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屏幕共享泄露个人信息
7月12日,小学生韩某(7岁)在一款热门手游中认识一网友,对方称可以送装备和皮肤,但需要添加韩某QQ好友并进行视频共享,韩某在奶奶手机上接受对方屏幕共享请求后,按照对方要求将奶奶银行卡绑定在支付宝上,屏幕共享期间韩某泄露了银行卡号、密码及短信验证码,对方使用该银行卡号绑定自己的数字钱包,将韩某奶奶银行卡上的2.9万元转入到此数字钱包中,让韩某奶奶蒙受巨大损失。
妈妈银行账户被多次转账
今年6月底,15岁初中生然然(化名)在短视频平台看到一条信息:高考结束后每位留言的人将免费获得3张小马宝莉卡片。
图源:上观新闻
然然立刻私信对方,对方问了然然的个人信息与住址,称要支付30元邮费以寄送卡片,并发来收款码。随后,对方又称因系统检测到然然是未成年人,导致其公司账号被冻结,一定要用家长的手机才能“解冻”。当晚,然然以查学习资料为由拿到妈妈手机“解冻”。然而,对方让然然删除聊天记录后却拉黑了然然。妈妈发现短短两小时内,自己两个银行账户发生多次不明转账,金额达14.3万元。
惠州市的9岁女童小吴在游戏中收到一张配文“游戏五周年,进群送好礼”的图片,小吴便通过图片指引下载了一款名为“某游戏兑换商城”的软件,根据要求输入了信息,点击确认之后页面显示领取信息填写错误,账户已冻结,“礼物姐姐”随即打来了语音通话,指引小吴解除账户冻结。
两天后,吴爸爸发现自己账户中少了4999元。在追问下,小吴道出领取礼包的经过,吴爸爸惊觉女儿受骗,便赶往公安机关报案。
经荔湾警方研究分析,该团伙将木马病毒伪装成“某游戏兑换商城”软件,通过话术引导事主安装病毒软件,随即指引事主操作手机,允许病毒软件相关权限,再远程控制事主的手机,秘密窃取事主钱财,至此形成“软件运维——引流诈骗——金额变现”的完整犯罪链条。
防诈小妙招
不掉诈骗坑,识别陷阱是关键
——15个“凡是”防骗口诀
校园防骗警句
总结成一个电信网络诈骗识别公式,即人物(无法确认其身份)+沟通工具(电话短信网络等见不到真人)+要求(汇款、转账)=诈骗
未成年人需做到
警惕伸向未成年人的电信诈骗黑手,
中小学生需要做到“四不轻信”、 “四不要”
家长需注意
1.注意检查孩子上网课使用的电脑、手机等电子产品。建议仅保留上课必须要用到的App,把其他无关的游戏、社交、支付类等App软件全部卸载。
2.注意保管好自身手机,做好支付安全措施,不要轻易告诉孩子微信、支付宝、银行卡等支付密码或修改密码,不要将支付App设置为免密支付,避免孩子受骗后发生大额转账汇款。同时也要关注孩子自己的微信账号、支付宝账号的余额。
3.注意加强对孩子的反诈防骗教育,来历不明的电话、短信、链接一律不看、不理、不点,提高孩子的自我防范意识和甄别能力,提醒孩子一旦遇到问题要及时向家长求助。
4.注意引导孩子合理使用互联网,帮助孩子设置青少年模式等。下载“国家反诈中心”APP,一旦孩子不慎遭遇网络诈骗,请及时拨打110报警。
也请家长们朋友们放下手机,多陪伴孩子读书、做有意义的事情。要告诉孩子一些网络犯罪的案例,提醒孩子一旦觉得网上的某些内容有问题或感到迷惑,要及时向家人或老师求助。
来源丨“重庆校外教育”“日照教育发布”微信公众号
声明丨“巫溪教育”微信公众号刊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认为内容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更正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