昭通四级林长“责任田”里写答卷

政务   2024-10-18 15:49   云南  


原标题: “责任田”里写答卷 ——昭通市“林长制”推动林业高质量发展工作综述
芳草萋萋,山水湛蓝。沿着逶迤的山脉,行走于乌蒙大地之上的昭通,在这片充满希冀的土地上,到处散发着蓬勃的生机,从赤水源头到鸡鸣三省大峡谷,革命老区人民认真践行《云南省赤水河流域保护条例》,积极推进造林、治污、生态修复等工作,大力发展绿色产业,全面开展“十年禁渔”,生态环境持续向好,赤水河流域云南段实现了从脏乱、污染到清澈、生态的自由流淌河流;在金沙江畔,由于“国之重器”之向家坝、溪洛渡、白鹤滩三座巨型水电站建设,桀骜不驯的金沙江变得温顺而清澈,沿江的水富、绥江、永善、巧家四县(市)紧扣“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不断夯实流域治理、生态修复、绿色产业建设,将金沙江流域打造成了产业兴、百姓富、生态美的壮美画卷……
近年来,昭通市委、市政府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紧紧围绕云南省委“3815”战略,扎实做好“产、城、人”三篇文章,坚决扛牢长江上游生态保护与修复责任,全面贯彻落实“林长制”,聚焦“扩绿、兴绿、护绿”三大行动,将生态保护与产业发展有机结合,市、县、乡、村四级林长在自己的“责任田”上书写着属于时代和造福人民的生态答卷,取得了可喜成绩。

高位推动  责任压实

在大关县木杆镇,秋天已经有些许凉爽了,村民忙着管护自己的筇竹林,这个经历数届县委、县政府持续接力发展的以筇竹为主的竹产业已经成了村民最直接的“取款机”。镇党委书记黄鑫告诉记者:“为了发展好以筇竹为主的竹产业,镇党委、政府副科级以上人员、村(社区)党支部书记分别担任镇、村级林长,落实好‘一包四管’产业帮扶机制(‘一包’即由科级干部包户包地块进行帮扶和产业发展规划及指导;‘四管’即发动群众管、合作社流转管、亲情帮扶管和村集体公司兜底管),充分发动党政及社会群体等力量来加强林产业的管理,让林地最大化地成为群众增收的有效载体。”

林长制是推动林业产业发展的一项有效机制,2021年,中共昭通市委办公室、昭通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昭通市全面推行林长制实施方案》,建立以各级党委、政府主要领导担任双组长的林长制领导小组,全面推行市、县(市、区)、乡镇(街道)、村(社区)四级林长工作机制,市、县(市、区)、乡(镇、街道)设立由党政负责人担任双总林长,村(社区)设林长,由村级党组织主要负责人担任;村民小组设专管员,全面压实林业管护责任。各级林长是相应责任区域森林草原保护修复管理的直接责任人,坚持以问题为导向,有效起建立现场工作制度,对相应的责任区域开展定期或不定期的巡查巡视,及时发现问题,组织专题研究,制定治理方案,协调督促开展保护修复管理等工作。并在工作中强化监管考核,促进工作落地落实。从而在全市范围内形成在保护中谋发展、在发展中促保护,坚持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做到干在实处、走在前列、勇立潮头,着力提质基地、培育龙头、树立品牌、拓展市场,加快林草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格局。

站在新的历史时期,“要认真学习借鉴福建三明林改的经验和做法,深入实施林草产业高质量发展行动。”“昭通市要紧盯全国一流竹产品生产线,构建木竹产业集群,创建一批康养基地、旅居产业。”省委书记王宁、省长王予波对云南乃至昭通发展林草产业提出了新的思路和要求。昭通市委、市政府认真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印发了《昭通市林草产业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2023—2025年)》,目标明确,措施具体,就是要抓好林草产业发展,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有机结合,为昭通高质量发展提供重要支撑。

全面推行林长制,是加强资源保护,提高森林质量,守住保生态、保民生两条底线,实现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有机统一,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举措。截至目前,全市共设立林长2881人,划定管护网格34408个,贯通形成了“纵向到底、横向到边、责任到人”的林长制责任体系。建立林长巡林等6项制度,建立健全“林长+森林警长”等机制,创新建立“民间林长”管理制度,形成以1个文件为主题+N项制度为支撑的制度体系。有效抓实林长履职,2022年以来,市级总林长先后就林长工作作出47次批示,市、县两级林长开展巡林1822次,推动解决问题573个。人大、政协开展全面督察,2023年,水富市林长制工作被省级激励表扬。

科学管护  成效明显

在盐津县的豆沙镇长胜村丰沟村民小组,由云南省林业科学院与盐津县林业和草原局联合创建的方竹良种繁育基地5亩以及方竹笋用林标准化示范基地20亩,2023年3月移栽的方竹苗已经成长到了1米多高,长势良好。这是盐津县林业草原局为方竹产业的发展创建一套科学管护规程,从而与科研院所达成合作,共同开展方竹种植管护研究。

通过多年的发展,盐津县已经新建笋用竹基地54万亩,共有竹林面积102万亩,其中:笋用竹94万亩,材用竹8万亩;在竹产业基地建成产业路105千米、营林生产管护道202千米,竹基地交通运输难问题得到有效解决。2019年以来,累计完成低效林改造21.5万亩,开展种植抚育、留笋养竹等技术培训10000余人次,竹笋产量不断提升。据统计,2023年竹笋年产量约6万吨,实现一产产值近8亿元,覆盖群众37000余户,户均增收2万元以上。在投产面积1000亩以上的行政村组建松散型专业合作社30个,成功引进云南百年传奇食品科技有限公司、云南纤多多食品有限公司两家龙头企业落地盐津。目前有竹笋产品精深加工企业4家,竹笋产品年精深加工能力达20000吨左右,预计2024年实现二产产值3亿元。

在林长制工作的推动下,各县(市、区)认真压实林长责任,推动林草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
巧家县自2022年启动“绿美三年行动”以来,完成新植苗木1248.17万株,建成苗圃基地605亩。2023年,巧家县启动“月月植树”活动,将海拔825米(白鹤滩水电站库区水位线)以上县城建成区划分为65个网格,明确72家单位挂包,大力开展“月月植树活动”,持续推进库区生态保护修复。同时,巧家县以打造“金沙江沿线生态廊道标杆”为目标,将临江18公里岸线打造成为集休闲、运动、生活多功能于一体的生态廊道。

大关全力推进以筇竹为主的竹产业建设,在西南林业大学董文渊教授团队技术的加持下,完成了有性繁殖和营养袋育苗等技术桎梏,推动种植管护双提升,至2022年末,全县筇竹种植面积突破了100万亩,成为了群众收入的最大经济支柱。
“小小花椒树,致富大产业。”在金沙江、牛栏江、关河、洛泽河沿岸,每到夏天,成片的花椒树上缀满了翠绿的花椒,空气中弥漫的花椒味成为了村民最向往的企盼。
……

在产业发展的同时,随着生态环境的修复与保护,近年来,在三江口还发现了濒危动物、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四川山鹧鸪以及黑熊、白鹇、白腹锦鸡等国家一级和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在赤水河流域、金沙江流域的珍稀鱼类数量也逐渐增多,赤水河监测发现鱼的种类从2020年36种增加到43种,一江清水出昭通的愿景正在逐步实现。目前,全市自然保护地总面积16.59万公顷,建立各类自然保护地22个,其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4个,实现了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受保护率达90%以上的目标。
目前,赤水河和金沙江生态保护修复项目全面完成。完成赤水河流域国土绿化试点示范项目和第一批金沙江干热河谷生态保护与修复项目,流域内森林覆盖率稳步提升,生态环境不断改善。城乡绿化美化成效显著。以开展十大专项行动和打造十大示范项目为抓手,多领域推进城乡绿美。十大专项行动2023年建设点位706个,完成绿化面积840.5万平方米、植树107万株;2024年建设点位455个,目前已完成绿化面积618万平方米、植树70万株。10大示范项目有序推进,特别是威信县水美乡村建设,以家庭“小美”汇聚乡村“大美”,推动村庄面貌大幅提升。

守护生态  山青民富

在绥江县,沿着金沙江而上,南岸之上风光无限,10万亩“半边红”李子布满山腰,与向家坝电站移民后的新滩、会仪等集镇和谐相宜,在县委、县政府的旅游战略推动下,村民依托李花、李子采摘季节步入了产业带动旅游业的良性循环之中。目前,全县已发展李子产业10万亩、竹产业60万亩、其他经济林果15万亩,综合产值达7.8亿元以上,6万余名村民依托生态产业增收致富,团结、银厂等4个村被评为“国家森林乡村”。描绘出一幅山青民富的幸福画卷。
而在盐津县柿子镇新生村,村民郑世全将自己从山里采收来的一根竹笋放在秤上称重,“有7两!”那种激动而自豪的表情让人陡生羡慕,两人采摘半天的竹笋就达357斤,按4元一斤计算,就卖了1428元。而村民李兴珍,在管护好自己100多亩竹林的同时,还向村民收购竹笋,她在县、镇林草技术人员的指导和培训下,她将自己的竹林管理得井井有条,一年纯收入三四十万元不成问题,现她已经成为了远近闻名的“土专家”了,附近县、乡经常组队来她的竹林基地考察学习……柿子镇农业综合服务中心林业负责人刘彬说:“目前,通过技术培育与引进,全镇已经拥有了方竹品种10余个,仅新生村新发现的培育的品种就达7个。”

产业的兴起,促进了产业链条的拓展,在大关县木杆镇向阳村和盐津县中和镇都建设起了竹笋加工产业园,引进加工企业入驻,推动村民就近就业岗位增加,有效推动了产业与就业的有机融合。促进了绿色富民产业提质增效。
据统计,2022年、2023年全市林草产业总产值分别达174.39亿元和230.39亿元。竹产业基地达680.8万亩,投产315万亩,今年预计鲜笋产量突破50万吨,竹材30万吨,总产值力争达190亿元。花椒面积稳定在165万亩,投产面积137万亩,今年预计产量8.2万吨,总产值力争达150亿元。林下种植蓬勃发展,主要以天麻、林药、林菌、森林蔬菜种植及林下养殖、林下采摘为主,今年预计收入可达130亿元。因地制宜发展林果产业,昭鲁苹果、永善枇杷、绥江“半边红”李子等最具代表性的特色优势增收产业,带动了“生态颜值”“幸福指数”双提升。林草产业的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夯实。目前,全市共争取林区管护道路项目资金3050万元,整合乡村振兴衔接资金1.15亿元,建设777.5公里林区管护道。投资3600万元先后开展森林火灾高风险综合治理等项目建设。争取国家增发国债防火应急道路项目资金9.27亿元,建设森林防火应急道路1908公里。

一系列的成效表明,林长制已经成为推动昭通林草产业发展的一项有效机制,推动生态改善、产业兴旺、山青民富等成效逐渐显现。

今日推荐


来源/昭通日报 昭通市融媒体中心 记者 毛利涛/文 毛利涛 马丽/图 

编审/胡华玉 编辑/李雯
投稿/822996965@qq.com

转载请注明来自“微昭通”官方微信公众号

微昭通
发布权威信息的新媒平台,展示昭通形象的重要窗口,传播主流价值的网络阵地。 欢迎关注@微昭通,开启愉快的网络之旅!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