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5日,备受瞩目的“2024 Inclusion·外滩大会”在上海黄浦世博园区盛大开幕,值得一提的是,本届大会新增了创新大赛与Creator舞台。
在Creator舞台上,首届蚂蚁InTech科技奖公布获奖名单,共有10位青年学者获奖,并获得由蚂蚁集团提供的公益奖金。
据悉,这10位获奖人来自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上海交通大学、西湖大学、湖南大学等学府机构,研究领域聚焦人工智能、数据处理和安全与隐私技术,研究成果曾获得国内外学术界高度认可,并被业界广泛应用。
现场,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郑纬民,中国工程院院士、浙江大学教授陈纯,美国科学院、工程院、艺术与科学院三院院士Michael I.Jordan,蚂蚁集团首席技术官何征宇,蚂蚁集团技术研究院院长陈文光为10位获奖者颁奖。
随后,搜狐科技主持了“Young and creative《思想大爆炸》与蚂蚁InTech科技奖得主特别对话”的环节,与东昱晓、王鹤、陈全、蓝振忠四位获奖者共同探讨计算机科学的“真问题”,共话未来的科技世界。
那么,什么样的问题才是计算机科学的“真问题”呢?
东昱晓表示:“最近几年,随着人工智能、大模型的发展,整个计算机从上层应用到中间算法层到底层的架构层、体系结构层再到下层的硬件层,有可能出现大一统的局面。”
他认为,这能够自上而下真正解决各个层级之间的交互以及技术挑战(问题),真正把整个大系统、大科研成果做出来。
陈全从自己的研究方向着手指出,“我们注重的问题应该是现在企业界执行或者运行大模型、传统的超算等应用时,真正碰到的性能瓶颈、耗能瓶颈、效率瓶颈。”
王鹤则认为计算机科学是有极强广研性的学科和领域,必然跟许多学科发生交叉,并且这些交叉能够对很多重要领域产生推动力,他认为这样的交叉和问题就是真问题。
目前他主要关注机器人、人工智能以及计算机科学的交叉,“当下大家的关注点在如何孕育和赋能通用人形机器人,这样的问题可能会对我们中国未来一二十年人口老龄化、劳动力短缺等社会重大问题产生正向缓解作用。”王鹤如是说。
随后,蓝振忠也进行了补充,他是做应用的,而计算机是工程学科,在他看来,“现在大模型架构虽然大家都在用,但是对模型理解本身是很浅的。”
人机融合时代,人类与人工智能之间的关系变得愈发紧密,人工智能不再是简单地执行人类的指令,而是能够进行自主的学习和决策,从而与人类进行更深入的合作。
随后,搜狐科技也针对大家最关心的问题进行了提问:AI的出现和发展到底会让更多人失业还是能创造更多就业?
东昱晓认为,如果技术可以让大家更好地生活,在再就业问题上更轻松、更自由,做一些创意性的事情,从传统的角度看可能是影响了就业,但从未来发展的角度看能够带给大家更美好的生活和更多的机会。
“所以从这个角度,我个人还是蛮希望技术能够进步更快,当然是在安全可控的条件下,能够让人类真正摆脱贫穷、就业困难等难题。”东昱晓如是说。
对此,陈全也非常乐观:“科技的发展总是让人类的社会越来越好。回归AI的小方向,虽然一方面让某些岗位有所缩减,但从另一个维度看会带来更多的工作岗位,比如以前面向传统的应用做系统,现在我可以用AI来做系统,我的职业生涯还拓展了一段时间,并没有失业。”
“随着AI发展,又会有基于AI的一些新岗位出来,比如说我是否可以基于大模型做各种各样的应用?另外它也要求我们要时刻保持学习,因为AI的发展很快,提升自己才能持续找到一些新岗位。”陈全补充说。
不过,在王鹤看来,单纯从就业与否这个角度谈论AI对社会的影响,相对来说狭窄了一些。
他把AI看作新质生产力,有助于我们在世界范围内提升竞争力。
他所从事的具身智能和人形机器人领域,是对社会未来重大需求和重大挑战的一种提前研究,是在为未来二十年做准备,比如如何可持续性地保证养老社会康养问题。“就像马斯克所讲,地球上应该有100亿人形机器人,每个人都应该被人形机器人服务,这些人形机器人不是抢了我们的工作,而是为我们更好的服务。”
蓝振忠和陈全一样秉持着非常乐观的态度,在他看来,AI可以替代一部分工作,但也会增加一部分工作。
蓝振忠举例道:“我现在有一家大模型公司,各个岗位虽然名字和以前一样,但结合了AI就非常不同,AI产品经理和原来的产品经理就非常不同;另外,我们现在还局限在小小的蓝色星球,对大脑的认知还很浅,AI发展能够推动类脑科学的进步,帮我们更快地认识自己、认识宇宙,更快让我们成为跨星球的物种。”
随后,搜狐科技还针对每位老师的研究领域分别进行了提问。
首先搜狐科技询问了东昱晓:“今年行业对于大模型的讨论明显少了,您觉得是大模型迭代速度变慢了还是AI大模型迎来了发展的下行期?”
(清华大学计算机系副教授东昱晓发言)
对此,东昱晓大声说了“NO”!“从纯算法和技术的角度来看,从GPT1、GPT2、GPT3到所谓的3.5,到去年GPT4以及今年GPT-4o,从技术的角度并没有变慢,从最顶尖这一批科研人员以及工程人员的科研进展角度看,还是在比较正常的Trajectory(轨迹),以Transformer为基础的大模型还在不断迭代。”
“GPT4让大家关注到大模型有这么高的潜力,热度一下子拉高,然后大家看到了技术跃迁的可能性和产业变革带来了巨大的希望。只是说在今年这个希望被拉回到现实。”东昱晓如是说。
随后,搜狐科技针对云计算领域询问了陈全老师,谈及云计算成为国家的基础设施,陈全认为,云最终的理想,就是计算机的算力能力能够像水和电一样规范起来,想用就用。
(上海交通大学计算机系教授陈全发言)
陈全进一步解释道:“要实现这个目标,就需要有发电厂、水厂,对应算力的中心是什么呢?那就是所谓云的计算中心或云基础设施,现在AI的发展对算力的需求是非常迫切的,这也是希望能够非常便捷使用到这些算力。”
谈完技术本身,建设和落地也不容忽视。2024年普遍被认为是机器人产业爆发的元年,今年机器人也受到大家很多关注,提到最多的就是“具身智能”,对此,搜狐科技询问了银河通用机器人创始人王鹤,“您觉得目前类人形机器人进展到什么阶段了?还存在哪些方面的挑战?”
(北京大学助理教授王鹤发言)
“在AlphaGo、AlphaZero包括大模型完全爆发后,更多的学者把精力Focus到有物理身体的智能体上,这就是具身智能机器人,它的目标就是发展人形通用机器人,能够像人一样干各种各样的体力活。”
“你跟他说一句话他就能帮你干,他是机器人员工、劳动力。这个领域实际上是人工智能集大成者,需要机器人机械的身体,需要多模态大模型的感知以及理解和交流的能力,也需要具身智能进行小脑控制机械的身体干各种各样的事情。”王鹤如是说。
谈及制约条件,王鹤表示:“一个核心的制约就是没有数据,未来一二十年,具身智能的发展都会围绕怎么建设更好的数据,怎么建设更好的本体不断发展,而不是大家看到身体的本身就想象明天它把我们体力活全都取代了。”
蓝振忠所在的公司西湖心辰在做情商类大模型,在外滩大会上发布了心辰 Lingo 语音大模型,对此,搜狐科技也向蓝振忠老师提问道:“作为国内首个端到端通用语音大模型,未来是否也会和具身智能相融合给大家提供更好的陪伴呢?”
(西湖大学深度学习实验室负责人、博士生导师蓝振忠发言)
对此,蓝振忠表示,“机器是需要语音沟通的,但你很难想象扫地机器人要打字沟通,未来的大模型跟具身智能是非常好的结合,我们希望最终我们的模型能够应用到机器人领域去,让它能够听懂人的指令,够感知语气、情绪,给大家很好的陪伴。”
对话最后,搜狐科技也请四位嘉宾进行大胆畅想——未来智能时代会发展成什么样?对我们人类社会又会产生哪些颠覆性的影响呢?
对此,蓝振忠畅想着未来有很多AI为我们工作,那时候就能回到古希腊时代,整天畅想,“我们做研究的人是非常幸福的,整天天马行空地想,希望未来大家都可以想;第二,我还是很期待AI可以直接帮助科学发展,最终能够Power人类的智能。”
“未来不是你想做什么就做什么,而是你不想做什么就能不做什么。不想上班就可以有各种各样的助手来自动帮助你,这才是理想的愿景。”陈全畅想道。
东昱晓做了更为大胆的畅想,“如果我们再往长远看,再过十万年或者百万年,有没有一种可能今天做的事,无论是不是在做研究,我们集体产生的数据、行为、思想,最终有没有可能让机械智能真的超越人类智能?相当于我们在几万年的‘Simulation’过程当中产生了爱因斯坦、科学、技术、情感。如果机器智能再往前走五万年、十万年,能否产生更高级的科学技术?”
“我真的很好奇,假设十万个爱因斯坦聚在一起会发生什么?靠人类进化我觉得有生之年大概率看不到了,但如果靠人工智能、机械智能是有可能‘Simulation’出终极的世界起源或者人类的起源等问题。”东昱晓补充道。
不过,在王鹤看来,一方面要畅想,一方面也要脚踏实地。“人形机器人目前发展现状还是比较有限的,仅限于糙活,比如应用在超市的货架补货,夜间下单取东西拿给快递员,还可能在工厂里搬箱子做纯体力活,没有什么智能。”
“但我们放眼未来,有可能15年后人形机器人能够形成一个跟汽车一样大量级的市场,将会制造极大的就业和应用。”王鹤如是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