是一个个充满壮志雄心的探索之梦。



新一期“新基石研究员”们的未来研究计划,瞄准最重要的科学问题,是一个个充满壮志雄心的探索之梦。


让科学家们放胆追梦的,正是“新基石研究员项目”最鲜明的特色:“选人不选项目”。



这意味着不对研究员设置明确的研究任务,不做项目进度考核。长久、稳定地支持研究员们去做富有挑战性、创新性的工作。




NO.3

评审机制:追求公平是第一要义


在评审机制上,今年的初审阶段首次进行100%的海外同行评审


为了避免同一批专家“一评到底”,项目实施了“断开式评审“,初筛和终审阶段,以国内专家为主进行,初审阶段则由海外专家进行,从而最大程度地体现多样化的科学品味,同时避免人情利益等关系的影响”。


2023年“新基石研究员项目”终审现场,绝大多数答辩人的PPT里只有一页个人简介和以往荣誉,他们更多地是展示自己对科学问题的设想与思考。


评价他们的是近千位具有国际视野、在国内外经历过大型科学项目评审的一流科学家,他们按照‘原创性’、‘重要性’、‘突破性’三个标准,对申报人进行评审。


“新基石研究员项目”采取严格的回避制度,同时对任何形式影响评审工作的不当行为“零容忍”。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研究员、“新基石研究员项目”监督委员会主席王志珍表示:

“科学委员会和评审委员会在6个多月的时间里,进行了严谨细致的工作,评审专家认真遵循遴选标准开展学术评价,严格执行回避制度。监督委员会认为,第二期‘新基石研究员项目’评审工作客观公正,符合项目章程的各项要求。”




NO.4

公正+长期,鉴识未来科学大家的程序保证


与腾讯的新基石研究员项目类似的,在美国有HHMI模式。



HHMI的评审标准:

1. 以严谨而深入的方式提出和追踪重要的生物学问题;

2. 将其研究领域推向新的高度,并始终保持领先地位;

3. 发明了新的实验工具或方法,得到富有创新性的实验方案,可用于解决重要生物学难题(必要时可运用其他学科的概念或技术);

4. 推进基础生物和医学的联系;

5. 承诺未来将为科学发展做出原创性贡献。


两个项目的共同点在于,资助期限长,HHMI目前的聘期是7年,可以续期;腾讯的资助时间为本期5年+评估通过后续期5年,最高达10年


长周期资助的效果,在霍华德·休斯医学研究所(HHMI)的资助模式中得到过验证,34位HHMI研究员获得诺贝尔奖,180位获资助研究员成为科学院院士,其研究员创造力和成就被广泛认可。


在中国,新基石研究员项目的资助金额巨大,而承载驱动这批资金流动到最适合的科学家手中的庞大的评审程序,也是探索新激励机制的尝试,对于塑造新时代的科学探索精神意义重大。


它的程序是:

① 机构提名或自由申报,三层评委断开式遴选,宁缺毋滥。

② 入选者获资助5年,不设明确的研究任务,不做项目进度考核。

③ 到期后再评,通过则续期5年,总计可达10年。

公平和效率兼顾,两期资助既保障又激励科学家专心基础科研。



NO.5

腾讯抛砖引玉

充分发挥社会资金灵活性优势


有人购买了渴望的科学设备,有人招募到优秀的研究助理,有人组织起顶尖国际学术交流……在项目的资助下,研究员们正在全力开展工作。


社会资金的灵活性,不仅体现在申报时鼓励科学家提出梦想,也体现在实施时资助强度大、自由支配度高,给予研究员们完全的科研资源支配权和研究路线选择权,一切都从科研工作实际需要和基础研究客观规律出发



新基石研究员项目”充分发挥社会资金灵活性的优势,探索成为国家支持基础研究的有益补充,为研究员 “十年磨一剑”创造安稳的科研环境。


在经费支持之外,“新基石研究员项目”也为研究员们提供着跨学科、跨地域科学交流与合作的全新机会2023年9月,首届“新基石科学会议”举行,这是以“新基石研究员”为核心的非公开的学术活动,研究员们在会议上分享自己科研想法甚至未发表的工作。


参加会议的首期“新基石研究员”胡海岚表示,项目不仅仅是经费支持,更重要地是创造了一个自由、开放和合作的科研环境。


“未来的10-20年,是中国科技发展的关键时期。要从量的积累,迈向质的飞跃,离不开基础研究‘从0到1’的突破。”

腾讯公司董事会主席兼首席执行官马化腾表示:

因此,我们通过‘新基石研究员项目’支持一批杰出科学家潜心基础研究、聚焦原始创新,呼应国家发展需要, 最终助益人类福祉的提升。”


第二期新基石研究员名单如下:




向疯狂的科学天才致敬


“新基石研究员项目”这套评审体系背后的程序价值和制度规范,意义巨大,如何避开常见的程序漏洞,让资助大概率落到难以识别的创新科学家手中,最终实现10年100亿的价值。


最好的理念、如此巨额的成本,只能匹配最好的挑选标准:

Ⅰ.原创性:已经有过原创成果,未来研究设想具有世界意义的独特性和引领性;

Ⅱ.重要性:重大科学问题,不可替代的研究;

Ⅲ.突破性:突破旧的研究领域,拓展学科新边界。


新基石科学基金会,既在做巨额科技公益,同时也在示范新的评选制度和目标,其选人导向的模式在当下比较稀缺,值得思考和借鉴。




新基石研究员项目与众不同,它仿佛在对天才的科学家说:

“向你们致敬,尽管你想像的那些有些疯狂……我们却将其视为天才。”



所以在未来,会有更多的中青年科学家勇敢说出来:“我参加别的项目答辩,应该不会说这个想法,有点像吹牛。但这个问题我已经思考了十来年。”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