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心理,13年专业心理咨询品牌,作者 幸可
发了工资和朋友去心仪的餐厅吃饭,本来吃得很开心,内心却突然涌出一阵愧疚感:“爸妈还没来过这么高档的餐厅呢,我这样是不是太奢靡了”;出去旅行,本来觉得风景很美,但转念一想,觉得这次旅行的花销太大,不断心疼钱包,责怪自己太过贪图享乐;咬咬牙买了一件自己很喜欢的大衣,试穿的时候觉得很好看,但又突然觉得自己的衣服没必要买那么贵的,应该给娃买好点的,然后又狠心退掉了;劳累了一天后,深夜躺在床上玩手机,明知第二天还要早起,却一边沉浸在刷短视频的快乐中,一边不断在内心自责......从心理学的角度看,这些表现属于一种“内疚式快乐”——指人们在享受某些事物时,会觉得很快乐,但同时又伴随着一种“我不应该这样做”的内疚感。这种内疚感,让我们不敢快乐,或者压抑了自己的快乐,反而把太多精力和能量都花在内耗上。有时这样做,可能显得自己很懂事、很会自我反省,但也在一定程度上剥夺了我们享受生活、追求当下快乐的权利。因为我们总是在权衡利弊,考虑自己的行为是否合适、是否对得起他人,却忽略了自己内心真正的需求和感受。那么,为什么我们在快乐的时候会内疚?如何减少这种“内疚式快乐”,真正享受自己的人生?每次和她出去聚餐或逛街,明明上一秒还很开心,下一秒她就开始说“这顿饭太贵了”“我还有书没看、很多家务没做”之类的话。有一次,我们吃完饭路过一个卖花的小摊,所有人都开开心心地给自己买了一束鲜花,唯独小西在选花的时候明明是笑脸盈盈的,但付完款后却愁容满面:“我后悔了,感觉这花没几天就谢了,这20块钱花得太冤。”后来才知道,小西之所以这样,是因为她在父母的“吃苦教育”和“愧疚式教育”中长大。小西的父母很节俭,常常告诉她家里很穷,要省着点花,不仅拒绝了小西的很多基本需求,还经常在她面前诉苦:“我和你爸为了养活你们,已经够辛苦的了,你现在不懂事点、不努力读书,长大后不多挣点钱,对得起我们吗?”尽管后来家庭条件变好了,也买了房车,但小西的父母依旧坚持这样的生活方式,动不动就对小西说:“现在好不代表未来,不要在最能吃苦的年纪选择享受。”于是,在家庭环境的影响下,小西渐渐形成了一种固定思维:吃苦光荣,享乐有罪。每当她的生活变得幸福一些时,她就会因为觉得自己这段时间过得太轻松、太顺遂了,而惶恐这份幸福被上天收走。小西在潜意识里,一直认为自己不配拥有享受快乐的权利。虽然只是一束花、一次旅行、一个品牌包包,小A却觉得这些应该是生活很富裕、没有后顾之忧的人才能享受的,自己不是那样的人,所以不敢享受。如果父母一直过着极为节俭、克制欲望的生活,从不允许自己享受哪怕是很小的快乐。那么,孩子就会在潜意识里认为,这就是正确的生活态度,并且会模仿父母的行为。当孩子想要去体验一些快乐的事情时,就会想起父母的做法,觉得自己这样做是不对的,违背了父母所树立的榜样和形象,从而产生内疚感。这也是一种害怕违背他人期待和不符合社会标准的感觉。在人类学家团队的调查中,74% 的参与者表示,自己沉溺于“内疚式快乐”时会“感觉被评判”。比如在享乐时担心家人没有自己过得好,是因为害怕被批判“自私”;在休息娱乐时不敢完全放松,是因为害怕被人说“堕落”……除此之外,一个人常常陷入“内疚式快乐”,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对自我一致性的期望。我有个同事晓晓,每年年初都会给自己制定一系列详细的减肥计划,决意要在夏天来临之前,瘦成自己想要的样子。但在减肥过程中,晓晓常会因为嘴馋而忍不住吃高热量的食物。每次她享受美味的同时,都会因为违背了自己的减肥计划,而陷入“内疚式快乐”中。这是因为,当一个人处于享受快乐的情境中时,往往会从自我认知的视角出发,去仔细斟酌这种行为是否契合自己的标准。也会站在期望的层面上,认真思考该行为是否背离了自己期望达到的目标。如果在这个审视和考量的过程中,我们察觉到自己的行为与目标存在偏差,就很容易陷入一种内疚的心理状态中。简单来说就是,虽然我们都知道什么时候什么事情该做,什么不该做,但人的行为是会受当下的情绪和需求影响的。我们会在压力大的时候做一些令自己开心但“不正确”的事情,这时我们就会认为自己在不恰当的时候享乐是不对的,因此感到心虚、内疚。我想,在每个人的人生经历中,都或多或少感受过“内疚式快乐”的拧巴。因为我们大概率不会因为当时过得太快乐而遗憾,却可能会因为当时“没苦硬吃”而心疼自己。想起之前网上很火的一句话:“内疚是最没用的负能量。”“内疚式快乐”,会让每一次本应纯粹的快乐体验,都变得复杂而沉重。仿佛在内心深处有一个严苛的审判者,时刻准备对我们享受快乐的行为进行指责与批判。但在很多时候,你都无需因为快乐而感到内疚,因为这样做除了消耗自己,并没有任何好处:长期处于“内疚式快乐”的状态,会容易让人感到紧张和不安,加剧内耗程度。另一方面,又会因违背自己内心既定的标准或偏离期望路径而感到内疚。这种快乐与内疚的矛盾长期不断地冲突,会让我们的情绪调节系统承受巨大压力,然后像一根绷紧的弦,随时可能断裂,进而引发诸如焦虑、抑郁等更为严重的心理健康问题。自我效能感,是指个体对自己能否成功完成某一行为的主观判断。通常情况下,人们认为通过努力付出、克制不必要的享受,才能取得成果,实现目标。而内疚式快乐,意味着我们在享受快乐时违背了这种一贯的认知模式,即没有按照预期的“吃苦”和“努力”模式行事。例如,本来你计划利用周末时间学习,提升技能,结果却选择去游玩享乐,之后可能会因为觉得自己没有坚持努力,而怀疑自己以后是否有能力达成目标,从而降低自我效能感,影响自尊心和自信心。如果我们在社交时,总是表现出“内疚式快乐”,内心潜藏的情绪可能会在无意识地通过非言语线索(如面部表情、肢体动作、语气语调等)的微妙变化传递给其他人。这种负面情绪的外溢,会使本来快乐的氛围变得压抑,让他人觉得很扫兴。长此以往,可能会导致他人对个体产生抵触情绪,阻碍人际关系的良性发展。就像我上面提到的朋友小西,每次聚会都在各种抱怨,不断散发负能量,逼得大家只能不断关注和安抚她,压根没法享受聚会的乐趣。久而久之,大家也就比较少联系她了。因为享受快乐时会内疚,所以我们可能会尽量避免做一些取悦自己的事情,而选择一直埋头苦干。但长期压抑自己的需求,偶尔忍不住去享受一下时,又会产生更强烈的内疚感,觉得自己违背了之前的坚持。这样就形成了一种循环的负面生活模式,既无法真正地享受生活,也不能以健康、轻松的心态去过好每一天。要明白,享乐并非是一种奖励,而是基本需求,每个人都需要。在快乐的时候,我们越少感知到内疚的情绪,就越能充满能量地过上更好的人生。那我们可以怎样打破“内疚式快乐”的不健康状态,找到享受快乐与履行责任之间的平衡呢?可能我们的父母会秉持着“没苦硬吃”的生活态度,并将这种态度传递给我们。这时我们就要做好课题分离,明白父母这样做是基于自身经历形成的选择,是他们的课题。而我们生活在不同的时代,有着不同的境遇,可以不用被他们的观念所束缚。比如,父母总觉得休息娱乐是浪费时间,但我们需要认识到:在辛苦工作、学习后,合理安排休闲活动来放松身心,是一种正当需求,不要因父母那种“吃苦才对”的观念而自责内疚。明确这是我们关于自己的生活方式的课题,我们有权利按自己的感受去享受快乐,不用为了迎合父母和他人的期待而压抑自己。在其他人际关系里同样如此,他人的选择和看法都与你无关,我们要专注自己的生活课题,这样才能减少不必要的内疚,更自由地追求快乐。而我们之所以做这些事情,都是为了生活能变得更好、能得到更多的快乐。所以,当你想享受一顿美食、看一场电影时,别质疑自己是否配得上。试着回想那些努力的过往,然后告诉自己:我有资格享受此刻的乐趣。当我们提高了配得感,内心真正认可自己的时候,我们就能毫无阻碍地投入到快乐的体验中,不再被内疚困扰。前文说到,有时候我们之所以陷入“内疚式快乐”,是因为所做的事情偏离了自己的计划,而感到非常不安。做计划时,我们可以给自己安排一部分“享乐时间”,进行劳逸结合。比如,每天完成工作或学习任务后,预留一小时时间做自己感兴趣且能感到放松的事情。如果在周末也有规划,可以先处理好必要事务,再尽情享受休闲活动。规划快乐时要注重适度平衡,既不过度放纵,也不压抑需求。当我们按照规划有序生活,在计划内享受快乐时,就不会因为觉得“不务正业”而内疚。而且,把自己放在第一位,尊重自己的感受,表达自己的真实需求……请记住:人活着不需要有那么多内疚感,世界上没有那么多对不起他人的事,对得起你自己就好。作者:幸可
编辑:一颗多肉、笛子
本文转载自公众号壹心理(ID:yixinligongkaike)13年专业心理咨询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