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数字,是打开科学世界的1/n把密钥!
1
回归原点:深圳(0,0)
每年十月,都是科学迷的盛宴。
诺贝尔奖自1901年开始颁发,120多年来几乎未曾间断。
而这100多年恰恰是物理、化学、生命科学发展的黄金时期。
一部诺贝尔奖史就是一部科学史——量子力学、标准粒子模型、晶体管、半导体、DNA双螺旋、扫描隧道显微镜、基因编辑技术……现代科学发展脉络清晰可现。
拿到诺奖,不仅能够收获财富,对个人名誉来说,更是无上的荣耀
奖项何其多,那为何诺奖能获得全世界的关注和尊重?
原因在于它对科学的尊重,对人才的尊重,对真理的尊重,以及对程序正义的坚持。
希望更多的人爱上科学,推崇真理。
很多人一直在追问,中国能有自己的诺贝尔奖吗?
这让我想起了另一件事,也就是9月末在深圳举办的“科学探索奖”颁奖典礼。
作为一个中国的科普工作者,诺贝尔奖很美好,但远在万里之外。
不过,身在深圳,我可以亲身经历腾讯举办的第五届科学探索奖颁奖典礼,以及“青年科学家50²论坛”:这两个活动汇聚了超过50位两院院士,超过20位大学校长、副校长,50多位新基石研究员,近200位科学探索奖获奖人。
虽然两者之间差距较大,但以科学为尊的精神秉性是一致的:
1.倡导回归科技奇点,建立“科学之根”;
2.纯公益行为,强化社会(科学)价值;
3.秉承长期主义,资助基础科研
让全社会尊重科学,爱上科学,投身科学。
抵挡短视的功利主义,引领长远的科哲智力。
当然很多人有些疑惑,腾讯真的在科学上做了这么多事吗?
按贝叶斯主义者的经验,这好像不是我们眼中的腾讯啊,量子君你眼花了?
不,这是因为流量时代的信息熵传播中,有太多噪声,是你眼花没有看到。
在这里,作为一个科普工作者,必须对腾讯在科学上的社会投入做一个客观描述,不追捧亦不打压,只解释以下这一串腾讯的专用数:
(0,1),45,50²,839,(5,300),100亿……
数字不说谎,解读这个数列,就会得出一个结论,看到一个真正的腾讯。
2
100亿,为梦想买单
要成为一个强大的科学国度,就需要一批强大科学家。
要有一批强大的科学家,就需要更多的人投身到科学圈。
明星可能在短时间获得收益,但科学家基本不可能。
莱布尼茨、笛卡尔、牛顿,这些科学巨匠都是被资助过,才得以完善他们的数学理想国。
今天,科学家更需要梦想,因为人类触及到的宇宙,无论广度和深度,无论宏观和微观,都远超出前人的想象。这些梦想当然需要有人托底,方式不同,方向也不同。
D:dream梦想
积极因素
0—50t:坚持50年
F:finance金融支持
S:social社会
N:nation国家
E:enterprise企业
消极因素
U:utility功利
C:control管制
A:aging老化
这个公式描述了积极因素和消极因素之间的对抗在时间中会输出什么样的结果。
腾讯设立的新基石科学基金会,10年内出资100亿元人民币,通过科学探索奖和新基石研究员两个项目,长期稳定地支持一批杰出科学家潜心基础科研,是目前国内最大的公益性科学基金会之一。
“科学探索奖”关注从事基础科研的青年科学家,他们的想法可能尚未得到社会的广泛重视,这个时候,就需要一种机制鼓励这群人说出自己的最前沿的科研想法,转化成可执行的研究计划,然后资助他们实现梦想。
西南交通大学邓自刚教授说:
“这个奖是为所有从事前沿研究的人群量身定制的,我们的研究(真空管道超磁悬浮)特别符合这个奖的宗旨......专家、评委们对未来的、前沿的、颠覆性的科研工作,采用是鼓励的、客观的和包容的态度和举措。”
邓教授的说法可谓一语中的,正是这个奖的特别之处。
腾讯以其独特的机制,成为扶持那些可能被忽略的科学之星的守望者,为科学家的天马行空注入动力。
这些年,腾讯一直在为梦想投入真金白银。
3
≤45岁,生成式未来
大模型生成你的小心思,科学家则生成中国未来。
“科学探索奖”评审委员会将每年遴选年龄不超过45岁科技工作者。
每位获奖者将连续5年、获得总计300万元资金。
为何科学探索奖会如此关注青年科学家群体?
功利角度说,因为基础新突破大概率来自这个群体,不得不关注;
实事求是说,因为这个群体不仅生活压力大,还处于非常尴尬的科学位置。
这个尴尬就是科学研究的“不可能三角”:
新理论+颠覆性+被验证
大部分时候,科学研究在比较短的时间内,很难同时满足这三个条件。
1
如果是“新理论+被验证”,难有颠覆性。
解析:容易被验证的理论,往往都是原有科学范式框架内的小修正,这样的理论没有颠覆性。
2
如果是“颠覆性+被验证”,难是新理论。
解析:颠覆性的理论总是要经过不同角度、多次重复的直接验证才会被接受,耗费人力物力财力,消耗很长的时间,很难是新理论。
3
如果是“新理论+颠覆性”,难以被验证。
解析:颠覆性的新理论超出了原有科学体系,连带着超出了原有的实验观察体系,为了验证它,还需要实验科学家设计出新的实验观察设备和思路,才有可能验证。
年青人因为其创新性、开拓力,少受传统束缚,更容易发现新理论,容易掉进“新理论+颠覆性”,这正好是“不可能三角”中的第③条:难验证。
等到验证的那一天,青年科学家已经从青葱年少变成白发老人,甚至,已经死亡。
那么反推一下,如果自己的基础创新研究要等到年老和死后才被认可,看着身边嗷嗷待哺的子女,多少人会去做基础研究呢?算啦,碎银几两,却能安慰家庭。
先去做短平快研究,等以后科研基金宽裕了再去实现梦想吧。
如此,要么一直陷在短平快研究上;要么等到功成名就时,资源有了,但创造力却没了。
科技创新根本在人才,人才根本在青年科学家群体。
面对这样的境况,青年科学家更需要获得社会的支持。而且,如果赞助方率先做出大的改变,也可以影响科研氛围。
1.未来
奖项和赞助应该从注重“过去时”改成面向“将来时”,不能只奖励赞助过去成就,更要激励未来创造 ;
2.风险
要增加对“不确定性”的支持,要以更前瞻性的眼光去看待新的科学成就;
3.专业
要从慈善公益角度向“科学天使”身份转变,要自己去了解并研究科学新风向;
4.及时
要从“锦上添花”向“前置激励”转变,这样资金才会更有价值。
香港理工大学教授王钻开说过:
“科学探索奖最大的意义是让科研工作者回归科研本身,秉承纯粹的探索精神,追求科研的真善美,更有定力去尝试、去钻研、去攻克。”
科学探索奖定义在≤45岁以下的科技人才,资助五年以后,他们≤50岁,正是科技行业的骨干和栋梁。
4
50²,科学的幂指数效应
“50²”寓意着“科学探索奖”每年评选出的50位青年科学家,将对未来50年的科学技术突破产生重大影响,50²寄托着一种超越平凡的希望。
2020年“科学探索奖”获奖者、本届青年论坛演讲者王钻开教授,他的5年研究题目你可能想都想不到:
利用雨水下落的速度产生的摩擦能量发电,点亮灯泡;一旦此路可通,一切摩擦都可以用来发电驱动。
“科学探索奖”的设立,就是为了给这些富有创新和勇气的研究带来动力和支持,让大胆无畏的科学家得以将他们的理论付诸行动,也给不少人雪中送炭,解决燃眉之急。
再者,它会带动社会其它企业加入这场长期主义公益事业。
最后,如果坚持50年,就等于是培育近2500位科学家,总量巨大,科学的土壤也会更肥沃深厚。
当然,这只是开始。目前我们整个社会更需要资助那些“未来的杨振宁”,一定要让他们心有所安,多思考基础问题。
同时青年科学家50²论坛,也在营造探索未知的学术氛围,鼓励交叉研究合作,成为兼具专业性和权威性的青年科学家学术盛会。
清华大学集成电路学院院长吴华强说:
264粒麦子能填满珠穆朗玛峰,264次移动直到地老天荒,而把薄薄一张纸对折64次,它的高度会超过珠穆朗玛峰。
这些天才们的交集,将能证明:50²>2500。
5
(0,1),从0到1立足基础科学
新基石基金会两大项目—科学探索奖和新基石研究员项目,二者的定位包含什么特质?
它们都是国家支持基础、前沿研究的有益补充,鼓励原创的想法。
例如,新基石研究员项目,就特别鼓励自由探索、原始创新,挑选出的新基石研究员展示着中青年科学家群体中最具创造性的头脑,为从0到1的科学发现寻路。
回顾历史,看看哪些改变人类的科学家实现了从0到1的突破?
麦克斯韦的电磁通论是电力行业的从0到1;
香农公式,是信息技术的从0到1;
冯诺依曼结构,是经典计算机制造的从0到1;
图灵的数理逻辑,是人工智能技术的从0到1;
因子分解算法,是科技金融的基石;
二阶计算及SOAR等数学理论,是现代芯片技术的从0到1;
所有这种从0到1的科学,很多都是基础学科,甚至是边缘小众学科,它们的价值很难被评估,也需要科学家们花很长时间静下心来攻坚克难。
如何挑选出潜在的这类科学梦想呢?
科学探索奖和新基石研究员项目就是这种挑选机制,但各有侧重点,它们就像笛卡尔坐标的横轴和纵轴:
1.科学探索奖旨在支持对基础、前沿科研领域有长远计划的青年科学家,为他们提供资金援助,让他们心无旁骛,专注创新,勇攀科学高峰。
2.新基石研究员项目重在“选人不选项目”,支持富有创造力的科学家开展探索性与风险性强的基础研究,聚焦原始创新,鼓励自由探索。
《自然》对大约1.2万名青年科学家进行调查,探讨了这个群体面临的困境。当青年科学家被问及什么是“最大挑战”时:
调查对象中有44%选择“为获得资助展开竞争”。
因为缺乏资助,很多科学界的天才没有办法静下心来做长期的基础科研,最终选择急功近利的路。
这并非特例,这是一种世界性的难题,中国青年科学家同样面临压力。
新基石科学基金会的资助体系,就是来尝试探索这些问题的解决方案。
北京大学教授周欢萍说:
“得到资助,让我有底气把目光从短平快的项目上移开,转向一些不确定性更高但是意义更为重大的课题。”
无用之学,方为大用。
6
839,致谢
事实证明,这些工作已经产生效果。
在过去的5年中,腾讯在科技公益方面投入受到了社会的广泛认可。有839篇SCI论文向腾讯基金会或“科学探索奖”表示感谢。其中,在科学领域极为重要的三大刊物——《细胞》、《自然》、《科学》(统称CNS)上,共有29篇论文发表。
这些科研成果当然主要归功于科研团队的努力,腾讯在他们成长道路上算是助推者之一,他们感谢腾讯,腾讯更要感谢他们。
这种正向的互动和反馈,希望能鼓励更多人加入科研行列,共同打造一个繁荣的科研生态,让更多的科学之花在这片热土上盛开。
这839篇论文,是腾讯积极投身科技公益的实际行动最丰富的佐证。
这29篇顶尖论文,是腾讯积极推动基础科研的卓越成果最精炼的展示。
这些成就得以产生,腾讯并非一时一地之念,而是履行企业的社会责任,2021年4月,腾讯成立了可持续社会价值事业部(SSV)。
此举旨在将原先分散的团队力量集中,单独设立一个事业部,进一步加强对社会价值事业的投入。
在整个腾讯范围内的公益与非公益两类科技支持,已经形成两个面向、三层体系:
1.资助腾讯之外的中青年科学家&腾讯自己打造的实验室
2.资助未来长期愿景的基础研究&当前急需的技术研究
3.资助理论实验研究&产业落地研究
这些成果得以积累,腾讯也非随性任意而为,而是积极扮演关键角色,其方法论类似化合反应:
1
科技向善
腾讯在科技向善上一直不遗余力,自我要求很高;腾讯始终坚守初心,致力于将科技的力量用于促进社会的公正与和谐,让每一位用户都能感受到科技带来的温暖与关怀。
2
企业公益
腾讯在企业公益上发源很早,不遗余力;在初创缺乏资金的时期,就开始翻新旧电脑送给山区学生......
3
科技向善+企业向善→新基石
新基石科学基金会,是腾讯探索之后结合企业公益行为和科技向善理念的共生产物,早已积累成方法论体系,不同科研环节和层面深度交融,未来还会深化发展。
坚持社会价值至上,这些看得见和看不见的投入,是腾讯社会担当的账目表。
7
看不到虚数世界a+b×i
上面这些数字(0,1)、45、50²、839,代表着腾讯科学梦的阶段。
这是实数世界,大家看得到。
但真实世界是复数,还有虚数和虚空间那一面。
这一面,我们看不到。我们只能通过结果反推它的数学存在。
世界的发展,离不开天量科学资金的投入。
有看得到的回报,也有看不到的回报。
看不到的地方,才是比拼耐心的地方,也是体现软实力的焦点。
当你扩大了自己的视域,就会知道虚数的价值。
困于实数的坐标,没有办法理解它的价值。
这可能是短期内根本看不到的社会价值,但这种价值一定会回报给企业本身。只是它存在于虚数世界。
但如果你的眼光足够远大,学识足够开阔就会发现那是一个更广的天地。
i²=-1一旦你明白它的意义,原来它是另一个世界。
当你扩大自己的“数学域”时,你会发现它是有意义的!
腾讯对科学的投入,就是如此。
结
腾讯密钥:推开科学之门的1/n把钥匙!
经常在电影里看到,一个精灵念念有词,然后一扇门打开,全新的世界散发着神圣的光,里面有无数知识或者宝藏。
而以上数字就是腾讯的密钥,只不过,它希望打开的是一扇科学之门
一开始就说过,数字不说谎。
有些企业,你需要去慢慢读懂它的数字。
(0,1),是对基础科学的尊重。
45,是对青年科学家未来的认可。
50²,是对中国科学梦想的期许。
100亿,是实实在在真金白银的付出。
839,是对长期主义回馈的真实价值。
这些数字就是腾讯密钥,代表着一个企业重视科技基础性力量。这些数字透露出科学“长期主义”,最终会形成对社会最好的曲线回报。
虽然虚数暂时看不见,最终仍然会反应在实数上,
那时候,腾讯梦想的数字,就不只是839了。
......
当然,打开“科学之门”需要全社会的“合力密钥”。
一起才能完全打开这个科学世界,这是一个m/n多重签名的机制。
科学代表着尊严、实力、自信和文明,同时也是对整个世界的贡献。
这是一个非常远大的民族梦想,仅仅一个腾讯不够。
今天,我们在这里仰望诺奖的同时,也希望(0,1),45,50²,839……这一串数字,是打开另一个诺奖之门的钥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