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和清华遗留在山东的“亲儿子”,落户山东第3城,为何没有发展成为211大学?
谈起山东省的城市发展,大家都听说过“山东济南,中国青岛”的说法,虽然这两座城市都是副省级城市,但是从gdp来比较的话,济南只是山东第2城而已。事实上在济南合并莱芜之前,济南市的gdp在整个山东省排名第3,占据第2名位置的是哪座城市呢?答案是烟台。
巧合的是,当年如果济南没有合并莱芜,单凭原本的济南市其实也是可以超越烟台的。那么济南市为何能够逆袭超越烟台,其实和高等教育有很大的关系。在顶尖高校层面上,济南市有山东大学这所985大学,青岛也有两所211大学,而烟台市暂时没有这类层次的顶尖院校。其实早些年清华北大援建烟台大学,可是下了一番力气,曾经是烟台市的高等教育明珠,但当年为何没有发展成为211大学?
上世纪80年代初期,是我国改革开放的关键时期,除了4个经济特区以外,后来又开发了10多个沿海城市。但是由于早些年我国的海军实力不够强大,因此沿海城市的很多高校都内迁,造成沿海城市的高等教育实力受损严重,比如交通大学,山东大学,上海医学院,唐山交通大学等一批知名大学从沿海内迁。因此,在那一时期,原本高校实力突出的沿海城市算是高等教育的输出方,而实力本就不行的某些沿海城市,更是没有得到院系调整,重点大学政策的加持,算是一个薄弱环节。
因此上世纪80年代初期就是补课的阶段,深圳大学,宁波大学,汕头大学和烟台大学,都是由各大名校联合援建的沿海大学。宁波大学主要是由华东地区的高校负责支援,汕头大学由八校支援,但是半数左右是广东高校。深圳大学的援建规格比较高,北京大学负责中文外语类学科,清华大学负责电子建筑类学科,中国人民大学负责经济法律类学科。而烟台大学的援建模式和深圳大学类似,由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对口援助。
很多人以为,烟台大学只有两所名校援助,力度是最小的,其实不然。烟台大学是这样表述这段历史的:烟台大学建校于1984年,由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共同创建并持续支援建设。
这意味着从某种层面上来讲,烟台大学算是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结合诞下的血脉,宛如亲儿子。
那么为何烟台大学得到这样高规格的重视呢?其实和“试点”有关。
1984年春节,烟台市委书记王济夫在向在烟台考察的国务院副总理万里汇报工作时,提出建立烟台大学的构想。万里同志说:”可以搞一个不要铁饭碗的大学,就叫烟台大学”。
众所周知,早些年上大学,甚至上中专相当于鲤鱼跃龙门,因为只要能够顺利毕业,都能够分配工作,拿到铁饭碗。在那个中专都能够拿到铁饭碗的年代中,烟台大学的目标就是“不要铁饭碗”的大学,无疑面临着巨大的压力,作为试点大学,自然要倾注更多的心血。可以这么说,如今大学不分配工作,相当一部分是因为烟台大学这个“先行者”所做的工作。
在筹建期间,万里同志曾经这样表示:学校起点要高一些,快一些,不是游击队升级,而是正规军下蛋。清华,北大要长期支援。这一点也确实落到了实处。
到1990年上半年,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在和山东省协商后,将本属于自己的师资力量撤回北京,圆满结束6年的援建任务。但是同时成立了清华北大支援烟台大学建设委员会,便于后期对烟台大学定期指导工作。
上述表示用通俗的话来讲,清华和北大养了烟台大学6年,然后你可以独立发展了,但清华北大并没有完全放手不管,每年定期还会再来看一下。
关于211的问题,烟台大学诞生于1984年,到上世纪90年代评选211时,不过短短10年左右的时间,烟台大学又怎么能够和那些老牌大学媲美呢?自然是没有资格嘛。想要成为省属211大学,最少也要有博士点,这是个门槛。而烟台大学直到1998年才成为硕士学位授予单位,距离博士点的申请自然还远的很,自然无法参与到省内211的争夺中。
2024年10月份,烟台大学正式获批成为“博士学位授权单位”,获得法学、数学、药学3个一级学科博士点,将没有博士点这个尴尬的帽子甩到了渤海中。值得一提的是,法学、数学均为北京大学援建的学科,终于开花结果了。
虽然烟台大学距离双一流差距还不小,但是生源质量相当优秀。以2024年本科生毕业数据为例,国内升学2045人,境外留学125人,总计30%左右的同学选择了继续深造,这样的深造率对于双非大学而言,无疑是足够优秀的。
在2024年烟台大学校庆上,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也专门派人出席,并表示要继续援助烟台大学发展。40周年弹指一挥间,但是对于高校而言,40岁仍然是一个没长大的孩子,毕竟高校发展还是很依赖底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