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院士和中国工程院院士,作为国家最高学术称号,是最受人们尊敬的学术荣誉。
但是,近年来在有的高校当中,一些两院院士已经成为不折不扣的社会活动家。
他们获得院士这一学术称号之后,不仅到处挂名担任各种学术顾问、企业顾问,还到处兼任各种客座教授、讲座教授、首席科学家、首席工程师,有的甚至一天赶几个场子,乐此不疲出席各种活动。
还有的高校,把两院院士当成资源交换的利器,千方百计想利用院士的影响力来为学校争取各种项目、资源和平台,而有的院士禁不住诱惑,沦为了他们资源交换的工具。
近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再次通报了一批涉嫌学术不端人员的最新调查处理结果,其中不乏准院士、长江、杰青等大牛人物。
这只是公开曝光的情况,没有公开曝光的情况恐怕更加令人触目惊心。
高校两院院士为何会成为社会活动家?这背后到底有何深层次原因?
一
利益交换需求在作怪。从本质上来讲,人与人的关系就是利益关系,任何人际关系的产生都有其利益所在。
两院院士之所以甘当社会活动家,归根结底就在于这里面有千丝万缕的利益关系,大家都是各取所需。
不管是客座教授还是首席顾问,高校打的算盘是利用院士的影响力来聚集学术影响力,增强学校的项目、资源、平台获取能力,而院士则看重的就是一年十几万或者更多的专家费。
千万不要以为院士不缺钱,也千万不要小看金钱的力量。
从公开曝光的案例来看,没有谁能够真正迈过金钱这道坎,有钱能使鬼推磨,绝不是一句空谈。
尤其是一些高校亟需项目、资金、资源、平台的时候,或者有些学术活动需要院士站台的时候,他们也迫切需要院士去撑腰,这无疑导致院士待价而沽,坐享其成。
最为典型的例子,就是最近不少高职院校以及西部地区三线城市的本科院校仍然在积极引进东南亚博士。
其实他们也清楚东南亚博士的水平,但是东南亚博士再水也是博士,他们需要这些博士学位的师资来充实教师队伍,从而让数据更好看。
社会给予院士过高评价。平心而论,绝大部分当选院士的人肯定是有一定水平的,至少做出了一定的科研成果,有一定的科研业绩,这是毋庸置疑,也是当之无愧的。
但是,由于院士数量的稀缺性导致社会普遍认为院士无所不能,影响了社会人群的判断,导致院士社会地位和社会评价人为提升,甚至过度神化院士的能量。
实际上从院士评选的最终目的来看,两院院士本身就是属于对获评者过去成就的肯定,给予的是一种学术荣誉称号,而不是对其学术能力、科研能力的评价。
况且评价指标、评选方式等方面,也存在不少需要改进的地方,难以真正做到全面科学客观,这事实上导致所评选出来的两院院士不一定代表最高学术水准,不排除一些两院院士通过其他形式而当选。
就如这些年来,我们逐步淡化了对诺贝尔奖的神化一样,不再像以前那样把诺贝尔奖获得者捧上天了。
这背后的原因最根本的在于,我们对诺贝尔奖的评选方式及其当选人选的真实水平产生了怀疑,所以才没有大肆宣传诺贝尔奖获得者。
因此,相类比来看,当人们看清两院院士的评选规则就会逐步清晰认识到院士并不是那么值得神化的人物,他们只不过在一些方面做的比较好而已。
高校乐意请院士撑台面。如前所述,其实一些高校在举办活动或者大会的时候,并没有院士什么事情,更多的时候是让这些院士出个面、亮个相,仅此而已。
之所以需要院士出个面、亮个相,归根结底的原因就在于当下这股攀比之风在高校之中很盛行。
有了院士出席,会议的规格都会提升很多,很多临近于当选院士的大咖人物也会乐意来参加,届时就会影响连锁反应,会极大地提升会议效应,对高校社会声誉具有重要意义。
正是这种优势摆在这里,所以高校才会费尽千辛万苦培育院士,想的就是那一天,本土培养的院士能够筑巢引凤,提升学校影响力。
从院士评价体系和长远发展来看,实际上院士成为社会活动家是一种畸形的现象,不应该成为社会风气,而是要让院士逐步回归其学术本位、回归到学术荣誉称号的荣誉性质上去。
如何让院士回归本位不再演变为社会活动家?如果不让个别院士玷污社会活动家这一名称?如何杜绝其他学术领域的社会活动家产生?
二
严格规范院士挂名行为。从根本上杜绝院士成为社会活动家的一个重要手段就是要严格规范院士到处挂名的行为,要从数量上规定一个院士只能挂名多少个单位。
只有从源头上控制院士的挂名行为,才能更好地让他们回归学术本位,而不是成天想着到处去站台。
另一方面,要给予院士充分的待遇保障,让他们不再为金钱而苦恼,而是能够全身心投入到本职工作之中,而不是想着到处赚外快。
公开曝光院士不良行为。一旦发现有不良行为的院士,或者言行与其擅长的学科领域不相关时,就要敢于公开曝光。
只有动真格,他们才会检点个人行为。
我相信通过多批次的公开曝光之后,今后在国自然评审当中打招呼的人为大大减少,甚至不再有人敢铤而走险。
尤为重要的是,对于屡教不改,屡教屡犯的院士,要公开曝光并直接摘帽,从院士名单当中予以除名,以示警戒,只有这样才会起到杀鸡儆猴的效果,从而杜绝院士的不良行为。
建立科学客观评价体系。对高校而言,不管是资源、平台、资金还是项目、地位、帽子,之所以他们乐意请院士站台,归根结底就在于相关的评价指标体系不够科学规范,不够客观公正。
如果能够建立公开透明量化的评价指标体系,我相信没有人愿意去走后门,去想方设法公关。
等到科学客观评价指标体系建立起来之后,院士成为社会活动家的高校土壤就不复存在了。
总之,高校两院院士为何会成为社会活动家,不应该成为社会现象,更不应该大行其道,而是要早日禁止和杜绝。
对此,你是怎么看的呢?请留言发表评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