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古代的四大登高胜地!

文摘   旅游   2024-10-11 08:28   江苏  


今日九九重阳节!又到了一年一度,登高远眺的好时节!


在古代,登高赏菊一直都是我国重阳节的传统,最初是为了辟邪,后来人们更多地以此祈愿健康长寿、平安吉祥。


东晋时,南京已有登高之俗。晋人周处《风土记》中说:“重阳相会,登山、饮菊花酒,谓之登高会,又云菊花会。”



南朝齐武帝于永明四年(486年)重阳节那天,率领群臣到南京东郊孙陵冈(今梅花山)登九日台,饮菊花酒。


后人亦竞相效仿来此,人流如织。“金陵四十八景”之一“商飚别馆”指的就是此处。


南京大湖名山很多,因而在古代每逢重阳,总有很多文人骚客特地跑来登高,他们或怀古、或赏景。久而久之,南京城内也诞生了多处全国知名的登高胜地。


尤其是明清以后,因钟山为皇陵禁地,南京人的重阳登高胜地逐渐成为:


城北幕府,城南雨花,城中鸡笼,城西清凉。


城中北极阁山


如果不是重阳登高,可能大家都想不起就在鸡鸣寺旁,南京城中还有这么一处登高好去处——北极阁山。


北极阁山又叫鸡笼山,因山势浑圆,形似鸡笼而得名,明初,更名为鸡鸣山。


明朝以来,钟山成了“陵禁”之地,普通人没办法去登高。所以,南京城中的主要制高点鸡鸣山,就成了大家争相去的地方。


古金陵四十八景中的“凭虚远眺”,说的是在鸡笼山(今北极阁山)最高处的凭虚阁,极目远望紫金山的晴云、九华山的塔影、玄武湖的碧波、明城墙的逶迤尽收眼底。美不胜收,令人陶醉。


如今鸡笼山上的“凭虚阁”早已无存,只有鸡鸣寺内一个角落竖着“凭虚阁旧址”,来告知世人其存在。



目前,鸡笼山最高处是著名的民国气象台旧址,内有国内唯一的“气象博物馆”。


据《秦淮风俗》记载,古时南京人赏菊之风特盛。南京艺菊远近闻名,早在南朝就培育出了白菊,到了宋朝培育出一种高大的“菊楼”。



明朝时,北极阁山又叫“钦天山”。山后的花农多以种菊为业,重阳时节,菊田紫艳黄英,陇亩相望,游人登高后顺便赏菊,而且还可以选购菊花而归。


因此,南京的这一重阳节俗又被叫作“后山看菊”。



清朝及近代,鸡鸣山后山被开辟为艺菊园地。重阳节前后,灿若锦绣,赏菊之人,络绎不绝


由于登高与赏菊往往联系在一起,因此,晋朝周处《风土记》称人们在重阳的相会为“登高会”或“菊花会”。


城北幕府山


在古金陵四十八景中,幕燕风景区占了六景,分别是幕府登高、达摩古洞、永济江流、化龙丽地、嘉善闻经、燕矶夕照。


其中,幕府登高始于东晋,盛于明清,每逢重阳节,人们就会来到幕府山饱览江山、登高祈福。



据清《金陵四十八景图》中记载:“在府治西北二十里。晋元帝初渡江,承相王导建幕于此。上有仙人台、虎跑泉,今称为石灰山。李子冈至崇化寺梅花水,地幽境僻,游踪罕到,然滨江一带,占迹犹存也。”


“幕府登高”的景观主要集中在幕府山的中峰,这里周围深谷幽静,景色宜人,是游览佳地。



中峰西侧最高处为李子冈。传说古时当地一位沈姓老者到此停步观看两位仙人对弈,两位棋手客气地请坐、给桃吃。


一局棋结束后,沈姓老者回到家,已不认识家人,村上人也不认识他了。他吃了仙桃,成了仙。从此幕府山李子冈上那块石头被称为石棋盘,或称仙人台。


在仙人台东侧是“虎跑泉”,传说古时常有老虎跃身此泉,因而得名。



崇化寺山岩下有一小池斗尺见方,泉水自下起蹙沸出水面,状若散花,复暗流自细涧出山下。因该山多梅花,故称此泉水名“梅花水”。


这些自然景观加上美妙的传说和人为的命名,就构成了“幕府登高”景区的重要内涵。

城南雨花台山


在古代,重阳登高雨花台的人也不少,因为这里是南京城南的制高点。


明僧宗泐《雨花台送客》中有诗句“登高俯大江,目送千里客”,由此也可见当时雨花台的高度。


因而,“雨花台登高”曾被不同朝代列入“金陵十八景”和“金陵四十八景”之一,雨花台一带成为当时有名的江南登高揽胜之佳地。



在古代,到雨花台登高基本都去两处,一处是雨花阁,一处是木末亭。


明、清两代,雨花台内的"雨花说法"和"木末风高"分别被列为"金陵十八景"和"金陵四十八景"之一。



南北朝时期佛教盛行,尤其是城南雨花台地区寺庙林立。


相传梁武帝时期,有位高僧云光法师在高座寺后的山顶设坛讲经说法。僧侣500余人趺坐聆听,讲得精彩,听得入神,数日而不散,感动佛祖,天降雨花,落地为石,遂称雨花石,雨花台也由此得名。


因雨花台山岗上遍布五彩斑斓的石子,所以雨花台又被称为石子岗、玛瑙岗、聚宝山。



北宋末年,古雨花台上始有建筑物。至晚清在遗址上又建云光寺,后毁于兵燹。


如今复建的雨花阁,阁叠三层,檐卷四重,内厅有巨幅云光法师说法瓷砖画,追寻雨花台历史源头。


▲民国时期,雨花台重阳登高佳处是木末亭。


清代“金陵四十八景”之一的木末亭,位于雨花台东岗之巅,始建于明代。


“木末”二字,最早见于屈原的《九歌·湘君》:采辟荔兮水中,奉芙蓉兮木末。木末是指树梢,放在山顶就是非常高的意思。以此名亭,谓亭秀出林木也。



在雨花台建木末亭,还有另外一层含义。木末亭畔,有泰伯祠、有南宋杨邦乂剖心处,有明代大学士方孝孺墓,有海瑞祠、曹公祠遗址等,“木末风高”,则有称赞历代志士仁人高风亮节之意。


城西清凉山

南京城西清凉山,与虎踞路石头城形成呼应之势,自古代便是兵家必争之地。

诸葛亮所说“钟阜龙盘,石城虎踞,真帝王之宅也”的传世名句,虎踞指的就是清凉山。其自护就素有“七朝胜迹”之称,系一座历史文化名园。

南唐时李煜曾建避暑宫于山上。清凉山山高100多米,方圆约4公里,园内树木葱郁,地势陡峻。


明末遗民龚贤入清后隐居于此,建扫叶楼,不仕满清,以明其志,成为古今一段佳话。

“清凉问佛”明清时被列为“金陵四十景”之一,南京文化最初的内涵,就是清凉山文化。

乾嘉时期著名诗人袁枚曾有诗《晚登清凉山》:

上山访僧僧寺锁,孤亭荒荒红日堕。
万家炊烟直复斜,几行雁字右复左。
长江半向树梢出,石罅尽教落叶裹。
怪他啼鸟尽惊飞,唯有白云不让我。

为我们鲜活的描绘了清代登高清凉山的景象。


清凉山景色优美、清爽宜人。元代诗人萨都刺曾赋诗赞曰:“星河下平地,风露满空山”。

明朝诗人顾璘《登清凉寺后西塞山亭》(四首之一):“晚上高亭对落晖,万山寒翠湿秋衣。江流一道杯中泻,云树千门鸟外微”写得清凉山别有意味。


明代文人朱之蕃在清凉山巅,感觉简直如仙人一般:“吟风乔木浑忘暑,浴日晴江正落晖。……观空自识清凉意,一片闲云伴鹤飞。”

明清两代江南最大的书院——崇正书院,就坐落在清凉山上,它与因明末清初的金陵八大家之首龚贤而闻名的扫叶楼,共同构成不朽的清凉文化。



沧海桑田,随着时间推移和人情变迁,如今南京适宜登高的山,其实不止以上四处。

市区的紫金山、城东的栖霞山、江宁的牛首山、江北的老山,都是非常适合重阳节登高的名山大川。


往期回顾
BREAK AWAY


· 重阳节免费开放!阅江楼景区预约通道开启!


· 南京粉黛乱子草的盛放期,到了!


· 秋天来南京必吃的那些地道美食!

点分享
点收藏
点点赞
点在看

金陵城纪
从人文、城市、历史角度,解读南京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