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发布会】市政府新闻办举行“牢记嘱托 善作善成·办好民生实事”第二场新闻发布会

文摘   2024-12-20 17:18   天津  

12月20日上午,市政府新闻办举行“牢记嘱托 善作善成·办好民生实事”第二场新闻发布会。市民政局二级巡视员、新闻发言人付卫兵,市卫生健康委副主任、新闻发言人,市疾控局局长韩金艳,市医保局副局长、新闻发言人杨明远出席,介绍民政、卫生健康、医保等部门2024年保障和改善民生、办好民生实事的有关情况,并回答记者所关心的问题。








付卫兵介绍:
市民政局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民政工作和来津视察“四个善作善成”的重要指示精神,集中力量做好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为天津高质量发展贡献民政力量。下面,向大家作简要介绍:
一是健全分层分类社会救助体系,兜准兜牢民生底线。社会救助事关困难群众衣食冷暖,事关社会公平正义、和谐稳定。一、完善制度机制,兜住底。出台《关于加强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做好分层分类社会救助工作的实施意见》,进一步完善刚性支出困难家庭救助机制,构建我市分层分类、梯度救助格局。二、突出主动发现,兜准底。推动救助工作从“人找政策”向“政策找人”转变,将全市22万名低收入人口纳入动态监测平台预警体系,通过“大数据+铁脚板”将13.69万人纳入保障范围。开展“寒冬送温暖”、“夏季送清凉”专项救助行动,今年累计救助各类临时遇困人员3211人次,帮助321名人员成功寻亲。三、引入慈善资源,兜牢底。动员全市114家基金会和189家慈善组织开展灵活救助帮扶,组织“情满津门”受灾群众和困难群众走访慰问等活动,总共发放慰问金1.55亿元,受益群众16.5万人,有效统筹各类救助资源,形成救助合力。
二是推进建设“大老龄+大养老”工作格局,厚植“津牌养老”幸福底色。我们积极推动养老服务从特困老年人向全体老年人扩展。一、凝聚发展合力。组建新一届老龄工作委员会,大力推进老年友好社会建设,组织开展“敬老月”系列主题活动,营造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浓厚氛围。二、优化设施建设。今年,全市新建养老机构17家,新增床位1806张;建成10个老年人认知障碍照护专区、10个智慧化养老服务综合体,培训失能老年人家庭照护者2200人。三、强化服务供给。老年助餐补贴覆盖范围扩大至70岁以上7类特殊困难老年人;建立健全我市高龄津贴、养老服务补贴和养老护理补贴三项制度;完成1500余户特殊困难老年人家庭适老化改造。四、壮大银发经济。举办养老金融研讨会和交流对接活动,搭建政、企、银、保等交流合作平台,努力打造全国养老金融研究基地。汇聚京津冀优质养老服务资源,推进京津冀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高质量发展。
三是持续优化社会事务服务质效,办好办实群众身边事。我们积极推动民政公共服务从“有没有”向“好不好”转变。一、幸福事便捷办。实现了婚姻登记全市通办,试点了跨省通办,截至目前,全市共办理婚姻登记92000余对。积极推进婚俗改革实验区建设,打造公园文化特色婚姻登记机关。二、心头事实在办。持续开展“精康融合行动”精神障碍社区康复服务,推动残疾人两项补贴全程网办,惠及全市残疾人20万人次。联合21个部门开展流动儿童关爱保护和困境儿童关爱提质增效行动,从幼有所育、学有所教、病有所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发展保障等方面提供具体关爱服务。三、身后事暖心办。在全国率先推出96456“送亲人、找民政”服务专线,推广网上祭扫平台,全方位拓展“海之眠”骨灰撒海服务品牌影响,辐射津京冀等10余个省市。
四是推进社会组织创新创优,凝聚社会治理共治合力。我们着力在提升社会治理工作水平上下功夫。一、加强党对社会组织领导。结合社会组织成立登记、章程核准等工作同步推进社会组织党建工作,提升社会组织“两个覆盖”实效。二、创新社会组织监管模式。争创全国唯一一个社会服务机构综合观察点,规范养老、教育、医疗等民生领域社会服务机构综合监管,打造天津行业协会商会活动品牌。三、凝聚公益慈善力量。推动购买社会组织扶老、助残、济困、救孤等帮扶服务。开展“中华慈善日”和“慈善月”主题活动,努力营造崇德向善、依法兴善的社会氛围。

中国式现代化,民生为大。2025年,我们将紧抓完善政策制度体系、服务保障体系、监督管理体系、社会参与体系建设,把党和政府关于民政工作新部署转化为惠民新举措、民生新改善,把习近平总书记殷殷嘱托落实到津沽大地上。







韩金艳介绍:
2024年,市卫生健康委积极践行新时代党的卫生与健康工作方针,深入实施健康优先发展战略,锚定健康天津建设目标,强龙头、打基础、抓重点、谋长远,聚力服务高质量发展“十项行动”“三新”“三量”等重点工作,以卫生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保障和改善民生,不断提升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一是在深入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上下功夫,加强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让老百姓在“家门口”能看得上好医生、看得好病。构建以5个医学中心为龙头、9个区域医疗中心、9个专科诊疗中心和区属医院为主体、268家基层医疗机构为基础的“15分钟健康服务圈”。持续深化分级诊疗制度,加快推进紧密型医联体建设,共组建15个城市医疗集团、10个区域医共体、25个西医类专科联盟、24个中医类专科联盟。持续推进基层特色专科建设,搭建“胸痛中心-胸痛救治单元-胸痛救治点”三级胸痛救治网络体系,建设基层糖尿病规范化门诊110家、呼吸慢病门诊79家、社区疼痛门诊102家。
二是在持续推动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上下功夫,提升全市整体诊疗水平,切实改善患者就医感受。坚持“筑高峰、固高原”,发挥国家医学中心和国家区域医疗中心辐射带动作用,打造具有天津特色的医疗卫生学科矩阵。推动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积极争创国家血液病医学中心。成功获批国家中医医学中心,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国家中医医学中心建设项目纳入国家重大项目库。深入开展医疗质量、医疗服务、护理三年专项行动,推行“先诊疗后付费”模式,深化“互联网+医疗健康”便民惠民服务,患者看病就医更加便捷高效。
三是在不断加强疾病预防控制和慢病管理上下功夫,优化医防融合、多病共防,全面提升公众健康水平。天津市疾控中心成功入选国家区域公共卫生中心建设储备项目、国家食品安全与标准研制特色实验室,国家突发急性传染病防控队率先建成,传染病监测预警与应急处置能力显著提升。选取滨海新区等4区开展疾控监督员制度试点,向90家医疗机构派驻专兼职监督员112人,促进医防协同、医防融合深入开展。依托全市疫情防控定期调度机制,扎实开展传染病常态化防控和疫情应急处置,艾滋病、结核病、病毒性肝炎等重大传染病始终保持低流行状态。开展肿瘤、心脑血管疾病、慢阻肺和糖尿病四大类常见慢性病筛查65.4万余人次。拓展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覆盖面,加强“3+1+N”家医团队建设,强化全方位全周期健康管理服务,签约服务质量和满意度持续提升。
四是在加快推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上下功夫,积极打造中医药强市,让中医药服务惠及更多百姓。以国家中医医学中心为龙头,中医医疗中心为引领,区级中医医院、综合医院中医科为骨干,基层中医馆、中医阁为网底,社会办中医医疗机构为补充的中医医疗服务体系雏形初显。南开区国家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示范试点项目成功申报国家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试验区。实施“方便看中医 放心用中药 看上好中医 业(夜)诊行动”,累计开展中医义诊活动2662场,受益16.9万余人次,提供中药个性化服务193.1万人次,提供业(夜)诊服务66.3万人次。深入实施中医药文化弘扬工程,开展中医药文化和健康知识普及活动,举办首届中医文化市集,探索开展中医夜市,推进中医药与文旅、商务深度融合。

下一步,市卫生健康委将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天津重要讲话精神,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以卫生健康事业的高质量发展助力城市治理现代化水平提升,服务人民群众高品质生活创造,为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天津篇章提供健康支撑。







杨明远介绍:
在即将过去的2024年,市医保局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天津重要讲话精神,按照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持续深化医保制度改革,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进一步减轻看病就医负担,让人民群众不断有新的获得感。
一是提升待遇保障水平。把全民参保作为重中之重,在职工医保方面,完成“统模式”改革,重视灵活就业人员、新就业形态人员,优化参保登记流程,更好保障参保职工权益;在居民医保方面,创新实现新生儿“出生即参保”,优化困难群众参保资助机制,扩大职工医保个账共济范围至近亲属,今年1至11月份,个账共济1162万人次,共济金额10亿元。与有关部门开展大数据比对,对未参保群体精准筛查、积极动员,扎实推进“应保尽保”,截至11月底全市基本医保参保人数1189万人,较去年同期增加约5万人,为减轻患者及家庭就医负担、防范风险、促进社会公平、维护社会稳定奠定了坚实基础。
强化基本医保、大病保险与医疗救助三重保障、梯次减负功能。将职工医保和连续参加居民医保参保人员门(急)诊报销最高支付限额分别提高了1000元,截至11月底,我市共有52.7万参保群众享受到这项民心工程,多减轻费用负担3亿元;发挥大病保险减负功能,6.3万参保群众享受到大病保险待遇,报销金额12亿元;开展高额医疗费用负担监测,加强对低收入群体兜底保障,9.27万困难群众在就医中得到医疗救助2.64亿元。深入实施完善长护险制度,今年累计3.4万人享受待遇,减轻重度失能人员照护经济负担3.13亿元。实施积极的生育保险政策,发放生育津贴16.22亿元,生育医疗费报销5.43亿元,助力降低生育、养育成本。
二是减轻看病就医负担。新增126个药品纳入医保报销,今年目录内药品达到3088种,通过国家谈判和竞价的121个药品平均降幅61.7%;2025年我市还将新增91个药品实现医保报销,肿瘤、慢性病、罕见病、儿童疾病等领域的药品保障水平进一步提升。制度化常态化开展药品、耗材集采,今年又有400多个药品、5类耗材价格实现大幅下降。就在昨天,由我市牵头开展的国家组织第五批高值医用耗材集采产生中选结果,人工耳蜗类耗材单套(含植入体、言语处理器)价格从20余万元降至5万元左右,外周血管支架整体价格从每个2万元左右降至3000元左右,相关患者将于明年5月份之前使用上降价后的集采产品,进一步享受到改革红利。加快推进医疗服务价格动态调整,完成12批次规范治理,其中降低以物耗占比为主的大型设备和检查检验类等医疗服务价格106项,同时支持新医疗服务项目进入临床应用。深化医保支付方式改革,DRG、DIP实现定点机构“应纳尽纳”,实施糖尿病门特健康管理,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紧密型医联体按人头总额付费,实现群众负担稳中有降、医保基金可承受、医疗机构健康发展可持续。
三是优化医保公共服务。落实医保领域“高效办成一件事”32件重点事项,参保人、定点机构、医药企业获得感持续提高。深化异地就医直接结算,在巩固原有5种门慢特病费用跨省直接结算基础上,新增了慢阻肺等5种门诊慢特病直接结算;截至11月底,我市参保群众到外省市就医结算447万人次,外省市参保人到我市就医结算953万人次,减轻参保群众垫付报销负担。打造医保便民电子服务新生态,建优做强“津医保”App,推行医保码、移动支付,新增上线处方找药、云平台比价、住院缴费等服务场景,便利群众“网上办”“掌上办”。规范支持互联网医院发展,将39家互联网医院纳入医保定点管理,方便群众在线复诊取药。加强12393医保服务热线建设,年初以来累计接听群众热线181万通,服务时长13万小时。健全经办管理服务体系,累计将符合条件的1194家村卫生室纳入医保结算范围,在17家医院、85家银行网点、10家长护险机构、2家高校建成医保便民服务站,让人民群众享受到便捷的医保服务。

接下来,市医保局将按照“四个善作善成”重要要求,持续推动医保高质量发展,不断回应人民群众高品质生活新期待。




©天津发布


天津发布
渤海明珠,魅力之城,古老而灵秀,现代而优雅,天津,一座有故事的城市。在这里,您可以及时掌握权威的官方消息,还可以了解到最新的新闻资讯和便民信息。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