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于都这片充满希望的土地上,富硒产业正如火如荼地发展,为这片红色老区注入了新的活力。2019年5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梓山富硒蔬菜产业园,走进蔬菜大棚,了解于都县蔬菜产业发展情况。
“一定要把富硒这个品牌打好!”五年间,于都县充分利用得天独厚的富硒土壤资源,“以硒强农、以硒兴业、以硒富民”已然成为于都现代农业发展和乡村振兴的最强音,引领于都富硒产业实现高质量发展。
链式发展,产业转型升级
据悉,该富硒产业孵化园占地约30亩,核心项目涵盖分拣中心与果蔬加工中心,分拣产能高达20吨/小时,年产量包括3万吨富硒番茄汁与5万吨富硒橙汁,预计产值可达3亿元。项目的顺利投产,有效填补了种苗研发、果蔬分拣、果汁及矿泉水深加工、产品展示销售等产业环节的空白,逐步构建起“种植、收储、加工、销售”一体化的完整产业链。
自2021年3月,我县率先成立县级富硒产业发展中心,并相继发布《于都县富硒农业产业发展实施意见(试行)》及《于都县富硒产业发展三年行动方案(2022—2024年)》等文件,构建全面的产业奖补体系,从种植、加工到销售各环节,提供全方位支持。2024年,我县成功争取到省级富硒功能农业重点县项目资金1015万元,同时,县金融中心筹集3亿元资金,设立富硒产业发展基金,专注推动富硒精深加工全产业链的协同发展。
从一粒种子到餐桌佳肴,我县富硒产业链持续拓展。截至目前,我县共建成富硒农业示范基地172个、10万亩,带动富硒农业标准化种植30万亩。如今,新长征富硒产业园聚集了茂雄集团、和盛集团等十多家企业,建成了产业公共服务平台、冷链物流、交易市场、服务公寓等配套设施。该产业园已逐步发展成为集研发、检测、孵化、生产、展销、体验为一体的富硒产业融合发展创新园。
质效双收,不断打响品牌
为确保产品质量,我县积极推进富硒产品认证工作,累计认证富硒产品218个、富硒商标13个,全部纳入全国富硒农产品质量追溯系统,实现“一品一码”。同时,运用遥感巡田、气象分析、病虫害预报等现代农业与数字农业技术,科学强化富硒水稻种植管理;借助智慧农业系统,建立农业生产档案记录平台,为后端质量安全溯源提供坚实的数据支撑。
在于都硒博馆,富硒大米成为焦点。梓山镇便民中心主任肖桂花介绍:“市场上普通大米仅售3元一斤,而梓山镇的富硒大米售价高达15元一斤,仍供不应求。”
品牌是产业的灵魂。我县积极实施品牌战略,大力推广“于都硒”区域公用品牌,严格执行《“于都硒”优选产品认定和管理办法》。通过举办和参与各类展示展销活动,以及与电商平台合作,于都县不断拓宽富硒产品的销售路径,提升品牌影响力。
经年累月的努力,“于都硒”品牌效应日益显著。目前,我县已认定“赣南十大名优硒品”3个、赣鄱正品品牌3个、圳品产品15个,并有2家企业入选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生产基地。这些荣誉不仅增强了于都富硒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更为县域发展带来了新机遇,通过线上线下双向推广,让富硒蔬菜搭乘中欧班列,迈向国际市场。
富民兴村,助力乡村振兴
潭头村党总支书记刘连云回忆道:“过去村里尝试多种产业,但屡遭挫折。如今有了富硒土壤,我们仿佛拥有了无尽的财富。”在县级政府的支持下,潭头村迅速行动,成立富硒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升级基础设施,大力发展富硒产业,相继建成富硒葡萄基地、百香果基地、富硒大米基地及万亩蔬菜基地等特色产业。
以蔬菜产业为例,潭头村引入龙头企业,采用“党总支+龙头企业+农户”模式,发展富硒蔬菜产业。农户将土地流转给合作社,由合作社承包给企业经营,村民在蔬菜基地务工,日薪可达80-100元。脱贫户叶伟萍便是受益者之一,她每月在蔬菜基地务工收入3600元,既稳定增收又能照顾家庭。
此外,潭头村还结合自身优势,推进乡村旅游业发展。2019年7月,成立旅游合作社和旅游开发公司,吸引162户村民入股,每户出资2000元,形成“村集体+旅游公司+村民”运营模式。公司负责经营农家乐、土特产销售,以及红色研学旅游项目。旅游业已成为潭头村增收致富的新动力。
潭头村的变化是于都县振兴乡村、富民兴县的缩影。依托自然优势,我县盘活土地资源,完善联农带农机制,培育壮大富硒产业,激活老区经济。目前,全县聚焦富硒粮食、蔬菜、水果、茶叶及禽蛋等特色产业,年综合产值达45亿元,带动2万余名农民增收致富,富硒产业已成为于都推动乡村振兴、实现共同富裕的关键力量。
来源:于都县融媒体中心
作者:张盛 编辑:丁丽荣
审核:刘日强 段冬梅 袁飞 卢平
监制:张东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