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探索乡村全面振兴新征程上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发展最新动态,不断推动新时代文明实践,以推进农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实现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奋力书写社科学子在中国式现代化伟大进程中挺膺担当的青春篇章,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生调研团分队四赴云南省蒙自市雨过铺街道开展乡村振兴主题调研,深入探索当前农村集体意识、基层治理、青年参与乡村振兴与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发展现状。
8月19日,调研团前往蒙自市雨过铺街道开展调研工作。通过与当地村民和工作人员的沟通交流,调研团成员深入了解了当前雨过铺街道新时代文明实践所与大台子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的建设与发展情况。
非遗传承,民族文化绽光芒
雨过铺街道95%的居民为彝族尼苏支系,得天独厚的自然和人文条件,孕育了丰富的彝族传统文化资源。近年来,雨过铺街道坚持保护与发展协同、传承与传播并重,以文明实践激发非遗传承活力,以民族文化振兴赋能乡村经济腾飞。2018年,蒙自彝族剪纸刺绣基地在雨过铺街道办所在地大台子村成立。2020年,成立尼苏剪绣传承志愿服务队,街道整合资源,携手多位非遗传承人搭建非遗展示平台,联合打造“剪绣人生”志愿服务项目,传承非遗技艺、赓续文化薪火。2023年,“爱在蒙自”第二届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项目大赛和红河州第三届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项目大赛先后举行,雨过铺街道申报的“剪绣人生”志愿服务项目分别获市级金奖和州级二等奖。
雨过铺街道始终坚持把传承和推动特色“非遗”文化走进百姓生活作为重要文旅工程。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认识彝族文化,雨过铺街道新时代文明实践所定期开展知识讲座、技艺培训、非遗体验、亲子互动等志愿服务活动,并以各中小学校、高校为实践平台,将彝族刺绣、编绣、花灯、霸王鞭和鱼鳞片吹奏等传统技艺培训融入校园,让同学们接触并了解本民族的传统艺术,激发更多年轻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的内生动力。当地每年还组织开展“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活动,演示花围腰制作过程,让广大群众感受“非遗”文化魅力。如今,雨过铺街道拥有省级、州级和市级“非遗”传承人14人与“非遗”项目18项,“非遗”文化成为雨过铺街道一张靓丽的“金名片”。
雨过铺街道的成功不仅在于文化保护和传承,更体现在如何将这些传统文化转化为促进经济发展的动力。以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为阵地,雨过铺街道将传统文化与产业发展高度融合,积极探索“公司+基地+绣娘+订单”的发展模式,以民族文化激活了乡村经济的一池春水。2021年以来,共有600余人次学会剪绣基础技艺,帮助100余名绣娘提升技艺。带动90余名绣娘加入订单生产或自主创业,帮助68户家庭增加经济收入200余万元。同时,街道还依托本地的非遗资源,开发了系列文化旅游项目,如建立特色文化村、举办彝族节日庆典等,让更多的游客深入体验彝族的文化和日常生活,进一步促进了文化交流,厚植“中华民族一家亲”的情感。
绿美建设,绘就生态美丽图景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一个重要任务就是推行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让生态美起来、环境靓起来。”近年来,蒙自市雨过铺街道坚持党建引领,以乡村振兴为目标,大力开展村庄绿化美化行动,建设生态宜居宜业宜游绿美乡村,村民幸福指数持续攀升。三级党组织层层发动、整体联动,汇聚党干群各方力量,以自然生态保护、乡村绿化建设、产业生态化为重点,一手抓示范引领、一手抓绿色打造,全面统筹、协调推进绿美工作。
多措并举,管护整治齐上阵。雨过铺街道秉承“以绿为体,以水为魂”的理念,竭力打造美丽生态图景,以大屯海为重点,开展环保宣传和巡察整治,营造人人参与水生态保护的良好氛围。围绕“省级旅游名村”大台子社区和地处大屯海畔的特点,雨过铺街道办修缮“雨过铺街道党建主题公园”“尼苏小镇彝人码头”,定期开展景观水体、景观石等清洁行动,并发动农户在“四旁”(水旁、路旁、村旁、宅旁)、“四地”(边角地、空闲地、闲置宅基地、拆违地)及庭院进行绿化美化,促进村容村貌提质增颜。据调研团了解,雨过铺街道2023年新种植树木270株、花草67000株,新增绿化面积13400平方米。
资源整合,大力发展绿美经济。雨过铺街道坚持因地制宜,着力打造“一村一品”产业,向绿美经济建设集聚,让林果产业成为村民增收致富的“绿色引擎”。依托“北回归线”的地理区位优势,雨过铺街道深耕经济林果和果蔬产业,枇杷、石榴、蓝莓等特色农产品声名远播,构建起了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农业产业体系,为乡村振兴铺设了一条金光大道。同时,街道还规划引导农户利用空闲地建设“月栖湾”饮食文化旅游点,并鼓励有条件的农户开办“彝家小院”等吃饭歇脚的农村新业态,吸引了众多游客驻足品尝,有力推动了“绿美乡村经济”发展,努力实现了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
文明为笔,移风易俗扬新风
为不断深化新时代文明实践的广度和深度,雨过铺街道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抓手,不断整合资源、丰富载体,大力开展移风易俗、弘扬时代新风行动,使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蔚然成风。为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雨过铺街道多次召开村民代表大会,精心编制并不断完善村规民约,建设红白理事会等群众组织,构建出一套行之有效的移风易俗工作机制。党员干部带头示范,主动落实婚丧嫁娶报备制,严格做到“婚事新办,丧事简办”,不大摆宴席,有效遏制了薄养厚葬、攀比浪费的不良风气,切实减轻群众负担。
结合具体实际,雨过铺街道开展了一系列文明实践活动,使文明新风深入群众心间。一是广泛开展先进典型评选活动,如“十星级文明户”“好公婆”“好儿媳”等。通过树立标杆模范,广泛传播文明理念,激发了广大村民崇德向善、见贤思齐的内生动力,全面提升了乡村社会的文明程度和村民的综合素质。二是借助户外电子显示屏、微信公众号等媒体平台,辅以村组干部进村入户、发放倡议书、播放村村响等多种形式,广泛宣传文明新风,形成多角度、多层次、全方位的立体宣传模式,移风易俗宣传教育持续深化,引导群众不断转变陋习观念。三是充分利用乡村文化设施,如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农家书屋、村民活动广场等,精心组织和策划了系列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从读书日到文艺演出,从知识讲座到亲子互动,不仅丰富了广大村民的农闲生活,更在潜移默化中传递了移风易俗的理念。
雨过铺街道紧贴群众生产生活实际,紧扣群众所思所想所盼,以传统文化为依托,以绿美建设和文明新风为重要环节,奋力绘就了新时代文明实践的“雨过铺”画卷,为乡村振兴注入了强大的精神动能和文化力量。未来,雨过铺街道将继续在文明实践的道路上砥砺前行。调研团也将以更加坚定的步伐、更加昂扬的斗志,不断探索新时代文明实践建设和发展情况,将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