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再大,总有人在等你回家!

旅行   2024-10-22 17:43   河南  



春夏秋冬,寒来暑往,春天有春天的美,秋天有秋天的暖。每到秋冬,有关回家的故事就显得格外动人,它可能是一张车票、一首歌、一个故事,甚至是一座城……


△图源:洛阳发布


有人说,回家,是一场关于亲情的迁徙。如今,世界客属第33届恳亲大会首次来到“客家祖根地”洛阳,将于10月24日盛大开幕。这是一场全球客家人的盛会,更是一次心灵的回归,它寄托着客家乡亲的浓浓乡情,更承载着河洛儿女的殷殷期盼。


就像我们想说的:世界再大,总有人在等你回家!




△图源:河南卫视


古人用诗句和信笺遥寄相思,现代社会更多的是以歌寄情和“说走就走的奔赴”。



“龙门山,听到雁归南。故楼圆,北望有炊烟。走过万水千山,只等一艘客家船。人若思念便思念,终会相见……”周深一曲《若思念便思念》,传达着客家文化和河洛文化的渊源,演绎出绵延千年的思念之情。


歌词里的“龙门”指的是洛阳伊阙(现龙门石窟景区一带)


乡音难改,故土难离。这世界上没有哪个国家的人,比中国人对家乡更有执念,不论走到世界的哪个角落,虽山川异域,但血脉相连,家国情怀永在心间。世界客属第33届恳亲大会开幕在即,我们诚邀全球客亲“回家”!




△图源:洛报集团


谈及“客家”,就离不开一个地方——龙门伊阙。


天下客家,根在洛阳。千百年来,客家先民从洛阳出发,踏上南迁之路,走出中国、走向世界,河洛文化孕育了客家文化,客家文化传播了河洛文化。而作为古时洛阳的南大门,伊阙关于东汉时正式成为洛阳八关之一,也是客家先民南迁的一条重要通道。



西晋时期,战乱频仍,一大批河洛儿女含泪离开了故土,他们拜别伊阙,由此踏上了漫漫南迁路,被称为“客家人”。



如今,伊阙关虽已不存,但那份对故乡的思念却如同龙门石窟的造像一般,永远镌刻在人们的心中,这里的每一尊佛像、每一道刻痕都在诉说着千年的“思乡”故事。



就像是一位慈祥的长者,龙门石窟用它那历经沧桑的双眼,注视着每一位即将归来的客家人。它用无声的语言诉说着:世界再大,总有人在等你回家。无论你走得多远,这里永远有你的根、你的魂、你的家。


已成为世界文化遗产的龙门石窟,每天都吸引着无数中外游人到此参观游览,感受洛阳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



但你可知,这座被誉为世界文化遗产的圣地,也曾经历过“含泪离开了故土”的瞬间。


20世纪初,龙门石窟瑰宝遭遇了疯狂盗凿,大量文物瑰宝被奸商贩卖,为他人骗取,至今流失海外,成为难以磨灭的国人之殇。据后人记载,20世纪上半叶,龙门石窟造像被盗的残迹达780处,破坏最严重的就有96个窟龛,而这些统计数据也仅是冰山一角。


△部分龙门流散文物资料图


纵然江湖风浪急,万里归舟终有期。没错,总有一天,他们也会风风光光、堂堂正正地回家!




洛阳是“客家祖根地”,是海内外客家人文化相通、血脉相连的重要见证和寻根问祖的恳亲祖地、心灵原乡和精神家园。而在这片土地上,龙门石窟一直静静地守候,见证着无数历史的变迁,也承载了无数人的思念与祈福。



众所周知,龙门石窟是一处祈福发愿之所,是历代皇室贵族发愿造像最集中的地方,无论是皇亲国戚,还是黎民百姓,都在龙门山祈福宏愿:为长辈祈福、为子孙祈福、为万民祈福、为国家祈福。



2345个窟龛,10万余尊造像,2800余品碑刻题记……龙门石窟这个大型石窟寺群,时时刻刻传达着山水相依、守望相护的情感,书写着思念与祈福的流传。让我们在龙门石窟的见证和祈福下,共同迎接世界客属第33届恳亲大会的到来,感受那份跨越千年的亲情与温暖!



“家”门开启,迎“客”归乡,此次世界客属第33届恳亲大会开幕式将运用洛阳元素与客家元素,让归乡人领略梦幻神都风采,让世界看到洛阳神韵。


各位客亲,这一座城,永远盼您回家!



#今日话题

这次“回家”/回洛阳

大家准备去哪里?做些什么?

评论区聊聊吧


视频丨龙门石窟视频号

图片龙门石窟、洛报集

编辑丨李赟哲

部分文字整理洛报融媒·洛阳网记者 张广英、河南卫视、洛报集团

审核 | 姜艺莎 杜岚馨

监制 | 张娴 孙瑞璇 





龙门石窟
出|游|指|南


龙门石窟
新|媒|体|矩|阵



点个「赞」「在看」,一起龙年游龙门!

龙门石窟景区
世界文化遗产,国家5A景区龙门石窟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