偶然刷到一个爸爸的视频,特别受触动。
他说如果可以重来,自己宁愿选择不生孩子。
不是因为养孩子太累,而是他发现:孩子越长大,越不快乐。
这种变化,从孩子的眼睛里就能看出来。
小时候,她的眼神是明亮的,笑容是松弛的,对世界充满了好奇;
而现在呢,孩子目光呆滞,神态是疲倦,人也变得沉默寡言,死气沉沉。
我想这位爸爸更多想表达的不是后悔,而是对孩子现在状态的一种无力和心疼。
不仅是他的孩子,不知道什么时候起,懒、宅、颓、丧……已经成了很多孩子的共同特质。
不爱出门,更喜欢窝在家里哪儿都不去,不是刷手机就是发呆;
不爱社交,即便朋友在身边,也是各玩各的,更不用说交新朋友;
没有爱好,曾经的爱好也索然无味,新鲜事物更是懒得尝试;
口头禅就是“都行”、“随便”、“都可以”、“真没意思”……
反正在他们身上,你看不到一点少年人的生机和活力。
而且不光是正面情绪,他们连负面情绪好像也跟着消失了,很少再委屈、愤怒。
有时候你跟他发火,他都无动于衷,因为他压根没法共情你。
难怪网上有个段子调侃:
现在大街上满是死气沉沉的年轻人,朝气蓬勃的老年人,以及生不如死的中年人。
过量的多巴胺
让孩子很难感受快乐
年纪轻轻,正是花一样的年纪,孩子们怎么就开心不起来了?
有些人可能会说,这是孩子们被惯坏了,太脆弱,犯矫情。
也有一些人归因于家庭,认为这是父母养育不当造成的。
总之,以往我们更多是从心理角度,分析孩子们变成这样的原因。
其实很多孩子不容易感受到快乐,也跟大脑运行相关。
从脑科学的角度讲,咱们人能感受到快乐、焦虑、悲伤等情绪,主要是大脑能释放出某种激素,产生化学反应。
比如多巴胺,当孩子做一件喜欢的事时,大脑就会释放多巴胺,让他感到快乐。
这样一来,孩子就会更有动力,再次去做这件事。
但多巴胺的作用不会太持久,一旦任务完成,激素水平就会迅速回落,这个时候人会感到失落和痛苦。
远古时期,老祖宗需要付出很多,才能获得一点点多巴胺。我们的孩子,却诞生在一个快乐触手可及的年代。
吃甜食、打游戏、看网文、刷短视频……都可以刺激多巴胺分泌。
《成瘾》里有这样一句话:
“尽管越来越容易获得那些令人快乐的东西,但我们却变得比过去更加痛苦”。
原因就在于,超量的多巴胺会让大脑产生耐受性,需要更猛烈的刺激,才能让人产生快感。
之前刷到过一个新闻:
一个17岁的少年,为了感受快乐,连续40个小时不眠不休打游戏,最后年纪轻轻就得了脑梗。
男孩之所以要玩这么长时间,就是因为他的快乐阈值已经被拔高了,只能靠不断增加时长来自我满足。
到最后的结果就是,能触动孩子的事情就越来越少,直到再也开心不起来。
过量的皮质醇
压抑了多巴胺
如果说,过量的多巴胺,削弱了孩子们的快乐感知力;那么上学后,孩子们又会面对另一种分泌太多激素——皮质醇。
皮质醇,又称压力激素,它会让人在面临压力时,进入应激状态,时刻保持清醒。
随之而来的,还有紧张、焦虑、易怒、恐惧等负面情绪。
我们常说:现在的孩子,虽然物质条件好了,但面对的压力,要比我们大得多。
比如课业负担比较重,之前刷到过一则视频:
一个初中女孩,凌晨终于把作业写完,她刚开始是放声大笑。
妈妈听到之后,跑来看女儿怎么回事,女儿喃喃着说:写完了。
然后笑着笑着,大哭起来,看得出来,孩子压力是真的很大。
我身边也有不少孩子,作业要写到后半夜,还可能在每天放学后,持续面对父母的唠叨、催促、批评……
这些,都会促使大脑不停地分泌皮质醇。
皮质醇和多巴胺还不一样,它的作用时间更长。
一方面,皮质醇作用下的身体,本就处于战斗模式,能量消耗更大,更容易导致人感到疲惫;
另一方面,它还会反过来抑制多巴胺和另一种快乐激素:血清素的活性。
这些生理上的客观改变,都会造成孩子的能量枯竭,状态进入低谷,自然做什么都提不起精神来。
孩子快乐的能力
要从小开始培养
说到孩子和快乐,我想起彭凯平教授的一段话,他说:
“你希望你的孩子将来活出什么样的生活,无一例外,就是幸福的生活。
(但目前为止)我们的教育培养的都是打工人,没教孩子怎么去开心。”
很扎心,也很真实。
我想,彭教授这里说的“教孩子开心”,不光是制造一些愉悦的体验,而是重塑孩子的感知力。
适当戒断”多巴胺”
要知,即便是成年人,都很难抵抗低级多巴胺,孩子就更难做到了。
当然,少接触不是不接触,而是事先约定好时间,并严格执行下去。
千万不要高估孩子的自制力,更别低估多巴胺成瘾,对孩子的影响。
而对一些已经“成瘾”的孩子,也不要一刀切,而是循序渐进地,减少多巴胺的影响。
比如每天玩手机的时间减少2小时;
每周可以有2次机会吃垃圾食品,平时清淡饮食;
注重当下的感受
想要改变,我们可以让孩子从找回当下的感受开始,一次只做一件事。
比如去户外观察一棵树的形状,上下学只专注于当下的环境……
这样做的好处就是,孩子可以充分调动感官,放松大脑,和自己的感受重新建立联结。
慢慢的,不需要外部的强烈刺激,孩子也能从最平凡的生活中,感受到微小而持久的快乐。
用催产素降低皮质醇
除了多巴胺,人体内还有一种快乐激素,叫“催产素”。
当催产素升高时,皮质醇会下降,焦虑也能得到缓解。
一般情况下,当我们跟喜欢的人互动,交谈,身体接触,或感觉自己被爱时,体内就会释放出这种激素。
放在孩子身上就是,父母想让TA快乐,或者帮TA释放压力,其实不用多复杂的手段。
做一顿孩子爱吃的饭,坐下来听TA说说最近的烦恼,甚至摸摸孩子的脑袋……都可以让孩子恢复元气。
有句话说的好:
孩子和世界联结的紧密度,取决于和父母的情感温度。
当一个孩子,始终感觉背后有依靠,内心有力量,那么无论遭遇多大的困难,外界如何变化,他都能笑得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