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潮头,浪涛不息,挑战与机遇同行。总有这样一批卓越而勇毅的复旦学子,他们脸庞青涩,却挺身举起旗杆,力执浆板以搏击风浪——或畅游学术之海创新超越;或放飞多彩之梦;或以坚韧之心自立自强,品德不移;或把青春之书写在祖国大地,志愿不悔......
今天我们将走近这样一群优秀的复旦学子......他们以敏锐和洞察捕捉机遇,用智慧与勇气突破界限,在创新中开拓进取,寻求更多可能,在创业中挑战自我,追逐青春梦想。
应琪
经济学院
让经济研究落地在中国大地上,是应琪一直以来的向往和追求所在。2022年夏天,她在上海市崇明区发改委实习,一线参与区域产业规划,基于家乡崇明的花卉产业开展长达一年的深入调研,并作为负责人带队相关社会实践项目。
应琪还尝试让学术落地现实。她参与本科生创新创业团队,聚焦县域经济绿色发展,多次赴往安徽潜山调研,并参与设计打造了碳数据可视化平台“碳析TanX”产品。
此外,应琪持续“创在复旦”,投身市场磨砺商业本领。她广泛涉猎AI+新材料、农业机械、高端消费品等不同类型的市场,作为商业化负责人参与的3个项目均在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2024)中获得上海市金奖。
应琪还培养了扎实的学生工作服务水平。她先后担任班级团支书、经济学院团委组织部部长等职。在担任经济学院学生会执行主席期间,她牵头组织“经邦致业”全国劳模系列活动,让劳动精神在复旦落地生根。
这些“走出去”又“走回来”的创新实践与学生工作,让一线参与中国经济社会治理,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目标的实现贡献力量,成为了应琪心头挥之不去的命题。关山初度路犹长,对社会现实的探索与对家国本土的奉献,永无止境。在未来,应琪希望继续用行动肩负起时代赋予复旦经院人的使命,走遍神州大地的每一寸土地,遇见无数远方的人。
0
0
0
0
0
苏钰桐
微电子学院
“凯歌而行,不以山海为远。”回望三年的学术跋涉,苏钰桐对未来星辰大海的征途坚定了理想与信念。
从大一入学,苏钰桐就开始积极参与科研项目,加入“腾飞科创”,并抓住机遇大胆尝试,跨学校远程参与上海交通大学的算法课题组的科研。这段实验室经历使他锻炼出较强的算法与代码能力,为他接下来在 AI 芯片、软硬件协同设计加速领域的科研打下良好基础。
大二,他作为队长带领团队参加了全国大学生集成电路创新创业大赛。备赛期间,他几乎把所有的课余时间都投入实验室和比赛,与队友们一起讨论、修改和完善,每天寻找着创新的灵感。终于,他的努力在国家一等奖的荣誉中得到回报,这次成功给予了他极大的信心和鼓舞。
大三学年里,苏钰桐在复旦芯片院陈迟晓老师课题组完成了“望道项目”,并将项目成果投稿至SCI一区期刊,这也是他一路以来进步的最好证明。在苏钰桐的大学学习生活中,科研与课业始终融为一体,让他在紧紧把握时间的同时受益良多。凭借着扎实全面的个人能力,苏钰桐在大学期间获得了国家奖学金、光谷奖学金、学术科技创新单项奖学金等很多奖项。
“乘势而上,不以日月为限。”本科毕业后,苏钰桐将赴清华大学集成电路学院攻读博士,以持续创新助力攻克科研难关,为攻克国家的芯片算力“卡脖子”技术难题贡献自己的力量!
0
0
0
0
0
董哲
生命科学学院
"在面对那些科学问题时,我仿佛置身于璀璨的星海,它们不断的吸引着我在求知与探索的道路上砥砺前行。”
面对大学学业的繁重艰深,董哲最初也曾措手不及,但在新冠疫情笼罩的春天,他一边积极参与楼宇的志愿值班,一边刻苦钻研了近600道数学习题,终于越过专业学习上的最大壁垒,获金龙鱼奖学金等多项校级荣誉,并在大学生数学竞赛中获非数学类三等奖。
大二,董哲报名国际遗传工程机器大赛(iGEM),并提出大胆设想:使用基因工程构建的菌膜改造火星地表环境。项目的具体设计举步维艰,经过不懈努力,他们终于在专家的指导下,将恍如“空中楼阁”的设想转化为了可以“落地”的实验方案。董哲与他的队友们还从零开始建立了与上海天文馆的合作,而这些成功案例的背后,是日以百计的微信消息,是日复一日的辗转奔波,更是一份坚定的信念与顽强的毅力。最终,他们这个探索星空的项目荣获2023年iGEM大赛金奖、最佳环境项目等一系列荣誉,刷新了复旦参赛以来的最好成绩。
“仰望星空给了我大胆设想的勇气,而脚踏实地则铺就了将‘不可能’化为‘可能’的道路。”从追逐星光到照亮别人,董哲已顺利入选第五期“卓博计划”学员,并入选首批复旦大学生物学国家高层次人才培养中心学员,拟深入开展针对神经退行性疾病的研究。
0
0
0
0
0
史骥伟
环境科学与工程系
他怀着治理环境污染、建设美丽中国的决心圆梦复旦。在这里,他克服环境科学作为交叉学科学习广度大、理论枯燥的重重挑战迎难而上,以学年绩点专业第一的优异成绩,实现了跨学科多维度知识体系的构建,获得国家奖学金在内的多项荣誉。
大一时,史骥伟报名“启明星科创计划”,进行智能回收系统在高校学生生活垃圾分类回收中作用的研究,在张真老师的指导下,担任小组组长,基于田野调查和成本收益分析撰写研究报告,经答辩获得优秀结项;2022,他跟随导师陈红敏,参与国家级科研基金项目《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学科建设研究》,撰写研究报告十余页,成果被采纳为最终递交材料的重要组成部分;2023,他独立主持“双碳背景下校车服务普及的成本收益分析”望道项目,系统梳理“校车供给服务”模式,核算校车供给服务的碳排放,评估碳减排潜力,相关成果拟投稿于CSSCI期刊。
史骥伟深谙环境保护工作是一个需要多元主体、多方参与的大工程,于是他发力于生态文明思想的普及,参与筹划“环境学科周”“环境人节”等系列宣传活动;他还参加环境保护相关系列社会实践,撰写调研报告逾20w字,其中6项获校级优秀结项。
即将奔赴清华大学的史骥伟,将继续践行他的环境保护之路,怀揣热情与决心,为着美丽中国的事业不懈奋斗。
0
0
0
0
0
蔡旻
公共卫生学院
从事科研工作,探索健康奥秘,是蔡旻从小深埋心底的梦想。入学不久,她便加入新生导师的课题组进行科研学习。一段时间的科研训练后,她开始了自己的第一个课题——探索微塑料暴露对肠道菌群的影响,并成功申报“德隆学者”学术计划项目。
加入流行病学教研室后,她着眼于人群健康,开展了心血管疾病和肿瘤等相关研究。课题项目开展的过程中,面对数不尽的挑战,她不断尝试多种研究方法和统计模型,以寻求与数据最为匹配的模型,以及最易于读者理解的表达方式,突破了一个个瓶颈。科研之路并非一帆风顺,而是一个不断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过程。日复一日的科研工作看起来似乎枯燥乏味,但心怀热爱,她乐在其中。在一步步试错和反思中,披荆斩棘,接近真相,这正是科研的独特魅力。如今,她已主持过4个科研课题,4次在学术竞赛中获奖,以一作/二作发表论文2篇,在投SCI期刊1篇。
课余时间,她还多次在合唱比赛、校运会、全国健康科普大赛等赛事中获奖;参与社会实践项目20余项,志愿服务时长逾300h;曾任学生社团社长、学院团委学生会主席团成员等。在她看来,科研没有界限,人生亦是一片旷野。
目前,她已入选复旦大学“卓博计划”,将继续在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领域深耕,以大数据为基础,探索疾病与健康的未解之谜,用纯粹与热爱书写属于自己的未来。
创新是人类进步的源泉
青年是创新的重要生力军
作为复旦学子
他们用自身行动回应时代呼唤
扬创新之帆
逐创业之梦
在敢闯会创中实现青春理想
推动社会发展
接下来
我们还将继续聚焦更多优秀的复旦学子
见贤思齐,共同进步
排版:陈晨
文案:陈晨、王奕然
编辑:汪洋、杨梅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