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6月3日,“2024复旦金融投资课”全新重磅上线。七月精心筹备,倾注大量心血,只为呈现这一独一无二的课程!“2024复旦金融投资课”不仅承载了复旦独有的情怀与气质,更将这种精神转化为对金融投资的独特视角和深刻洞见。我们致力于解构复杂的世界,让你领略更多的未知,引导你在实战中做出判断与选择!
“2024看中国”
在这个充满不确定性的时代,如何看清中国经济的未来,是每一位投资者必须面对的挑战。“2024复旦金融投资课”——“2024看中国”模块,将通过十节深入的课程,为你揭开中国经济的全貌。从宏观政策到微观企业,从金融系统到科技创新,我们将以最前沿的经济政策解读、顶尖的师资力量和全面的课程设计,帮助你在复杂的金融市场中找到自己的定位和方向。
中国政府与经济发展
观察经济,从读懂政府决策开始。
你是否曾经想过,中国经济的崛起背后有着怎样的政治经济机制?你是否想了解,中国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关键政策与决策背后的逻辑?你是否希望通过经济金融学的视角更好地理解我国经济发展的未来趋势?教育部高等学校经济学类教指委副主任委员、原复旦大学经济学院院长袁志刚将结合经济金融学原理与中国经济发展的实践,客观而深入地分析政府在中国经济发展中所扮演的角色和作用,这些问题的答案让你深刻洞察我国经济金融政策背后的原理。
中国金融系统是如何运转的?
理解金融系统的运作机制,是在瞬息万变的金融市场中找到安全港湾的关键。
中国以中央银行为领导,国家专业银行为主体,多种金融机构并存和分工协作的金融体系。中国的金融系统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网络,其运行机制直接影响着经济的稳定和发展。在货币政策、信贷扩张和风险管理方面,中国金融系统如何发挥作用?当前金融监管面临哪些挑战?金融系统的稳定性如何维护?复旦大学国际金融学院执行院长、金融学教授钱军将为你揭开中国金融系统的神秘面纱,深入解析其结构和功能。
中国经济复苏需要无限量QE?
无限量QE是经济复苏的“灵丹妙药”?
疫情时代,全球主要经济体纷纷采取的量化宽松政策对各自经济体的影响如何?当前复杂的经济环境下,中国是否也需要借鉴国际经验,采取无限量的QE政策?这些政策可能的实施对金融市场和实体经济的影响是什么?复旦大学经济学院教授王永钦将立足中国实践,分析中国当前的货币政策工具和效果,讨论量化宽松在中国的可行性和必要性,评估可能的政策实施对金融市场和实体经济的影响,帮助你在政策变化中找到投资方向。
中国赤字率为何拟按3%安排?
财政赤字率是反映财政政策力度和财政风险水平的重要指标,在国际上有一个所谓3%赤字率警戒线的说法。
2024《政府工作报告》指出,“赤字率拟按3%安排,赤字规模4.06万亿元,比上年年初预算增加1800亿元。”当前中国的财政赤字规模和结构如何?其主要成因是什么?未来财政政策面临的主要挑战是什么?老龄化社会带来的社保支出压力、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需求等问题是否会影响财政赤字?浙江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方红生将为你详细分析中国财政赤字的现状及未来趋势,帮助你理解财政政策对经济的影响。
投资、出口、消费:动力依旧?
在经济转型的关键时刻,唯有深刻理解“三驾马车”的动向,方能在投资中找到增长点。
经济增长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在诸多因素与力量中,投资、消费和出口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三大主要因素,也被形象地比喻为拉动国民经济的“三驾马车”。当前三驾马车是否动力依旧?中国的出口面临哪些挑战和机遇?消费升级和新消费模式的出现对中国经济有何影响?复旦大学世界经济研究所教授华民将评估当前投资的结构和趋势,讨论全球贸易环境的变化对中国出口的影响,分析消费升级和新消费模式的出现及其对经济的拉动作用,探讨如何在消费领域寻找投资机会。
当我们迈向科技强国
百年变局之下,科技创新是“关键变量”,也是高质量发展的“最大增量”。
随着近年来全球政治环境不断恶化,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加大了对中国科技的打压力度,6月21日,美国财政部公布一份165页的草案,意图限制对中国高科技行业投资,加速美国对华在高科技领域的“脱钩断链”。我国科技发展的现状如何,有哪些核心技术被“卡脖子”?政府在科技领域的政策有哪些?这些政策对科技创新有何推动作用?科技创新带来的新兴市场机会是什么?原上海科技创业中心主任、原上海技术交易所董事长朱正红将解读中国科技创新的最新动态及其未来的发展潜力。
世界的尽头是能源
在当前的国际政治经济形势下,能源安全已经成为确保国家安全的关键因素。
俄乌冲突不仅加剧了全球地缘政治紧张形势,还进一步引发了能源供应短缺以及能源成本上涨问题。近年来人工智能(AI)技术的快速进步也对能源需求产生重大影响。OpenAI公司的首席执行官萨姆·奥尔特曼公开表示,AI行业正面临能源危机的挑战。他还警告称,新一代生成型人工智能系统对电力的需求将远超预期。中国的能源政策和战略是什么?这些政策对经济和环境有何影响?全球能源市场的变化对中国能源供应有何影响,特别是在能源转型背景下?新能源领域的投资机会有哪些?复旦大学国际金融学院教授、原瑞银集团亚洲投行部副主席侯延琨将解读中国的能源政策和战略,分析其对经济和环境的双重影响,评估在能源转型的背景下对中国能源供应的影响,探讨新能源领域的投资机会与未来发展趋势。
为什么要划定18亿亩耕地红线?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悠悠万事,吃饭为大。”
我国以不到全球10%的耕地,承载着全球五分之一的人口。2006年,“十一五”规划纲要中首次提出18亿亩耕地是一个具有法律效力的约束性指标,是不可逾越的一道红线。随着疫情影响及全球贸易与地缘冲突问题加剧,全球粮食安全“拉响警报”,18亿亩耕地红线守的是“生命线”。中国粮食安全战略和18亿亩耕地红线的政策背景和实施情况是什么?耕地红线对粮食市场和农业生产有何影响?未来粮食政策的调整方向是什么?国家粮食安全战略研究院院长、中国人民大学吴玉章讲席教授程国强将通过数据和案例分析,揭示耕地红线在保障粮食安全中的关键作用。
中国的下一片投资热土
中国下一个最具投资潜力的区域在哪?
党的二十大报告在部署“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时提出:深入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区域重大战略、主体功能区战略、新型城镇化战略,优化重大生产力布局,构建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和国土空间体系。这些年来,我国区域协调发展究竟有哪些重要的布局,其实施效果如何?各地区的发展潜力和投资环境如何?未来最具投资潜力的区域有哪些?原上海社会科学院副院长何建华将深入解读中国区域经济政策,分析各地区的发展潜力和投资环境,评估未来最具投资潜力的区域,在区域经济发展中找到最佳投资机会。
地方债和城投债的破与立
在地方债务压力日益增大的背景下,投资者迫切需要找到安全的投资路径。
近年来中国政府债务增加较快,如今总规模已居全球第二。然而,与大多数国家政府债务以中央政府(或主权债务)为主的结构不同,中国的政府债务中,地方政府债务占据60%以上。地方债与城投债作为地方政府重要的融资方式,在促进地方经济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随着城市的高速发展,地方债务的规模逐步扩大,自2022年以来,地方政府偿债能力弱化,城投再融资能力下降,容易引发连锁风险,如何化解这些隐患关系到国家的经济安全和社会的稳定。当前地方债和城投债的规模和结构如何?其主要风险有哪些?如何管理这些风险?未来地方债和城投债市场的发展方向是什么?同济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副院长钟宁桦将通过案例分析,揭示地方债和城投债的风险点和市场前景。
2024中国经济何以破浪前行?
加入“2024复旦金融投资课”
与顶尖专家学者一起
把握现在 洞见未来!
敬请点击二维码,进行报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