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不建议大家做“磁共振”检查?提醒:不是辐射,主要和这4点有关
在医院影像科前,65岁的刘大叔跟着医务人员来到了检查室,原本就以为这是个普普通通的检查。
可没想到,一抬头看见“核磁共振检查室”几个字,他整个人就愣住了。
“这不是核磁共振吗?我不做!”刘大叔嗓门一提,显得有些紧张和不安,“我听说这东西有辐射,对身体不好,我才不做这个检查呢!”
医务人员一听这话,赶紧耐心地解释:“刘大叔,您误会了,核磁共振其实……”
可话还没说完,刘大叔就激动地打断了她:“哎呀,你别说了,反正我就是不做!你们医院怎么能这样呢,明明知道有辐射还让人做。”说着,他转身就要往外走,嘴里还嘟嘟囔囔地抱怨着。
其实很多人都和刘大叔一样,一听“核”这个字,心里就咯噔一下,立马联想到辐射、危害健康这些词儿。
但核磁共振检查,真的有那么可怕吗?
01
什么是磁共振检查?
核磁共振(MRI)是一种利用磁场和射频波检测身体内部结构的影像技术。
与人们普遍担心的不同,核磁共振并不涉及任何辐射,核磁共振的工作原理是基于身体组织中的水分子中氢原子核的磁性响应。
在强大的磁场作用下,这些氢原子的排列会被暂时改变,射频脉冲则用于激发这些氢原子,使其产生位置变化。
当射频脉冲停止后,氢原子返回原始状态,同时释放出能量。
这些能量信号被接收并且转换成详细的图像,医生根据图像能够观察到从骨骼到软组织等各种身体结构的细微差异。
核磁共振的安全性被广泛认可,因为它不同于X射线或CT扫描中使用的电离辐射。
“核”在核磁共振中指的是原子核,与核能或核辐射并没有关系,这种检查对于诊断多种疾病,比如脑部疾病、肿瘤、关节和软组织病变等都非常有用。
核磁共振检查的一个主要优点是其高分辨率的图像质量,使得医生可以非常清晰地看到病变区域,尤其是在脑部和脊柱等关键部位。
此外,核磁共振对于软组织的成像特别有效,这是其他影像技术难以比拟的。
例如,对于软组织损伤,比如肌肉撕裂、韧带拉伤或关节问题,核磁共振能够提供更详细的视图。
它在检查某些类型的肿瘤,比如脑肿瘤和脊髓肿瘤时,由于能够精确定位肿瘤和评估其对周围结构的影响,成为了不可或缺的诊断工具。
02
为什么医生很少建议做核磁共振检查?
尽管核磁共振检查具有很多优点,但是在实际医疗实践中,医生却很少推荐患者做这种检查,原因主要包括:
核磁共振设备本身的成本就很高,维护成本同样不菲,尤其是液氮的定期补充,单次补充成本就可能高达数万元。
与其他诊断手段相比,核磁共振的检查费用较高,这也是医生在非必要情况下不建议做此类检查的一个重要原因。
一个完整的核磁共振检查过程可能需要从几十分钟到一个小时不等,根据检查部位的不同,时间会有所变化。
在这期间,患者需要在一个相对狭小并且噪音较大的空间中保持静止不动。
这不仅对患者的耐心是一种考验,还可能因为患者活动而影响图像质量,从而需要重新扫描。
对于植入有金属医疗装置的患者,比如心脏起搏器、神经刺激器等,进行核磁共振检查可能会带来风险。
强大的磁场可能会干扰这些装置的正常工作,甚至导致设备故障或者患者伤害。
虽然核磁共振对软组织的成像效果卓越,但是对于某些部位,比如肺部和胃肠道,效果相对较差。
肺部含气量较高,水分较少,不适合使用MRI检查;而胃肠道内食物残留和气体的存在也会严重影响成像质量。
03
安全进行磁共振检查,要注意这5点
患者在进行核磁共振检查前,应该提前告诉医生体内任何已知的金属物质或植入的医疗设备,以便医生评估是否适合进行此类检查。
包括手表、首饰、钥匙等,因为这些物品会受到磁场的吸引,不仅可能会损坏设备,也可能对患者自身安全构成威胁。
核磁共振检查腹部时,患者需要按照医嘱提前禁食禁水,以减少胃肠道内气体和内容物,从而获得更清晰的成像结果。
在扫描过程中,患者需要尽量保持静止,以避免因为移动导致图像模糊,影响诊断的准确性。
孕妇、幽闭恐惧症患者以及危重、昏迷或躁动的患者在进行核磁共振检查前需要慎重,必要时可以考虑使用镇静剂或者在特殊监护下进行。
面对现代医学技术,我们应该保持理性与科学的态度,磁共振检查作为一种安全且有效的诊断手段,在合适的情况下使用,能够为我们的健康保驾护航。
当然,任何检查都应该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以确保安全有效,让我们珍惜并善用现代医学的成果,共同守护健康与幸福。
喜欢这篇文章吗?
别忘了点赞和分享给你的朋友!
感谢各位的阅读,如果你觉得这篇文章对你有帮助,
请给个赞,也欢迎关注我们的公众号,
获取更多科学养生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