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0-3期
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弘扬“实诚”精神,县委政法委联合县文联组织开展了“石城是我家,我是实诚人”主题征文活动。广大文艺爱好者踊跃投稿,经过认真评比,评选出11篇优秀征文。即日起,“石城宣传”微信公众号将分期刊发获奖作品,现刊发第二期,敬请关注。
探索行走这片山水的幸福密码
2024年9月,市委组织部、瑞金市委党校组织了一场直属机关组织委员培训班。培训班安排了形式丰富的现场教学。其中有一场是外出到石城县博物馆参观。在馆内,讲解员分享了石城县基层治理取得的成效,“请客不收礼、节俭办宴席”已然成为石城县33万民众约定俗成的社会契约。在场学员无不驻足倾听,口中“啧啧”称赞,“生在石城的人民太幸福了,现在石城的年轻人幸福指数太高了”。作为列席其中的唯一一位石城人,我备感自豪,禁不住向他们宣传这个新风尚的历史背景和时代内涵。
作为土生土长的石城人,作为在这种风尚中熏染了近二十年的年轻一代,我早就习惯了空手赴宴,满载而归,从没换个角度去考虑过这种新风尚为石城人民带来的生产生活、风土人情方面的撼动。“请客不收礼,节俭办宴席”移风易俗改革,溯源了石城客家先贤崇尚节俭、温文敦厚的处世智慧,擦亮了新时代石城民众务实坦荡,求真实诚的文明底色。其实,被人们争相传颂的移风易俗改革只是石城基层治理成效的一个缩影。党的十八大以来,特别是支持赣南苏区若干意见出台以来,石城县全县干部群众凝心聚力,砥砺奋进,全县城乡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变,基层社会治理取得了显著成效,曾经的赣南边陲小城,不仅增了“颜值”,而且提了“气质”。
与大多数农村一样,我的家乡琴江镇某个村安居在武夷山山脉一隅,缓慢而笨拙的发展着。与大多数农村孩子一样,我的童年也有许多难以言说的隐痛。最恐怖的莫过于夜黑的便意。整个小组没有一个像样的茅厕,解决这些问题得穿破暗幕,翻山越岭,最难战胜的还有内心的恐惧。还有无处可倒的垃圾,逢年大扫除,内心是敞亮暖洋洋的,但是面对清理出的废旧玻璃、塑料、瓦罐等只能摇头,没有更好的办法,只能挑着倒在后山的茶树下。还有那些塞满了记忆边角料的无所适从,时不时抖落出来,揭示着生活的琐碎与泥淖,草坪里探头探脑的蛇、饭桌上微弱的烛火、永远都走不到家的泥土路,晨光中挥锄头争吵看热闹的人们……艰难生活中的泥沙俱下,好像忽然之间被一双强有力的双手托举,我们被托举出了艰难浮游的水面,明亮暖和的天光照彻大地。被农人所不以为然的厕所“盖在了家里”,他们并没有因此吃不下饭,更没有经常去医院。垃圾桶像个卫士一样站在路边,大树下,每天都有人来清理、搬运,再也不见囫囵一片的垃圾堆。路通了,车辆畅通无阻,肩扛手提负重前行的日子终于到头了。灯亮了,牛鬼蛇神退回自己的活动领域,甚至在路灯下都可以看书看报。水沟水渠迂回婉转绕过千亩良田,干湿作物遥相呼应,黄绿成片。快递超市开到了家门口,想要的东西变得不再遥不可及。农村的面貌变了,农民的心气也提了起来,都像城里人一样享受起生活来。
曾经有一段时间,我与母亲的距离越来越远。不只是我,母亲还在她和我们之间划出了一条界限。在她的世界里,只有神。母亲是因为太过寂寞了,开始有了别的信仰。父亲说她三不五时跟一群农村女人聚在一起,神神叨叨的祈祷。他粗暴的干涉过几次,收效甚微。最终,这场以“全能神之名,行精神控制之实”邪教组织在公安的重拳打击下解散。农村人面对繁重的劳务,一成不变的生活,最容易感到的空虚和寂寞。对于受教育程度不高的他们,面对生活本身之外的抽象概念,反而如小学生一样,姿态谦卑,虔诚好学。所以,生活智慧的源头活水,必须是正能量的,主旋律的。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村委会不再是一个催收催缴的工具,村干部不再是一副管理者的高姿态。越来越多的干部撸起了袖子,挽起了裤腿,走进了农村。他们为农村带来了新鲜的血液,为农村的新风注入了强劲的动力。是党员的先站出来了,网格治理划出来了,乡村文明实践站建起来了,矛盾纠纷调处管起来了,农家书屋活起来了,爱心超市动起来了,村民议事制度从墙上走下来了,形式多样的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进入了人们的视野。星级文明户、文明家庭、好儿女、好媳妇的评选,良好的家风,淳朴的民风,都是我们兑现便利生活的筹码,更是我们感受到被关注被尊重自主出发新的台阶。和煦的暖风又吹皱了一池春水,母亲冰封的心也开始跃动,她做了妇女小组长,跳上了广场舞,用上了智能手机,开始在手机上听书,时不时写一些小作文。
在我年少的认知中,漫漫的求学路既是我与家乡的阻隔,也是我与城市连接的纽带。那时候,县城容不下我的灵魂,家乡安置不了我的肉身,我在这种乡愁中闪转腾挪,匍匐前进。如今,兄弟姐妹都在城里安了家,爸妈也在城乡之间往返,才发现,郁结多年的山遥水远,在现在看来,根本就不是一个问题。这座我生活了三十余年的城市前所未有且不可抑制地变化了。路宽了,城市向乡村平面拓展,村里的就业大军大跨步从容地走向城里。楼高了,城市向农村立体拓展,村里人挪了穷窝换穷业,住有所居,老有所依。水净了。从乡村流向城市的民生向暖,村里人守护了一方碧水,城市的滤芯净化了千家万户的饮用水。昨日惠风过,今朝满眼春。从石城东北界八卦脑一路向南,可以看遍全域旅游最全的风景, “春看油菜花、夏赏百里莲、秋观金鸡菊、冬览山间林”,全域旅游的美丽图景已在石城大地渐次铺陈,连片成景,连景成画。
培训班结束后,我特地给自己放空半天,放慢脚步,漫步在一江两岸,品味城市的点滴文明。我在想,把民生治理当做耕作,勤劳智慧的石城干部在这一方向的精耕细作会长出怎样的庄稼?乡村治理的智慧,从来都来源于群众。走进田间灶头,走入生活纹理,就像双脚插进泥土里,泥攒着脚趾,细细痒痒。湿润的土壤从脚底注入生长的力量,清新的,敦厚的,牢固的,令人安心的。
·END·
来源:石城政法
一审:赖 怡
二审:林 超
三审:毕江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