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多么想用自己的拙笔把如今的过大年与五十年前的过大年场景像电影切换镜头样一幕一幕地展现出来,叹自己水平有限,恨自己词不达意……
五十年前的除夕:早晨天刚蒙蒙亮,母亲就起床生火做饭,父亲起床去扫院子,尽管年前已将大到墙头外边的圪里圪塄,小到院子里的墙角圪崂都清扫过了。我们在砖炕暖烘烘、锅里咯炖炖、蒸汽热腾腾、饭味香喷喷中醒来。脚地里水瓮旁的条桌上已摆好寓意丰收富足的“年捞饭”,母亲把小米煮熟但米粒未开时捞到一碗里,拍实反扣到盘子里,形成一个馍头状的米山,在上面插几颗红枣。捞走部分米的米汤里加入油炸豆腐丝,海带丝,手擀长豆面,绿豆芽,羊肉哨子,盐和花椒面,熟时加入油泼葱花,色香味美的面杂饭是儿时的最爱。饭后父亲带着我们贴春联,哥哥去水井挑水。三孔窑洞的小院子里,散发着墨香的春联小贴子随处可见:玉米架上是“五谷丰登”,猪圈口“六畜兴旺”,鸡舍顶“百鸟朝凤”,墙头小菜园篱笆上“万紫千红”,葡萄架旁“瓜果飘香”……满沿沿的水瓮里漂着六颗红枣,旁边还备放着一担水,保证跨年夜的水瓮满满是我们家的讲究。然后父亲带哥哥们上坟祭祖,祭祖仪式须在中午前完成。午饭在一挂噼里啪啦的鞭炮声中开始,一张小方桌端端正正在铺着花油布的炕上,桌上已摆好了四碗四碟:一碗肉丸子,一碗红烧肉,一碗粉鸡肉,一碗长山药炖羊肉,一碟细粉拌豆芽,一碟压头肉,一碟鸡脯肉炒木耳,一碟金针菇小炒肉。一大锅莜面栲栳栳热气腾腾,一家人围坐在小方桌旁,一瓶高粱白酒开启,一年的辛勤劳作尽在父亲的举杯祝福语中,尽在孩子们的欢声笑语中……
今年的除夕:早饭我沿习家传照例要做面杂饭,只是不再做年捞饭。因自己不会做手擀长豆面而换作龙须面,很难吃出儿时的味道。做饭用燃气灶,一开一关调火侯,省时省力又卫生,可是有时到公园里散步时看到草坪上掉落的干树枝,会突然怀念儿时拣柴生火、炭火红彤彤的大灶大铁锅。我住在通暖气的高楼里,上下水通畅,担水倒污水这种苦力活早已成为遥远的过去,小区院子里的卫生、灯笼装饰、春联有物业负责管理,我们只需贴自家门上的春联,春联已不再需手写,超市里买的大红植绒纸对联上字体金光闪闪,即时贴一撕就能贴了。今年的除夕午饭,一大桌的凉菜热菜和火锅,尽管有电火锅干净省事,但仍阻挡不了我使用老式铜火锅的拗劲,喜欢闻木炭的香气,喜欢看燃烧得红彤彤的火苗,如今的吃好已不存在问题,只为图个红红火火。
五十年前的除夕傍晚 : 三孔窑洞的土院子里,玉米垛架子的一根木柱子顶端,一盏60瓦的灯泡照得满院光芒,大门外木条框制作的椭圆形灯笼上糊着红色皱纹纸,灯笼下黄色皱纹纸灯穗随风飘着。父亲和哥哥在扫得干干净净的土院子中央摆火塔子:四块砖斜着围成正菱形,砖之间留缝隙放些柴禾,在砖上一层一层摆已捣好的大小合适的炭块,炭块围成的中央竖着放柴禾,从最底层把炭块由大到小往上摆,近一米高,最后形成塔形,顶上用一块炭压手掌大的红纸。天一黑就开始点火塔子,先点燃最底层砖缝隙里伸出的柴禾,然后拿块撇子(母亲用麻绳绳一针一线纳成的圆形高粱秆盖子)煽,随着柴火燃烧噼噼啪啪的声响,炭块也被引燃了,瞬间浓烟冲天。我们围着火塔子欢呼雀跃,兜里装着父亲分发的一小片鞭炮,拿一根香火(旧时人们抽水烟锅子时点烟丝的筷子粗的黑灰色香)在火塔子上点燃。那时的我还不敢燃放一个小炮仗,只好把捻子拽掉,一个炮仗一掰两半,玩农村孩子口里的“老婆打老汉”游戏。“吃饭啦!”母亲一声呼唤,我们迅速跑回家,一大锅羊肉哨子白面片儿汤冒着香气,除夕日的三顿美食令我们的口福得到了极大的满足,享受美食后的孩子们穿着新衣服,开始呼朋引伴,东家进西家出观年画、念春联、看旺火、拣哑炮……
今年的除夕傍晚:我住在二十多层的高楼里,大玻璃窗的正中贴着超市买得红光闪闪的福字窗花,阳台上两个红色羊皮转灯光芒四射,窗外对面楼房家家户户的玻璃窗上彩灯闪烁,远处高架桥上的霓虹灯流光溢彩,商贸楼上电子屏千变万化。家里养的绿萝鲜翠欲滴,杜娟花花团锦簇。电视里直播春晚前演员阵容、节目预告。大儿子买来了新鲜水果,有我儿时冬天看不到的西瓜,没有见过的草莓、车厘子等;小儿子买来海鲜类,系上围裙当主厨,我只能做个帮厨,取个碗盘、准备葱姜。老公备酒和饮料,两儿媳和孙子玩游戏、看电视。年夜饭后两儿媳洗锅擦桌完毕,我们一家人到小区蓝球场放烟花。已有不少人在放了,夜空中随着“嘭”的一声升上天空的焰火,我目光追逐着那个红点瞬间如天女散花,让我的心生发了无尽的欢喜,焰火冲天旺旺旺,寄托了我们对来年美好生活的热切盼望。每个人的心中,对新的一年都有新的愿望,愿我们所有的理想和心愿都实现吧!
五十年前的除夕夜:母亲让我们倒睡(平日里头朝窑洞门窗方向,这晚头朝下炕墙),父亲和孩子们都上炕上后,母亲要做除夕夜最后收尾工作:门关好,在里面抵上顶门棍,靠近门的脚地上要放把菜刀、柏柴、葱蒜,用来逼邪,意思是把妖魔鬼怪挡在门外,把大家穿的鞋全部收起来包好,不能放地上,再在每个人枕头下压八颗红枣,然后她才上炕,又开始给我们新衣服肩膀上缀“枣儿炮车车”,就是把历年来缝新衣服裁剪剩下的小布条包一个拽了稔子的小鞭炮和一瓣蒜、一根小柏柴、一棵红枣,用针线把这些间隔串成尺把长,两边肩膀各缀一个。母亲在灯下不停地飞针走线,我们也慢慢进入梦乡。一觉醒来,发现母亲坐锅沿旁捏饺子,看着她熬红的双眼,才明白她压根就没睡,这么大一家子人,饺子得捏多少啊,此刻自己睡意全无,穿上棉袄参与捏饺子,刚开始学尽管捏得歪歪斜斜,但只要用心,捏十来个后就捏的好看多了。 入学后的我们开始学着“守岁”,听人说,除夕夜不睡,一年之中会头脑清醒。记得夏季的下午,有同学在课堂上打盹,老师会给睡着的学生领口里倒勺冷水,我很担心受到如此待遇,于是在那年的除夕夜决定和姐姐一起守岁,和衣盘腿打坐,一个东倒西歪了,另一个会叫醒,两人实在坚持不住,不知啥时睡着了,刚睡着就被“送财神”的唢呐声叫醒。
今年的除夕夜:依我的家传习俗,给全家人枕头下都压八颗红枣,给儿子儿媳孙子放压岁钱,门外的鞋架搬回了家里。跨年饺子我有了新创意,用榨汁机榨出了红心火龙果汁和菠菜汁,分别和成红、绿、白三个小面团,我宣称为翡翠饺子,饺子馅料依个人喜好分了两种,我和老公喜欢儿时的羊肉红葱萝卜馅,我捏成白肚红边饺子,小辈们喜欢猪肉大葱香菇馅,我捏成白肚绿边饺子,吃的时候好区分,在几个年饺子里包了象征吉祥、财旺的硬币,好看的“翡翠饺”捏了两食盒放冰箱。孩子们看着电视里播着的春晚节目,玩着手机,抢红包,发祝福微信。我和老公看电视,春晚节目精彩纷呈,歌后王菲的一首《世界赠与我的》,耐人寻味的歌词在空灵的歌喉中徐徐展开,随着尾声她双手合十的深深躹躬,我的眼泪也掉下来。电视里新年的钟声敲响,我心潮澎湃,新的一年开始了,时间过得飞快啊,愰惚还在看去年的春晚。春晚结束我才回卧室,躺在床上又不由得打开了手机。在网络信息化时代,手机成了每个初中学龄之上人的随身之物。看来今年的“过年守岁”注定是“守着手机睡”了。
五十年前的年初一早上:天刚蒙蒙亮,父亲起床下脚地上放个“开门炮”,这时大家都醒了,穿好新衣服飞也似地跑出门外,院子里的火塔子还在燃烧,远处传来吹鼓手的唢呐声,儿时的年初一,每年都会有吹鼓手的上门挨家逐户吹,说是“送财神”,实际上是紧邻我们县的临县穷人乞讨的一种方式,听大人说临县人多地少粮食不够吃。三四个人有说唱的有吹唢呐的,看热闹的孩子们紧随其后,风风火火地从大门外吹进院子里来,父亲赶快点燃一挂鞭炮,我们搬来几个小板凳让他们坐下,母亲从家里端出一碗碗自酿黄米酒给送财神的喝,让他们先暖暖肚,然后给他们几个花馍,他们中有其中一人肩膀上搭个布袋,专门用来装花馍,光景好的一年还会给他们五角或一元钱,同时会给院子里来的每个小孩子发两块糖、一个花馍,我用筷子扎一个花馍伸到火塔子上烤得金黄,边吃边听送财神的说唱连串的祝福语,感觉幸福极了。年初一早饭吃饺子,年饺子与平时包的饺子有所不同,其中几个饺子里要包一个硬币,这些硬币数量一般是家里有几口人要用几个为准,谁如果吃到包钱的饺子,会美滋滋地大喊:我吃到钱了!自己心里也会默想今年肯定会大吉大利交好运,家里其他人马上会说“恭喜发财” “心想事成”等吉利的话。有一年为了吃到包钱的饺子,吃饱了还在撑,实在疑惑上初中一年级的姐姐怎么刚吃两个就吃出钱来了,原来人家学了“浮力定律”,捞饺子时给自己专捞水面下的饺子。
今年的年初一早上:长期养成的生物钟起床时间段我醒来,远处传来新年的鞭炮声,随手看一眼床头柜上的手机,家人大群里长辈发红包的,小辈拜年的,我的朋友圈送祝福的、拜年的,一一回复后不禁哑然失笑,手机真是划时代的发明,它给我们带来了便利的同时,又偷走了我们大把的光阴。老公已在客厅里开了电视,调的低音,担心惊扰熟睡中的孩子们,他边收拾家边看早新闻。我们有个传统习俗是年初一早上不动扫帚,小时候听父母说是会扫走一年的财运。我去厨房炒两个简单的菜,煮饺子,我创意的“翡翠饺子”煞是可爱,惹得挑食的小孙子吃了红的吃绿的,孩子们也都起床了,孙子给我们拜年,小人儿一跪一拜,稚嫩的祝福语是那样的暖心,我拿起手机拍了视频,拜年钱是必须的,懂事的孙子收到百元大钞就让妈妈保存。孩子们在年初一的饺子里吃到硬币时,我依然会马上送上祝福语:恭喜发财,大吉大利!
五十年前的初一早饭后:我们相约给同村的叔伯长辈们去拜年,那时候的拜年钱就是发个一角贰角,一年里很难见到钱的我们,连做梦都是在土坡上抛拣硬币,这珍贵的拜年钱装在新衣服口袋里,时不时的要用手摸摸,生怕飞走似的。记忆里的我除了为收拜年钱,还想去看不同的年画。有一年去了一个婶婶家,看到人家炕墙上贴有《白毛女》连环画,征得婶婶同意后脱鞋上炕,看得流连忘返,直到婶婶家要开午饭了才想起自己也该回家吃春节中午的火锅来。记忆里父亲为省钱,买了两只和铜火锅一样形状的沙火锅,在沙火锅里炖菜得格外小心,要防止烧焦和磕碰,直到改革开放后,家里才舍得买铜火锅。
今年的年初一早饭后:我等待晚辈们上门拜年,拜年钱的面额早已升级为百元大钞,曾经的最爱——那一张张令蓬荜生辉的、是当年重要精神食粮的年画早已离我们远去。不是没有贴年画的地方,而是现代房屋装修的整体效果让年画在墙壁上是那样的格格不入。书籍、电视、手机成了我们获取精神食粮的主要渠道。春节的午饭在年前就得预定饭店,不然离家近又中意的饭店还真抢不上。
时代在发展,新旧年不同场景的一幕幕太多了。只是不知从何时起,过年,不再是一种期盼,而成为一个过程。人们纷纷感叹年味变淡了,我也曾深深地思考过这个问题:新年丰富的物质让人们失去了旧年对新衣和美食的期盼感;计划生育让家庭孩子少,特别是独生子女家庭的氛围和热闹程度远不如以前;手机互联网的发展使得人们能轻易地获取各种信息和娱乐内容而减少了过年的新鲜感和惊喜等等。但设身处地地想一想:假如让你再回到从前过那种缺吃少穿的日子,你愿意吗?恐怕没有一个人愿意。只要我们摆正心态,不盲目攀比,知足常乐,中华民族一年一度的春节盛典会历久弥新,深藏于我们内心的那份对团圆、喜庆的渴望之情会永远焕发出巨大生机和活力。
——说新年、忆旧年,我祝天下中华儿女人人、家家过年好!(孙莲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