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智能建造水平的提升,“像造汽车一样造房子”的畅想正在合肥变为现实。装配式建筑是一种将建筑的部分或全部构件在工厂预制生产,然后运输到施工现场进行组装的新型建筑方式,换种通俗易懂的解释,就是”搭积木”,作为一种新型的建筑方式,这种方式下建起来的房子不仅又快又好,同时也规避了传统建设方式的一些诟病。
磨店家园三期是省内目前使用装配式建设的最大的一处安置项目,该项目位于新站高新区中部,总建筑面积约 107 万平方米,共 75 栋高层住宅、配套商业及幼儿园等,可提供安置房 7480 套 。王鹏介绍,之所以该项目可以保质保量的完成施工,主要还是得益于该项目采用了装配式的建筑形式,75栋住宅楼,全部采用装配式技术,装配率达到50%。 眼下一排排崭新的高层建筑已经伫立在磨店这片土地上,等待入住新房的居民也即将在这里安居乐业,而事实上像磨店家园这样的装配式小区已经在合肥遍地开花。近年来,随着国家和省市主管部门不断鼓励和支持装配式建筑,装配式建筑的形式也逐渐被认可,使用场景也开始有了巨大的变化,在庐阳区安庆路第三小学荷塘路校区的施工现场,记者看到,几栋教学楼已经拔地而起,而这里也是合肥市首个模块化建筑学校项目。
模块化集成建筑是在方案和施工图设计阶段将建筑根据功能分区划分为若干模块“单元”, 再将模块进行高标准的工业化预制,形成一个个“盒子”,最后运送至施工现场装嵌成为完整建筑的新型绿色建造方式。
与传统建造方式不同,装配式建筑具有节能环保、缩短工期、品质优良可控等优点,能有效减少噪音、降低粉尘污染和施工安全风险,同时装配式构件可通过循环利用方式节约资源,助力建筑行业节能环保提质增效。而装配式建筑快速发展,这其中也少不了技术的革新。创新发展,适用于各行各业,而在建筑领域,装配式建筑就是创新发展的重要体现之一,不仅是新的方式方法,更有装配技术上的推陈出新。位于经开区的大众科技研发三期项目是合肥市首个装配式 “工业上楼” 项目,该项目占地约 11 万平方米,建筑面积约 22.8 万平方米, 三个车间均采用预制混凝土柱 + 预制混凝土(预应力)梁 + 钢筋桁架楼承板的装配整体式框架结构 。胡龙飞介绍,作为我市首个工业上楼项目,该建筑结构体系避免了大体量高支模架搭拆工作,使后期砌筑和机电安装工作能够早早介入,传统结构固有的工艺间歇时间和工作面闲置不再存在。近年来,智慧化的装配形式和管理模式已经在合肥全面推广,像BIM技术的应用以及C-MiC混凝土模块化建造方式等,都大大提升了智慧化管理以及应用。经开区作为我市装配式产业发展较好的区域之一,目前不仅有配套的PC构建生产基地,还有诸多的产业配套和应用场景,可以说,近些年来,该区的装配式产业发展势头强劲,成绩卓越。合肥装配式建筑:实现 “试点先行” 到 “多点开花”近年来,为提升城乡建设绿色低碳发展质量,合肥聚力城乡建设绿色发展这一新赛道,向“绿”而行,大力推进建筑节能、绿色建筑、装配式建筑、绿色建材发展,跑出建筑行业高质量发展“加速度”。在政策和新技术的加持下,合肥装配式建筑发展进一步“提速”。记者从合肥市城乡建设局了解到,目前全市设立经开区、吴山镇、循环园等四个装配式建筑产业聚集区,已聚集 4 个国家级、7 个省级装配式建筑示范基地,16 个预制构件生产企业,12 家混凝土预制构件生产企业,年产能 260万立方米以上,4 家钢结构构件企业产能 200万吨以上,现有国家级装配式建筑产业基地(园区)9个,省级装配式建筑产业基地(园区)26个。工程总承包、设计、构件生产企业 50 余家,集成橱柜、模具设备、铝模等专业分包企业 30 余家,千亿级装配式建筑产业集群初具规模。刘斐介绍,截止目前,我市新开工装配式建筑面积 1096.5万平方米,装配式建筑占新开工建筑面积比例达46.9%。五年来,累计已开工装配式建筑面积达到6000万平方米以上。如今,合肥装配式建筑具备了健康稳步发展的坚实基础,装配式建筑企业核心竞争力不断提升。以建筑产业化“千亿产业”为目标,大力招商引资,加快项目建设,接下来,合肥将围绕健全产业链条、推动企业转型、提升科技水平等多方面,打造形成立足安徽、面向长三角的装配式建筑产业化集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