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呼噜在医学上叫做打鼾,是人在睡眠的过程中,呼吸气流受到阻塞,导致狭窄部位的气道振动引起的异常声音。鼾,是指人在“熟睡时发生的鼻息声”。汉·许慎在其所著的《说文解字》中将鼾释义为“卧息也”。在正常的情况下,人在睡眠中,呼吸相对通畅和均匀,很少出现打呼噜的现象。
中医认为本病的病因与先天禀赋和后天失养有关,后天因素包括饮食不节、劳逸过度、吸烟嗜酒等。病位主要在肺、脾,涉及心、肾,同时与鼻窍、喉部的病变也密切相关。病性多属本虚标实。主要病理因素为痰湿、痰热、血瘀、气滞。主要病机为痰湿内阻,或痰热内壅,气滞血瘀,肺脾肾虚,心阳不足等,尤以脾失健运,肺气不利为关键。
辨证分型
1.肺脾气虚,痰热内壅:眠时有鼾声,鼾声响亮,时断时续,气粗,夜寐不实,晨起口干,咳痰黄而黏,便秘,易汗,乏力。舌质红,舌苔黄或黄腻,脉弦滑数。
2.脾气不足,痰湿内阻:眠时有鼾声,鼾声响亮,时断时续,形体肥胖,晨起口干不明显,胸闷,咳痰白稀,神疲嗜睡,睡不解乏,健忘,脘痞。舌质淡红,边有齿痕,舌苔白或白腻或白滑,脉弦滑或濡缓。
3.肺脾肾虚,痰瘀互结:眠时有鼾声,鼾声响亮,时断时续,夜寐不实,时时鼾醒,口干但不欲饮,晨起头痛,胸闷,面色晦暗,健忘,气短,神倦乏力,腰膝酸软。舌质暗红,或有瘀斑瘀点,舌苔薄润,脉细涩。
4.心肾两虚,阳气不足:眠时有鼾声,鼾声不响,时断时续,夜寐不实,时时憋醒,嗜睡,睡不解乏,面色黧黑,畏寒肢冷,神疲懒言,夜尿频多,健忘,胸闷,腰膝酸软。舌质淡胖,舌苔白滑,脉沉。
中医治疗
1.肺脾气虚,痰热内壅证
[治法]益气化痰,通腑清热。
[方药]六君子汤合小承气汤加减。
2.脾气不足,痰湿内阻证
[治法]运脾化湿,利气祛痰。
[方药]六君子汤合三子养亲汤加减。
若湿邪较甚者,可加苍术、泽泻、薏苡仁化湿利湿;若清阳不升者,可加黄芪、升麻、柴胡益气升清。
3.肺脾肾虚,痰瘀互结证
[治法]补益阳气,活血化痰。
[方药]四逆加人参汤合血府逐瘀汤加减。
可加苏子、白芥子、莱菔子化痰利窍。若气虚较甚者,可加黄芪加强补气之力。
4.心肾两虚,阳气不足证
[治法]温补心肾,振奋阳气。
[方药]真武汤加减。
若阳虚较甚者,可加人参、干姜、炙甘草加强温补阳气之力;寒湿内停者,可加白豆蔻、石菖蒲化湿通窍。
经验方
1.化痰祛瘀开窍方
[药物组成]橘红10克,生半夏10克,茯苓15克,杏仁10克,白芥子6克,白术15克,石菖蒲10克,郁金15克,川芎l0克,丹参20克。
[功效]祛湿化痰,化瘀开窍。
[适应证]属脾虚湿困、痰瘀阻窍证者。
[用法用量]每日一剂,水煎服。
2.酸枣仁汤加味方
[药物组成]酸枣仁20克,川芎10克,茯苓15克,知母10克,甘草10克,陈皮10克,半夏10克。
[功效]补血调肝,养心交神,清热除烦,健脾祛痰。
[用法用量]上药冷水浸泡60分钟,浸透后分两次煎,每次煎沸后文火煎20分钟,两煎混匀,约500毫升,每日一剂,分3次服。配合服用生脉胶囊两粒,每日3次。一个月为一个疗程。
治打鼾6法——
1
脾肺气虚
临床表现:鼾睡声重,时断时续,或呼吸停顿,精神疲倦,气少懒言,纳谷不馨,食后腹胀,大便溏薄,
选方用药:补中益气汤(《脾胃论》)加减。
黄芪、党参、当归、陈皮、升麻、柴胡、白术、炒枣仁、甘草。
2
鼻窍不利
临床表现:夜寐不安,鼾声响亮,断续不规则,鼻塞不利,流涕,喷嚏,鼻痒,或有头痛,舌淡红苔薄白,脉稍浮。
选方用药:苍耳子散(《重订严氏济生方》)加味。
苍耳子、辛夷、香白芷、薄荷、菖蒲、桔梗、川芎、甘草。
3
肺系壅塞
临床表现:夜寐不实,鼾声如雷,咳嗽气憋,咽喉不利,或见乳蛾肿大,声音重浊,舌淡暗,苔白或腻,脉滑而弦。
选方用药:白牛宣肺汤(经验方)加减。
白僵蚕、牛蒡子、白杏仁、前胡、桔梗、荆芥、川贝、赤芍、玄参、牡蛎、甘草。
4
痰火闭肺
临床表现:夜卧不宁,鼾睡声洪大,喉中振动,胸中烦热,痰黄而黏,不易咯出,咳嗽喘促,但头汗出,大便秘结,小便短赤,鼻息灼热,舌红绛苔黄腻,脉滑数。
选方用药:礞石滚痰丸(《丹溪心法》引王隐君方》)加减。
青礞石、沉香粉、大黄、黄芩、瓜蒌、半夏、黄连、胆南星、枳实。
5
阴阳失调
临床表现:夜寐不安,辗转反侧,鼾声震耳,胸胁满闷,心悸易惊,自汗盗汗,困倦乏力,易感冒外邪,恶风怕冷,舌淡苔白,脉沉细弱。
选方用药:桂枝加龙骨牡蛎汤(《金匮要略》)加减。
6
瘀血阻滞
临床表现:鼾睡声重,睡卧不宁,头痛如刺,头昏而沉重,胸闷憋,口渴,但欲漱水不欲咽,舌质暗滞,有瘀点瘀斑,脉细涩。
选方用药:通窍活血汤(《医林改错》)加减。
麝香、赤芍、川芎、桃仁、红花、老葱、红枣、菖蒲、郁金、
牡蛎、黄酒。
关注我们,阅读更多精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