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耕希望 守护未来——读《中国耕地》有感

政务   文化   2024-11-06 17:16   辽宁  

书香政协

《中国耕地》一书由中国农业大学土地科学与技术学院教授张凤荣携团队精心编著而成。该书深度剖析了中国耕地问题的历史渊源、当前状况及所面临的挑战。这本书不仅是一部学术力作,也是面向广大公众的科普读物,旨在提升国民对耕地问题的认知。同时,它还为各级政府科学决策提供了重要参考,并成为高校师生在学习和科研过程中不可或缺的基础教材。

民非谷不食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粮食生产领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成功实现了从长期供给不足到供需基本平衡的历史性飞跃。这一转变不仅从根本上解决了十几亿国民的温饱问题,更为国家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开启了从“量的满足”(吃得饱)向“质的飞跃”(吃得好)迈进。


“五谷者,万民之命,国之重宝。”保障粮食安全对中国来说是永恒的课题,任何时候都不能放松。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牢记历史,在吃饭问题上不能得健忘症,不能好了伤疤忘了疼。”国家明确提出了“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的战略目标,以及“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的深远策略,旨在通过土地资源的高效利用和科技创新稳固粮食生产根基。为实现这一目标,我国持续实施并强化了全球最为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守护每一寸宝贵的耕地资源,确保粮食生产的可持续发展,为国家的长远稳定和人民的幸福生活提供坚实的物质保障。

谷非地不生

在《中国耕地》一书中,作者全面而详尽地描绘了中国耕地的现状,包括其数量、质量、分布及特点。书中指出,我国耕地资源分布不均,北部地区耕地相对丰富,而南部则较为稀缺。同时,水热资源的分布也不均衡,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耕地的整体质量,使得我国耕地总体质量水平有待提升。


更为引人注目的是,书中揭示了耕地重心正在发生显著的空间变化,呈现出“西部增加、东部减少,北部增加、南部减少,以及山地增加、平原地带减少”的趋势。这一发现对理解我国耕地资源的动态变化、制定科学合理的土地利用政策和有效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具有深远意义。

地非民不动

“劳动是财富之父,土地是财富之母”,粮食产量不仅与耕地数量和质量息息相关,也与农业生产和技术进步关系密切。中国人民为了提高耕地质量和产能做了大量努力,包括改造中低产田、建设高标准农田,增加良种、化肥、农药、灌溉、农机等生产资料的投入和田间管理配套技术的逐步加强。我国用了不到世界9%的耕地,生产了世界25%的粮食。但随着人们对环境问题的重视,大家越来越关注高度集约化农业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因此,我们更要保护好耕地,提升耕地土壤对环境污染的缓冲容量。


总之,《中国耕地》不仅是一部学术专著,更是一部唤起民族责任感的力作,它让我们深刻认识到耕地资源的珍贵。在未来的日子里,让我们携手并进,以实际行动践行耕地保护使命,为子孙后代留下一片肥沃的土地,一个充满希望的未来。

 市政协人口资源环境与城乡建设委员会供稿 

作者宋戈系沈阳市政协委员

东北大学文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市政协全媒体工作室出品


家在沈阳|我家的六个公园

我爱我城

家在沈阳|跟刘胜歌委员一起打卡中国工业博物馆



家在沈阳|我家的六个公园

我爱我城

家在沈阳|跟刘胜歌委员一起打卡中国工业博物馆

沈阳政协
政协沈阳市委员会官方发布平台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