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5日,新华社第21期、总第918期《瞭望东方周刊》聚焦乌钢加入敬业集团10年来在高质量发展方面实现了低碳绿色转型的跨越式迈进,作为中国钢企典型代表,以“以智提质,“钢城”焕新”为题,推出近3000字的深度报道。报道发布仅1小时,浏览量已突破100万。该篇报道发表是继党中央机关刊《求是》杂志在2022年第六期报道乌钢后,我国第二本中央级权威杂志《瞭望东方周刊》宣传报道乌钢。以下为报道乌钢原文:
“一个强大、有竞争力的钢铁工业是我国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必然要求。”2024年9月26日,第四届全国钢铁行业“新知识、新技术、新理念”交流大会在江苏召开,中国钢铁工业协会副秘书长兼科技环保部主任冯超在会上表示。
据世界钢铁协会发布的数据,2023 年全球粗钢产量为18.88亿吨,中国粗钢产量为10.19亿吨,占全球一半以上。与此同时,中国钢铁行业碳排放量占全国碳排放总量的15%左右,位居制造业31个门类首位。
在此背景下,探索钢铁行业如何与城市共生发展,成为多方关注的重要议题。近年来,中国钢铁行业聚焦设备升级、工艺改造,全产业链共同努力。中国钢铁工业协会副总工程师黄导表示,中国正在引领钢铁行业低碳绿色转型,向着“钢铁强国”迈进。
2024年8月17日,在占地7万平方米的厂房里,随着轧机的缓缓启动,原料区的巨型吊车将一块块火红的钢胚精准投入加热炉中……当第一根钢棒缓缓下线,拥有8项国际先进生产工艺的双高棒生产线在敬业集团乌兰浩特钢铁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乌钢”)正式投产。
乌钢位于内蒙古自治区兴安盟乌兰浩特市(蒙语意为“红色的城市”),自1958年诞生以来,曾是红城土地上的工业明珠。然而,因规模体量小、生态欠账多、产品结构失衡等问题,“乌钢”一度成为“污钢”。
曾几何时,“晴天尘土飞扬,雨天泥泞不堪”是该地区的真实写照,就连乌钢的员工也避之不及,外出归来,手上和鼻孔里满是黑色的污垢。现在,兴安盟的天空更加湛蓝,生态治理与产业发展实现了和谐共生,老百姓对兴安盟的归属感也日益增强。
自2014年敬业集团重组以来,乌钢连续跨越环保、设备、规模三道门槛,累计投资68多亿元,对现有装备进行全面升级改造,打出了环保、设备、工艺升级改造的组合拳。
“这一次,双高棒生产线的投产改变了乌钢只能生产普材的历史,生产线全部使用绿电,运用国际先进的脱硫脱硝技术和装备,我们的生产效率提升了6倍。”敬业集团副总经理兼乌钢总经理史二明告诉《瞭望东方周刊》。
据介绍,乌钢将节能减排技术改造列为集团发展的首要任务。2020年,敬业集团投资建设了绿色低碳物流体系。通过该体系,钢材等大宗货物运输可实现“公转铁”“门到门”运输,每天发运250节车皮,换算起来每年减少了16.3万辆重型货车通行量,不仅效率提高300%,还减少了道路扬尘和汽车尾气排放。
乌钢建成了内蒙古首个“干式超净+”项目,实现了“用矿不见矿”“用煤不见煤”“运料不见料”,废水零排放。2023年,乌钢的电耗、能耗和水耗与2015年相比,分别下降36%、8.6%和28%,二氧化硫、氮氧化物、颗粒物排放量均达到国家排放标准,实现了轻装上阵。
如今,钢铁企业过去“傻大黑粗”的形象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工厂变公园、厂区变景区,一批绿色工厂、花园式钢城竞相涌现;德龙钢铁、陕钢龙钢、方大特钢、福建三钢、梅钢、宝钢6家钢企被评为国家4A级工业旅游景区,安钢、方大九钢等众多钢企被评为国家3A级工业旅游景区。如今的钢城,四时更替,各有风景,钢与城的和谐共融正在火热上演。
《瞭望东方周刊》是由新华社主管,瞭望周刊社主办的大型综合类新闻周刊。于2003年11月18日在上海创刊。
该刊是国内在城市报道及研究领域内的旗舰级全媒体,中国杂志移动传播百强媒体。主要依托国家通讯社强大的高端资讯背景和国内外专才智库,每周提供重大时政新闻的权威报道、政经焦点话题的深度阐释,提供对各项事关国计民生的决策和重大新闻台前幕后的注解,以及对社会热点事件的纵深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