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本计划——
艰难困苦 玉汝于成
12月13日下午,未央—微软工41班举办了本学期固本计划第一次读书讨论会,这次会议特别邀请到了我们班的辅导员顾子轩。
本次讨论会分成四个部分,第一部分:由党课小组长张茹浩对阅读书目《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进行全书回顾;第二部分:党课小组成员分成三个小组,分别为“知青说”小组、“村民说”小组、“各界说”小组,三个小组分别选派代表发言,从不同视角对习总书记七年知青岁月的经历、成长、贡献、启示等方面进行叙述;第三部分:就习总书记对我们青年的期望和寄语进行现场讨论;第四部分由辅导员顾子轩进行总结讲话。
(党课小组长张茹浩主持活动)
《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是由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编著的采访实录,由29名采访对象的口述汇集起来。
本书由三部分构成:既有曾经同习总书记一起插队的北京知青所述的“知青说”,又有同他朝夕相处的当地村民所述的“村民说”,还有当年同他相知相交的各方面人士所述的“各界说”。
本书再现了习总书记在青年时扎根陕北黄土高原,七年来同人民群众同甘共苦、情同手足、血肉相连、鱼水交融的青春面貌。
一、在梁家河,习总书记遇到了什么困难,怎么解决的?
当年知青们从繁华的城市来到黄土高原的山沟里,很多方面都有些不适应,这就有了过四关的说法,“跳蚤关”、“饮食关”、“劳动关”、“思想关”。
-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
(1)“跳蚤关”:总书记是知青中年龄最小的,跳蚤一咬,身上就起包,总书记身上的包又红又大,再加上挠破的血和感染的脓渗出来,看上去很吓人,为防止跳蚤跳上身,大家都“圪蹴”在凳子上。
(2)“饮食关”: 饮食上粗粮多,没有蔬菜,吃的酸菜也是乡亲们接济的,没有油水,肚子总是空空的。过年的时候大家蘸着酱油膏生吃猪肉片。
(3)“劳动关”:总书记干活非常下力气,挑粪、锄地、割麦子、铡草,从村里往地里挑粪,扁担把他的肩膀磨得一层层掉皮、出血,没过多久,肩膀上就磨出了厚厚的茧子。总书记挣的工分从6分、7分、8分到10分,成了一个劳动的好把式。
(4)“思想关”:“别人是从零开始,总书记是要从负数开始。”在那个特殊年代,父亲被迫害,他被扣帽子,被歧视,忍受着各种不公平,他从一个迷茫的十五六岁的中学生,成长为一个饱尝人生酸甜苦辣的青年,胸怀为民谋福利的抱负,在困境中完成了一次蜕变,实现了精神上的升华。
二、在梁家河,习总书记展现出了这些优秀品质:
(1)总书记勤奋好学:
总书记到梁家河时只带了两个箱子,里面装的全都是书。
总书记抓紧一切时间学习,就像老乡们说的,有个针缝的时间都要学习。白天去山上劳动,晚上在煤油灯下看书,煤油烟熏得他脸上、鼻子上都是黑,每天都要学到大半夜。
总书记读书是有一定方法的:
他注重分析对比,就一个观点,一个史实找出很多相关的书籍进行对比,从不同的侧面去了解和分析这个问题。他会形成自己的见解和观点,和别人讨论,知其然,知其所以然。
总书记读书涉猎很广,有国内外历史类、军事类、政治类、哲学类、文学类等,尤其是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毛泽东军事文选》等,对总书记博弈思维、战略思维启发很大。
总书记也非常喜欢古典诗词,喜欢的诗词都要背下来。今天总书记讲话经常引经据典、信手拈来,很大程度上是源于此。
(2)总书记“解衣推食”,心地善良,很仁义:
总书记在街上遇到父亲原来的卫兵,正在讨吃,他把自己身上所有的钱、粮票,还有外套脱下都送给了老汉。总书记在自己身处困境的时候,依然能对乞食老汉“解衣推食”,体现了总书记高尚的人格和宽阔的胸怀。
刚到梁家河时,老党员的母亲去世了,总书记去看望老人,向老人的遗体恭恭敬敬地鞠了几个躬。
村里有个智力上稍有缺陷的孩子,说话做事不十分明白,喜欢惹事,总书记对他却很和气,很宽容,孩子的父母都特别感动,总书记后来到梁家河看望乡亲们时,还特意给他留了500块钱。
总书记还经常送给村民书、笔记本、粮票、衣服、棉被,连母亲送给自己的针线包都送给了村民。
总书记离开梁家河后,乡亲们有啥困难,还是会找他。给村里拉电、给村民看病。回梁家河看望乡亲们时,给家家户户都带了报时钟、紫菜、茶叶,还给乡亲们办年货,面粉、油、肉。这是对老百姓最朴实,最真诚的感情,是把老百姓放在了心里的第一位。
(3)系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自信的走出自己的人生道路:
总书记在梁家河的七年,刻苦学习,踏实劳动,要求进步,心系百姓。面对苦难和磨砺,没有抵触,没有怨言,迎难而上,努力奋进。勤奋的学习,提高文化修养,身体力行的劳动,为老百姓办实事,担任村干部,带领乡亲们改变村庄的面貌。他的思想和智慧在这片黄土地上生根、发芽、壮大。
总书记所做的一切都是以人民为出发点,他让人民吃饱穿暖,用上水用上电,他把自己的物品送给人民,把县里奖励给他的摩托车换成拖拉机和磨面机,让村里搞生产。
从梁家河的改天换地,到华北到东南沿海、到中央,他一直在干事,干大事,“中国梦”、“一带一路”、亚投行……一个接着一个,从未停过。
就像总书记后来说的,“我将无我,不负人民”,“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奋斗的目标”。这种价值观,正是在这种锻炼中形成的。
三、在梁家河,习总书记做了这些实事:
(1)建沼气池,陕北植被稀疏,农村砍柴难,做饭、取暖、照明都是难题。总书记一直在寻找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总书记到四川学习沼气技术,回来以后亲自试验,建成了第一口沼气池,并点火成功。
期间也必然有许多困难:
建池需要沙子,总书记就带领几个青年到十五里外的前马沟去挖。
建池的水泥运不进沟,总书记又带头从十五里外的公社往回背。
没石灰,总书记又自己办起了烧灰场。
在建池的过程中,总书记又是指挥官,又是技术员,遇到的困难都由他来解决。
新建的沼气池有裂缝,总书记带领几个人把沼气池里的水、粪便全部挖出来,大夏天沼气池内臭不可闻,总书记下到沼气池里,打着手电找见裂缝,用水泥仔细修补。
最后沼气池顺利点火,梁家河建成了陕西省第一口沼气池,村里人用沼气点上了灯,做上了饭。
(2)挖水井,水利是农业的命脉,水浇地粮食产量比较高,但陕北干旱少雨,想要灌溉,需要足够的水源。总书记经过调查,在前队位置找到了泉眼,他把整个基建队全部调上去挖井。总书记在打井第一线,铲子挖不到的地方就自己跳下去挖,棉衣头上都是泥。出水后要再打一小坝,总书记率先跳到冰面上,使劲地一下一下挖。
这口井打成后,不但解决了社员吃水问题,水量也足够浇地,生活生产用水都得以解决。
(3)打坝地,把山上的土打松,再用柴油机带上水,用水把土冲到山下,形成平整的土地,总书记带领村民们打了五大块,给村里增加了几十亩的耕地。
(4)办铁业社,总书记发现有的社员有打铁的手艺,就盖了一间打铁的小“车间”,让铁匠打铁做农具,铁匠能挣工分,社员需要农具就不用跑到县上去了。村里在供应本村农具使用的同时,还能有一些创收。
(5)办代销店,村里人买日用品都得去镇上买,来回要走上很长时间,总书记就想出来了这个好办法,把镇上的东西拿一部分回来,在村上统一销售,代销店基本备齐了社员的各种生活必需品,给村民们带来了很大的方便。
(6)办磨坊,总书记提出要解放生产力,把社员从家庭事务中解放出来,投入到粮食生产中。办磨坊后,一台柴油磨面机就把整个村子磨面的活都干了,解放出来的生产力都可以投入到农业生产中。
(7)办缝纫社,村民们下地干活,衣服磨损的多,经常需要缝缝补补。干了一天的活,妇女们还要在昏暗的油灯下补衣服,很辛苦。总书记办了缝纫社,社员们把要缝的衣服交给在缝纫社劳动的妇女,妇女们根据缝补衣服的数量挣工分,其他社员节省出来的时间去劳动,可以挣更多的工分。
(8)种蔬菜,总书记刚到梁家河时,曾被安排到县里制种站去学习良种培育工作,总书记当了村支书后,给农业科学院写信,农科院寄来了蔬菜种子,总书记专门拨出一块地来试验种植,蔬菜的产量也不错。
(9)办扫盲班,村里大多数人不识字,总书记办了扫盲班,目标是让每一个村民多少都能认识一些常用的字。总书记抄了一些卡片,利用晚饭后的时间,教大家识字。除了识字,总书记还给大家讲一些人文地理、风土人情,所以当时,梁家河村民的文化素质比周围的村要高一些。
总体而言,习总书记给梁家河办的这些实事,针对的是人民遇到的真实问题,切实解决了人民的生活需求,做民所需,想民所想,让人民生活无后顾之忧。
我们党课小组成员在认真阅读了《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后,都深受感动和鼓舞,大家对习总书记在梁家河插队七年的经历、成长、给老百姓办的实事,以及对我们的启示进行了总结。
“知青说”小组程行健同学发言:
习总书记青年时期的经历给我们的启示:1、坚韧不拔的精神,习总书记在年仅15岁时就离开北京,前往陕北农村插队,面对艰苦的生活条件和环境,他没有退缩,而是选择了坚持和适应。这种坚韧不拔的精神是我们学习和生活中应当学习的。2、与人民群众的紧密联系,在知青生活中,习总书记与当地村民建立了深厚的感情,这种与人民群众同甘共苦的经历,让他深刻理解人民的需求和愿望,这对我们理解和服务于人民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3、勤奋学习和不断思考, 尽管条件艰苦,习总书记依然坚持学习和思考。这种在困境中不断自我提升的精神,对于我们面对困难时的态度和行为具有指导作用。4、理想和追求,习总书记在青年时期就树立了坚定的理想追求,他的经历告诉我们,无论环境如何变化,都应坚持自己的信念和目标。5、为民情怀, 习总书记在知青岁月中始终把为人民服务放在首位,这种深厚的为民情怀是他后来治国理政理念的基石,也是我们每个人在学习和生活中应当学习的榜样。
“村民说”小组曹琳东同学发言:
习总书记在梁家河的七年经历给我们的学习生活带来的启示:1.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在习总书记下乡时,仍然带着两箱书。“他每天下地干活回来,吃完饭就看书。”习总书记对于书籍的痴迷与热爱,是我们需要学习的。2.做事要踏实:习总书记在乡下时,为村里干了不少实事。无论是淤地坝的修建,还是沼气池的建成,都是习总书记一步一步,投入时间与经历,踏踏实实地干出来的。3.世上无难事,只要肯攀登:习总书记在修大坝期间,付出了全部的时间和精力,每天起早贪黑,最终完成了打淤地坝这项大工程。
“各界说“小组叶安同学发言:
习总书记七年的知青岁月给我们的启发与感悟:1、关于学习,“知青上山下乡,到农村和边疆去,了解社会,接触工农,在艰苦的环境中接受了锻炼,增长了才干”,实践出真知,“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书本上的知识终究是空洞的,只有实地去体验才能真正明白那些抽象的文字背后深层次的含义。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这些艰苦生活对我的锻炼很大。一是让我懂得了什么叫实际,什么叫实事求是,什么叫群众。二是培养了我的自信心。”我们在学习生活中也要尽量做到知行合一,不仅要学理论,还要实践,还要检验。不把所学真正地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真正地起到作用,就永远无法说自己掌握了任何知识。不能盲目空洞地学习,理论+实践才是合理的学习方法。2、关于生活,“上山下乡对于知青个人来说,是一种历练,是对人性格的锻炼。”知青下乡本是一件痛苦的事情,但是孔丹和习总书记都能够“苦中作乐”,在压力中适应现实,找寻到生活乐趣。正如孔丹在接受采访中所言:“面对人生,是可以有不同态度的。高高兴兴也是生活,愁眉苦脸也是生活,‘愁上加愁、苦上加苦’不如‘苦中作乐,以苦为乐’……后来,无论遇到什么困难,我在应对困难的时候,都不会放弃寻找人生的乐趣和幸福。这或许就是‘修身’吧!”每个人的生活都不可能一帆风顺,一定都会遇见许许多多的困难。然而态度决定了行为,以一种自信坦然的姿态去拥抱苦难,在压力和焦虑之下努力找寻生活的快乐,乐观地前行,不断学习新的知识充实自我,不断思考反省自己的不足,勇敢地去克服困难,和苦难作斗争。就像是知青们从一开始的“手足无措”“拘谨”到后来的“已经融入了进去,没有感觉自己与农民有什么不同”。学会与痛苦共存,努力找寻生活的乐趣,这也许才是生活的真谛。
青年是祖国的未来,习总书记特别重视青年的学习和发展,对青年寄予了殷切期望。大家对习总书记给青年的寄语,结合本书内容,展开了讨论。
(三个小组进行讨论)
讨论结束后,三个小组分别选派代表进行发言:
(王子晟同学发言)
“知青说”小组王子晟同学发言:“自找苦吃”和网上流行的没苦硬吃,是有区别的。“自找苦吃”主观上是想要通过吃苦来锻炼自己、提升自己。“自找苦吃”不单单是说吃苦,而是面对一些困难挑战,敢于去应对,而不是去逃避。而没苦硬吃,主要是说在该享福的时候不享福,非要去绕远路,然后试图麻痹自己或者展示给别人看,这两种在主观意图和最后的影响上是不同的。
“村民说“小组王灏宸同学发言:“自找苦吃”,习总书记表达的是一个积极含义,让我们要敢于尝试一些新的事物。在尝试的过程中会很累很艰辛,就比如我们一学期学了很多门课程,但是我们能从中学到很多知识,这就是一种“自找苦吃”。
“各界说”小组叶安同学发言:“自找苦吃”是指精神方面,走出舒适圈,去接触一些不熟悉的东西,对个人有一个突破。我们是生活在校园里的学生,离基层的生活有些远,对经济寒冬也没有明显的感受。所以我们就是要“自找苦吃”,就是要去看一看,在实践中寻找真知。
张茹浩同学补充:“自找苦吃”就是要走出舒服区,敢于挑战自己,敢于挑最重的担子。像知青时的总书记,打井时第一个跳到冰面上,使劲的一下一下挖;打坝时,直接用手抓住夯石的绳子,用尽全身的力气往下砸黄土,手掌上磨的全是水泡,水泡磨破了就开始流血;办沼气池时,下到臭不可闻、一片漆黑的沼气池里,打着手电修补裂缝………“自找苦吃”是青年们最重要的品质,就像总书记说的“人类的美好理想,都不可能唾手可得,都离不开筚路蓝缕,手胼足胝的艰苦奋斗。”
(王灏宸同学发言)
“知青说”小组王子晟同学发言:习总书记说要读有字之书,也要多读无字之书,无字之书相比于有字之书,有字之书是指课本上的理论知识,无字之书是更偏重于技术或者实践。就比如我们都是理工科学生,以后会参加一些实践,或者进组做科研,这相比我们大一、大二打基础的阶段而言,就是一种无字之书。同时刚才我们讨论的时候也提到,就像深耕计划,学长学姐们到基层执教,投身于社会实践,也是一种无字之书。
“村民说”小组王灏宸同学发言:既要多读有字之书,也要多读无字之书。有字之书就是理论,无字之书就是实践。习总书记在去梁家河插队时带了两箱子书,每天吃完晚饭后就是读书,读书读到半夜。他与村民的关系特别友好,他真真切切的为村里做了很多实事,这都是他读的一些无字之书。无字之书就是说我们需要理论,但是也需要实践,两者是缺一不可的。
“各界说”小组叶安同学发言:读无字之书,我们就是要去实践。就像去贫困山区支教一样,有的地方五年级学生掌握的知识,才能达到正常二三年级的水平。我们现在面临的无论是经济问题还是结构问题,都是要通过实际参与才能发现和解决的。
张茹浩同学补充:习总书记说:“先贤们的思想结晶,许多人的智慧和成功的经验都在书里,无须经其同意便可拿来为我所用,何乐而不为呢。”陕北7年,总书记坚持苦读深思,利用晚上时间阅读学习。读书积淀了总书记丰富的文化、知识、道德和理论素养,他的这种学识、修养、格局形成了一种个人自信,领袖自信,这种自信提升为中华民族的自信,发展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在陕北插队的经历就是无字之书,这些“书上”虽然没有文字,却比有字之书更深刻,更有教育作用。从实际出发,陕北烧柴难,所以就有了总书记办沼气池,吃水难,就有了总书记打水井,就有了之后的“三严三实”、“以人民为本”、“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
(叶安同学发言)
“知青说”小组王子晟同学发言:到人民群众中去,到新时代新天地去创新创造,创新创造从字面上理解就是新,而且还是我们自己想出来的。比如我们做大作业的时候,有的人就对着往年的题进行拟合或者模仿,但有一些同学就自己另辟蹊径,想出来一些独到的解题方法,这就是创新创造的含义。到人民群众中去,这应该是出于一种意图,创新创造是为了给广大的人民群众去谋福祉,而不是在学术象牙塔中,为了一些不着边际,一些纯抽象理论上的东西搞创新创造。而新时代新天地是指我们创新创造,应该是要迎合这个时代的潮流,要跟紧时代风向,不可以脱离社会实际,固步自封。
“村民说”小组王灏宸同学发言:有时我们从网上看到伪专家的言论,与实际不太相符,让人很难接受。比如有个专家就说年轻人就应该多花钱买房,这样才能拉动全国的经济生产,这就是脱离了实际,他没有去了解人民群众真实的生活情况。我们的确是要打开“实际”这扇窗户,然后去真真切切地看到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他们的需求,从实际出发,为整个国家的发展做出贡献。
“各界说”小组叶安同学发言:我们在思考这个问题,创新是体制上的创新,还是什么样的创新都算呢?我举个例子,电商把农产品带出来,那应该办一个怎样的合作社,让企业和村民去共利,合理分配利润。让现有的模式怎样去跟人民群众的实际结合起来,这也是一种创新。企业要利润,但也要反映人民的呼声,怎么找到这当中平衡点,这也是一种创新。总而言知,就是要多实践,到人民群众中去才能创新。
张茹浩同学补充:创新创造一定是源于实际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总书记发现村民们买生活用品不方便,就创办了代销店,妇女们白天劳动,晚上还得缝补衣服,很辛苦,就创办了缝纫店……总书记这么多新颖的点子和想法,都源于他在实际中的观察和思考,他敢于实践,敢想敢干,能干会干,把想法都变成了现实,总书记是我们青年们实实在在的榜样!
顾子轩辅导员对本次活动进行了总结,肯定了大家通过现场讨论和阅读书目而获得的知识和成长,并希望大家在以后的学习和生活中能够身体力行,学以致用,平衡好学习和生活之间的关系,学有所成!
开卷有益,读一本好书,就像一盏明灯照亮前行的道路。以下是来自同学们的读后感:
陈骏祺:《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让我深刻感受到习近平总书记青年时期的坚定信念和为民情怀。在艰苦的环境中,他始终不忘初心,砥砺前行,与群众同甘共苦。这本书激励我要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的优良品质,做到与人民群众心连心,真正走进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自己的力量。
甘俊杰:《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让我深刻体会到了青年习近平在艰苦环境中的奋斗精神和为民情怀。他与人民同甘共苦,从实际出发解决问题,展现了深厚的家国情怀和坚定的理想信念。在当下,这种精神依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激励我们青年一代扎根基层,服务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力量。
李霖嘉:《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细致描绘了习近平总书记在陕北插队的青春岁月。阅读过程中,我被他的人民情怀和对知识的渴望所感动。书中讲述的习近平在梁家河与村民同甘共苦,带领村民打井、修沼气池,这些生动的细节让我深刻感受到他的人民情怀从何而来。书中最打动我的是习近平总书记对于学习的执着和对知识的渴望。在梁家河那样一个艰苦的环境中,他不仅没有被困难所压倒,反而更加珍惜每一次学习的机会。书中描述了他如何在劳动之余坚持读书,甚至在煤油灯下熬夜看书的情景,这种对知识的追求和对自我提升的坚持让我深受触动。
曹琳东:读《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让我看到了青春的另一种模样。在那个艰苦的年代,他扎根黄土地,不仅学会了生活的智慧,也逐渐明白了什么是责任和担当。这种脚踏实地、为民服务的精神,让人深受鼓舞,也让人思考青春也许就该这样度过。
娄澜:《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让我反思自己的大学生活。书中的知青经历让我意识到,真正的成长来自于对困难的直面和对挑战的克服。在校园里,我们有时过于安逸,忽视了社会实践的重要性。这本书提醒我,要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走出舒适区,真正理解社会,为实现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统一而努力。
王灏宸:这本书让我感受到一种平凡中的力量。七年的知青生活虽苦,但习总书记从中汲取了成长的养分。他用行动证明,只有在艰苦中磨砺,才能真正成就自己。这让我想到,不管身处怎样的环境,都要坚持努力,认真生活。
结语:通过本次讨论会,我们对习总书记七年的插队生活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克服困难的勇气,勤学善思的品格,以身作则的品质,勇于开拓的精神,让年龄最小、插队环境最艰苦的习总书记做出了最卓越的成绩,也为习总书记以后的治国理政打了坚实的思想和实践基础。艰难困苦,玉汝于成,这对和总书记插队时年龄相仿的我们启发很大。青年是人生成长的关键时期,我们要以习总书记为榜样,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系好我们成人后的第一粒扣子,勤奋学习,增长才干,锐意进取,勇挑重担,为科技强国、民族复兴而努力奋斗!
会议记录:张宸瑞
文案:张茹浩 党课小组成员
摄影:甘俊杰 王灏宸
排版:甘俊杰
审核:顾子轩 冯冠杰
关注我们,不错过更多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