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诈宣传|识破新套路,捂紧钱袋子(二)

教育   2024-12-30 20:39   四川  

近期,针对学生群体的电信网络诈骗层出不穷,在校学生屡屡受骗。不法分子利用同学们防范意识薄弱的特点,设计了多种骗局。今天,小编整理了几类常见的诈骗套路和防范方法,希望大家能够擦亮眼睛,提高警惕,保护自己和家人!


01

这类骗局,“双十二”后也高发!


在网购高峰期,骗子冒充电商平台客服,以“退货退款”为由诱导同学们提供敏感信息或进入虚假网站,最终导致资金被盗。 


真实案例:某消费者因轻信“客服”,通过屏幕共享配合退款操作,被转走15000元。


点击图片查看

《这类骗局,“双十二”后也高发!》


防范提示:

1.遇到自称“客服”的电话,一定要通过官方渠道核实,不要轻信陌生来电。

2.正规退款应在原支付平台完成,无需提供银行卡号、验证码等敏感信息。

3.不随意开启屏幕共享功能或访问陌生链接。


02

@全体学生,这些“兼职”做了必遭!


寒假期间,很多同学都会选择做一些兼职工作。不法分子常利用“门槛低、时间自由、薪资高”的兼职广告吸引学生,实则利用学生的电话卡、银行卡等实施诈骗。以下是近期曝光的几种典型案例:


真实案例1:某学生参与所谓的“代打电话兼职”,结果却成为诈骗分子的“工具人”,因提供电话卡帮助诈骗被警方拘留。  


真实案例2:某学生因高价出售、出租银行卡和电话卡,涉嫌帮助不法分子转移资金,被依法处罚。


点击图片查看

《@全体学生,这些“兼职”做了必遭!》


防范提示

1.不轻信“高薪轻松”的兼职广告,尤其是要求提供银行卡、电话卡的工作。

2.切勿出租、出售或出借个人卡号、账户等信息。

3.遇到兼职广告应第一时间核实,或向老师、家长咨询。


03

寒假到了,爱玩游戏的学生

及家长们要警惕,骗子也开始活跃了!


寒假期间,学生玩游戏增多,不法分子也盯上了这个机会,设计了多种诈骗套路:


真实案例:某学生在社交平台看到“免费领取皮肤”的广告,扫码加入了一个QQ群。按照群内“客服”指引,填写了支付信息,结果账户被盗刷,损失数千元。


点击图片查看《寒假到了,爱玩游戏的学生

及家长们要警惕,骗子也开始活跃了!


防范提示

1.游戏充值、装备购买等务必通过官方渠道。

2.不扫描陌生人发来的二维码,不点击陌生人发来的链接。


04

“黑卡”交易,10余名学生被抓!


近期曝光的一起案例中,多名学生因参与“出售电话卡”“刷单兼职”,被卷入诈骗犯罪活动,甚至直接成为诈骗组织的发送短信工具,造成严重后果。 


真实案例:某学生为赚快钱,出售电话卡给诈骗团伙,后参与发送诈骗短信。最终导致多人被骗,他本人也被警方处理。


点击图片查看

“黑卡”交易,10余名学生被抓!


防范提示

1.不要出租、出售电话卡和银行卡,更不要为陌生人办理“两卡”。

2.远离“刷单兼职”,这往往是诈骗分子诱导你转账的套路。

3.保护个人信息,不向陌生人透露银行账户、身份证号等隐私。






总结与提醒

1.切勿贪图小利,避免触碰法律红线。高薪兼职、低价交易、免费赠送往往是诈骗的诱饵,理性看待,不要轻信。 

2.加强防范意识,提高识别能力。主动学习防诈知识,熟悉常见套路,保护自己和家人。 

3.遇到可疑情况,及时报警或求助。如果被骗,应第一时间向公安机关报案,不要试图私下解决。


-END-

转自西南交通大学学工部公众号


西南交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关注“Guan你”微信,掌握最新资讯,倾听公管之声。衣食住行,尽在手中,精彩公管,就爱“管你”。Give U Abundant Nutritions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