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算是见证了贺晓龙这一路的“神奇操作”。作为一名体育记者,看着这场闹剧,心里着实不是滋味。
贺晓龙本来在足球圈混得风生水起,谁知道突然就来了个“大转向”。
巴黎奥运会前后,他的微博就跟换了个人似的,足球的事儿基本不提了,天天盯着乒乓球说东道西。
这感觉就像是一个研究了十几年中餐的大厨,突然跑去点评法餐一样,让人莫名其妙。
这哥们儿可真会挑时候,每回都瞄准热点来。陈梦拿到奥运资格的时候要踩一脚,王楚钦比赛完了要黑一把,现在又对准了刘国梁。这不是专业媒体人该干的事儿,分明就是在蹭热度博眼球。
大家都知道,体育总局最近在大力整治饭圈乱象。
这本来是件好事,谁知道有些人看准了这个机会,开始浑水摸鱼。
贺晓龙就是其中的“佼佼者”,把体育总局的政策当成了自己刷流量的工具,没少说些没头没尾的话。
结果呢?
被平台禁言7天,这算是给他上了一课。
人民日报的文章说得可太对了,这就是典型的病态流量。整天在那儿制造争议,没有实锤就瞎带节奏,这不是正经体育媒体人该干的事儿。我觉得平台也该反思反思,为啥这种内容能轻易过审?
我在体育圈混了这么多年,深知一个道理:流量固然重要,但底线不能丢。
你看看那些真正优秀的体育记者,哪个不是靠实打实的专业素养和深度报道赢得尊重的?
像贺晓龙这样靠着带节奏博眼球,说白了就是在透支整个行业的公信力。
在我看来,贺晓龙的这波操作就像是在体育圈玩“蹦极”,一个没绑好安全带的蹦极。现在被禁言7天,说实话这处罚都算轻的。要是以后再这么搞, 搞不好就得面临更严重的处罚,说不定哪天号就保不住了 。
平台确实是最大的赢家,但这种赢法不长久。我给平台提个建议:与其天天追着那些博眼球的内容跑,还不如好好扶持一些真材实料的体育内容创作者。这才是长久之计。
最近体育圈打击饭圈文化这事儿,咱们都支持。但得分清楚,是打击不良风气,不是让你没事儿就往运动员和教练员身上泼脏水。 你要真有啥发现,该举报举报,该投诉投诉,整天在网上嚷嚷算怎么回事?
说到底,体育媒体人的责任是啥?是用专业的视角给大家带来有价值的体育资讯,是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体育精神。要真想监督,也得拿出真凭实据,而不是光顾着哗众取宠。
你们说是不是?现在的体育媒体环境,到底应该往哪个方向发展?咱们一起好好想想这个问题。
喜欢本文就点赞分享一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