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显示,2024年1-6月,中国市场(不含进出口)乘用车前装标配搭载NOA的交付新车达到60.81万辆,同比增长190.12%。
在这个快速增长的市场中,轻舟智航以50.84%的市场份额排名第一,华为以42.54%的份额位列第二。这两家企业的方案搭载量合计超过了市场份额的90%,大幅领先其他玩家。
在国内高阶智驾供应商中,虽然不乏华为、百度这样的科技巨头,以及众多专注智驾领域的技术公司,但在实际量产落地上,却是以L4无人小巴起家的轻舟智航占据了最大的市场份额。
1、成立背景和发展历程
2019年3月,轻舟智航(QCraft)在美国硅谷成立,由4位来自谷歌旗下自动驾驶公司Waymo的华人工程师共同创立。
他们分别是于骞、侯聪、大方和汪堃。创始团队成员都拥有近十年的自动驾驶行业经验。
半年后,即2019年11月,轻舟智航在深圳设立国内总部。回国后,轻舟智航在一个月内完成了公司注册到买车到改车,并把车跑起来。
成立之初,在当时科技巨头纷纷在跑Robotaxi测试车时,轻舟智航聚焦于无人驾驶小巴士Robobus。
2018、2019年开始,全球经济进入下行周期,自动驾驶领域也迎来资本寒冬。多家自动驾驶创业公司不得不调整战略重心,在这样的大环境下,轻舟智航也开始思考转型之路。
2022年,轻舟智航开启「双擎战略」,正式从一家L4级Robobus公司转型为高阶辅助驾驶供应商,在继续研发Robobus的同时,启动面向量产车和中高阶辅助驾驶落地,并推出了专门品牌:轻舟乘风。
仅仅用了两年时间,今年5月份,轻舟智航表示为头部新势力车企客户——即理想汽车,NOA方案量产交付上车近40万辆,成为兼具规模化量产经验、交付量行业领先的中高阶智驾解决方案的提供商。
理想智驾产品「理想AD」有两个产品,分别对应的是「AD Pro」和「AD Max」。
其中,AD Max具备城区和高速NOA功能,由理想智驾团队自研;AD Pro搭载轻舟智航方案,可提供高速 NOA(点到点辅助驾驶)和城市 LCC(车道居中辅助)功能。
与理想的合作「拯救」了轻舟智航。
今年初,轻舟智航曾被传缓发工资和裁员。
1月份左右,轻舟的内部开展了一个「休眠计划」——给员工发最低工资、保留岗位。公司向员工承诺,等把理想的项目做完之后,以开发费用当作工资发放。
2月份,轻舟派出大部队在理想公司驻点。据晚点Auto报道,总人数近 400 人的轻舟智航一度派出 100 人驻场理想。
能够拿下理想项目,除了轻舟智航本身更具性价比的方案,另一方面,也得益于地平线的大力支持,后者为轻舟提供了大量的量产经验,以及工具链使用上的大量指导。
轻舟智航CEO于骞、CTO侯聪,和地平线CEO余凯、CTO黄畅交情匪浅,于骞、侯聪、黄畅三位是清华校友,侯聪和黄畅是清华计算机系的师兄弟,于骞和黄畅在南加州读博士时也是师兄弟,而于骞从余凯在硅谷NEC时就认识他了。
2022年初,因核酸过期,侯聪和黄畅在北京五环外的一个公园里一起吃了顿打包的麦当劳,一边吃着汉堡薯条,一边聊着自动驾驶产业的话题,以及轻舟使用地平线征程5芯片作为其自动驾驶系统核心计算平台的计划。
侯聪曾在采访中说道:
我当时正处于从英伟达往地平线转换的过程中,其实确实会有一些路径依赖。黄畅师兄的几句话,让我放心地在地平线的平台上去开发。
而在地平线征程5的开发平台上,轻舟智航用2个月完成了算法部署。
一年之后,2023年9月20日,轻舟宣布获得数家头部车企量产定点合作,成为首家基于地平线征程5实现BEV(鸟瞰图)感知技术,达到行泊一体全栈交付量产要求的智驾方案供应商。
这套方案的降本核心之一,在于放弃了此前采用的英伟达Orin-X(单芯片成本约4000元),转而选择成本更低的地平线征程5。
虽然征程5在算力和生态上与英伟达有差距,但作为专门针对自动驾驶场景优化的芯片,其功耗更低、散热需求更小,整体硬件成本能做得更低。
最终,轻舟智航的征程5+11V5R方案(11个摄像头和5个毫米波雷达)不仅能够实现高速NOA,还具备城市NOA拓展能力。
城市 NOA 目前仅是少数车企会提供的功能,在普及率更高的高速 NOA 方案上,地平线和它的合作伙伴正一起努力提高市场份额。
业内普遍认为,特斯拉HW3.0的制造成本在1000-1100美元左右(约7000-7700元人民币),而轻舟智航的方案已经接近这一成本区间。这个突破性进展,为高阶智驾功能在更主流价位车型上的普及铺平了道路。
今年4月北京车展上,轻舟智航发布了基于地平线征程6的中高阶智驾解决方案,并表示会在明年量产交付,而且还和四维图新达成了合作,联合打造基于征程6的轻地图NOA方案。
于骞还透露,预计在今年年底,轻舟智航将会完成整个端到端的闭环,明年市场上就会有轻舟智航的端到端量产产品。
据雷锋网称,除了理想汽车,轻舟智航的主要客户还有广汽 ,同时正在与岚图和奇瑞沟通。
2、团队成员
轻舟智航在硅谷成立,吸引了一批来自Waymo、优步、特斯拉、谷歌、英伟达、Facebook等巨头公司的华人工程师。
主要团队成员
联合创始人、CEO-于骞
于骞是美国南加州大学计算机视觉和机器学习方向博士,曾是Google街景组关键项目技术负责人,曾在Waymo担任感知关键模块的机器学习算法研发Tech Lead。
联合创始人、CTO-侯聪
佐治亚理工学院博士后,侯聪曾供职于Waymo Perception Team,专门负责感知系统整体开发与优化。
联合创始人、首席科学家-大方
2016年从哥大计算机科学博士毕业后,大方加入谷歌,主要做无人驾驶项目的运动规划,半年后(2017年1月)入职Waymo。
联合创始人、COO-汪堃
汪堃于2014年毕业于北大计算机科学本科,毕业后进入谷歌,一年多后(2016年4月)入职Waymo,负责仿真系统和系统架构。
3、主要产品
轻舟智航的产品线主要分为两大类,分别是L2+的高阶智驾解决方案以及L4级自动驾驶解决方案。
(1)L2+ 级高阶辅助驾驶解决方案「轻舟乘风」
轻舟智航基于地平线征程 5 芯片的方案,已可实现高速 NOA 和城市 NOA 功能,并具备行泊一体、记忆泊车等高阶泊车功能。该方案已在理想 L6、L7、L8、L9 的 Pro 与 Air 版本上 OTA(远程软件更新),覆盖了近 40 万辆车。
今年4月北京车展上,轻舟智航发布了基于地平线征程6的中高阶智驾解决方案,将与征程 6 同期交付,并表示会在明年量产交付:
轻舟乘风Air版:基于征程®6E的7V视觉方案(包含4个鱼眼相机),视觉方案,定位于在提供极致高速NOA体验的同时,主打极致性价比,已经可以搭载在10万元以内车型;
轻舟乘风Pro版:基于征程®6M的11V视觉方案,除了实现高速NOA和城区LCC+,还能提供城市记忆行车,并可以拓展更多城市NOA功能,可适配15万元以上车型,主要面向10-15万级车型。
轻舟乘风Max版:采用征程®6M,支持激光雷达接入,可支持轻地图模式和端到端智能驾驶方案,面向20万元以上车型。
(2)L4 级自动驾驶解决方案
轻舟智航早在2020年便推出的龙舟系列自动驾驶巴士并开展Robobus试运营,目前已构建了涵盖龙舟ONE、龙舟SPACE、龙舟LONG的产品矩阵,服务于城市微循环、园区通勤和景区观光、智能网联公交等多种多人出行场景。
其中,龙舟SPACE与特斯拉Robovan均采用无方向盘、无油/电门的设计。
今年上半年,轻舟还成立主营无人巴士的商用车子公司。于骞称,轻舟不会放弃全无人驾驶,轻舟的量产辅助驾驶和全无人驾驶使用同一套算法和技术栈,轻舟也会通过量产辅助驾驶积累的大规模数据和使用数据的能力提升全无人驾驶系统的表现。
目前,轻舟智航Robobus已在北京、苏州、金华、无锡、深圳等全国18座核心城市实现常态化运营,车队规模数百台,累计服务超过65万人次的低碳出行。
4、融资和估值情况
目前轻舟智航共完成了 7 轮融资,资方包括联想创投、IDG资本、元生资本、中金资本、云锋基金、招商局创投、地平线、美团龙珠、TCL等。融资情况如下:
种子轮融资:2020 年 4 月,轻舟智航获得了由 IDG 资本、元璟资本和 Tide Capital 联合投资的数千万美元种子轮融资。
Pre A 轮融资:2020 年 10 月,轻舟智航又获得了来自联想创投的投资,但金额未公开。
A1 轮融资:2021 年 3 月,轻舟智航宣布完成了 A1 轮融资,由字节跳动联合领投,投资金额超过 2500 万美元。
A+ 轮融资:2021 年 8 月,轻舟智航完成了由云锋基金和元生资本领投、美团龙珠和国际知名养老基金共同投资的 1 亿美元 A+ 轮融资,老股东IDG资本持续跟投。
B 轮融资:2022 年 12 月,轻舟智航完成了 B 轮融资,投资方包括中金资本旗下中金汇融基金、TCL 资本,以及元生资本。
C 轮融资:2024 年 6 月,轻舟智航宣布完成由中关村科学城公司和翠湖基金联合投资的数亿元 C 轮融资。
C+ 轮融资:2024 年 10 月,轻舟智航完成数亿元 C+ 轮融资,由逐鹿聚航基金投资。
5、小结
在中国智能驾驶这个竞争激烈的赛道上,玩家众多且实力雄厚,包括华为、百度等科技巨头,车企新势力蔚来、小鹏、理想,以及地平线、黑芝麻智能、毫末智行、元戎启行等创业公司。
以L4业务起家的轻舟智航最终选择了一条差异化的道路:通过与地平线的深度合作,放弃了成本较高的英伟达方案,转而采用性价比更高的征程系列芯片,成功打造出了更具市场竞争力的产品组合。
基于地平线征程5的方案,轻舟智航使得高阶智驾功能可以下沉到更大的市场。而在技术层面,得益于与地平线的紧密协作,轻舟智航极大地提升了开发效率。
这种合作不仅体现在技术层面,主流智驾供应商与芯片厂商的「绑定关系」正越来越强,除了参与轻舟智航融资,地平线还为轻舟智航提供了量产经验指导,帮助其快速实现了产品落地。
对于未来的规划,于骞在内部公开信中表示:一是通过标准化和流程优化来降低交付成本;二是完善项目管理体系以支持多个项目并行交付;三是持续提升产品力保持市场竞争优势;四是积极开拓海外市场。
值得注意的是,轻舟智航并未放弃L4业务,而是希望通过量产业务积累的数据反哺无人驾驶技术,形成良性循环。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