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前,大多数农村人缺吃少穿,粮食相当紧张,生产队打出的粮食先交售公粮,再留足粮种,剩余的才分配给各家各户。那时候,我家分到手的粮食非常有限,家里的口粮一直困扰着我的父母。我们家与生产队里的其他社员不同,因为,我们家兄弟多、人口多,大哥二哥已结婚成家,个个都是“粮耗子”,饭量大,粮食一直不够吃。于是,每年霜降过后,我们家吃番芋丁儿便成了家常便饭。
所谓的番芋丁儿就是把大的番芋切成丁儿,小的番芋干脆不用切,放进锅里煮熟。番芋下锅前不放香油,直接放点水,因为香油经不起番芋丁儿耗,只能在番芋丁儿煮熟后撒在番芋丁儿上面。煮熟的番芋丁儿起锅前再撒上青蒜,味道就更香。中午和下午放学,我们常常没有饭吃,吃的就是妈妈每天做的番芋丁儿。小时候,我很挑食,看到番芋丁儿就反胃。那时没有粮食吃,又不得不吃番芋丁儿,要不然会饿得头昏。由于经常吃番芋丁儿度日,跑起路来都没有精神。霜降后到来年麦收前,我家至少要吃上四五十顿番芋丁儿,兄弟几个面黄肌瘦,脸上没有一点血色。
父亲说,孩子们天天吃番芋丁儿总不是个事儿,都到了长身体的时候,营养供不上不行。于是,父亲动起了换粮的脑筋。那个时候,海安东部没有旱改水,生产队不长水稻,都是长的玉米、大豆、赤豆等旱粮杂粮。父亲就用二八杠自行车把家里的番芋、玉米驮到如东县双甸、河口一带去换米。我到现在还记得,4斤番芋才能换到1斤大米。一开始,换的大米因为米质好,但煮起来不胀,经不起吃。父亲就找杂交米换,4斤番芋能换到1斤2两杂交米,换的米数量也就多了,家里这才有了勉强改善伙食的米饭吃。再后来,父亲从换米中嗅到商机,做起了番芋换米的生意,走村串户收购刚收上来的番芋,再把换成的米卖掉,赚个差价补贴家用。
现在的番芋,成了客桌上的果盘,大街上随处可见小孩子喜欢吃的烤番芋,人们吃惯了大鱼大肉后想吃的土特产,这是时代的变迁。然而,吃番芋丁儿已经过去了近40年,但在我的记忆里一直没有忘记。现如今,虽然有吃有穿,但我知道任何时候手中有粮的重要性。
文字:康传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