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聚焦】《聊城日报》刊发我区乡村振兴典型人物——潘书芳:女强人有“三奇”

旅行   2024-12-16 19:36   山东  


■ 本报记者 贾新伟

本报通讯员 肖蕾

说起“80后”潘书芳,在于集镇乃至整个度假区,很多人都会竖起大拇指。可是,这个人们口中的“女强人”,却着实有些“奇怪”。

一奇:专招妇女员工

多年前,曾在青岛市韩资企业工作的潘书芳,因结婚生子,回到于集老家。2006年,孩子尚小,她靠仅有的1.2万元,带着5个小姐妹做起了毛绒工艺品生意,开始了自己的创业历程。

“2011年,贷款300多万元建厂房;第二年,正式成立聊城市欣苒工艺有限公司……”回想起走过来的路,她感慨万千。

出身农村的潘书芳,对农村妇女的情况颇为了解:家中有老人孩子需要照顾,日常开销不算小,但出远门打工又不方便。所以,她一直在思考如何让更多农村姐妹既能挣钱又能照顾家庭。

时光如梭,伴随着近20年努力打拼,潘书芳的公司也从6个人发展到400多人,产品“订单式”销往国内外。公司也从1个厂区发展到4个厂区。

“我们的员工基本上都是各厂区附近的农村妇女。”潘书芳说。

二奇:技术“大拿”站C位

除了于集镇驻地的总厂,潘书芳公司的3个分厂,分别位于于集镇王庙村、高新区许营镇、阳谷县石佛镇。

从地域上看,分厂比较分散。当记者疑惑于她如何管理时,潘书芳笑着揭开了谜底:“三个分厂的法人不是我。”

3个分厂法人绍书静、刘彦军、潘婷婷,原为总厂的技术“大拿”,是潘书芳手把手一点一点教出来的。她们技术上成熟了,也逐渐有了管理经验,潘书芳就慢慢地扶持她们带队伍、管理分厂。

“我给她们分出20%的利润来,用于日常管理、激励员工。”潘书芳说,这样员工们得到了实惠,工作积极性也更高了。

“这种带有‘合作’性质的方式,也让分工更加科学了。”潘书芳接着说,公司统一负责原料采购、订单销售,分厂专门负责生产加工。

这种思路,源于潘书芳经常挂在嘴边上的一句话:“我现在的成绩离不开员工们的付出,我就得帮助她们实现成长、获得幸福……”

三奇:可以带着老人来上班

12月8日9时,天气晴朗却气温较低。欣苒工艺车间内,78岁的宋金兰坐着马扎,正把缝好的玩具外皮一个个翻过来。

“我闺女也在这个公司里干活。”一聊起来,宋金兰乐得合不拢嘴,“闺女孝顺,经常过来照顾我,可又得打工挣钱。书芳听说后,就直接让闺女带着我一块儿过来‘上班’了,一天还给发二三十块钱补助。想给外孙买点好吃的,手头上也有钱了……”

宋金兰老人是于集镇邢村人。她闺女叫邢凤霞,嫁到了本村,从2006年开始就在潘书芳的公司里工作,每月工资四五千元,公司统一交保险。如今,母亲和自己在一块儿工作,她直言心里很踏实。

在总厂,像宋金兰老人这样跟着闺女或儿媳一起工作的,有20多人。中午公司为她们提供饭菜。天冷了,每天车间内的空调在老人到达之前就打开了……

就业扶贫40多人,为学校捐建“希望图书角”,响应政策帮村子提升基建……生于斯、长于斯的潘书芳,对父老乡亲,有着最原始朴素的真挚感情:“我只想让父老乡亲的日子更好些……”

记者感言:

乡村振兴需要这样的带头人

从回村创业致富,到为更多农村群众提供就业平台,多年来,潘书芳完成了从脱贫攻坚带头人到乡村振兴领头雁的角色转变。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关键在人、关键在干。乡村振兴,需要许许多多像潘书芳这样的带头人。他们有着较强的能力本领、敏锐的市场意识、扎实的工作作风,更有着深厚的为民情怀。正是这些热爱农村、扎根农村的带头人,切实发挥领头雁作用,才能在农村谱写乡村振兴新华章。

“大家的生意大家一块儿做。”潘书芳这样说。乡村振兴带头人把分享、付出作为一种责任、一种追求,在广阔农村发展,依靠农民,组织带动农民,激发广大群众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共同建设美好农村,真正做到乡村振兴为农民而兴。相信,有了他们的带领,乡村全面振兴的目标一定能早日实现。



来源:聊城日报

责编:韩云超

审核:赵明



江北水城旅游度假区
江北水城旅游度假区是特色鲜明的现代化“宜居、宜业、宜游”的新城区,目前辖湖西街道、李海务街道、于集镇和朱老庄镇4个镇街,面积226平方公里,人口15.7万人,其中核心区面积45平方公里。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