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巧渡金沙,看大国重器

政务   2024-10-14 08:40   云南  


《看!大国重器——白鹤滩水电站》
观金沙江白鹤滩水电站
惊叹于巨坝横江的雄伟气魄
感受大国重器的非凡魅力

《云南日报》2024年10月12日第6版“花潮”栏目刊发稿件听巧渡金沙,看大国重器——庆祝新中国成立75周年白鹤滩文学采风创作活动侧记》,伴随着“庆祝新中国成立75周年白鹤滩文学采风创作活动”的推进,作家团追寻金沙江的足迹,一路走进昭通市巧家县,走进金沙江畔的白鹤滩水电站。

听巧渡金沙,看大国重器

——庆祝新中国成立75周年白鹤滩文学采风创作活动侧记

金沙万里走波澜

金沙江穿行于青海、西藏、四川、云南之间,过四川宜宾岷江口后始称“长江”。曾经,金沙江是不可逾越的天堑,如今却是中国最大的水电基地。金沙江水电基地排在“中国十三大水电基地规划”首位,是西电东送主力。金沙江上游川藏段共布置岗托、岩比等13座梯级水电站;中游共布置龙盘、两家人等共10座梯级水电站;下游共布置乌东德、白鹤滩、溪洛渡、向家坝4座巨型梯级水电站。一座座电站就像“水的阶梯”,金沙江一路走出万里波澜。

伴随着由云南省委宣传部统筹策划,云南日报报业集团主办,云南网承办,得到云南省作协、昭通市文联以及巧家县委宣传部等部门大力支持的“庆祝新中国成立75周年白鹤滩文学采风创作活动”的推进,作家团追寻金沙江的足迹,一路走进昭通市巧家县,走进金沙江畔的白鹤滩水电站。

在马脖子观景台上环顾四周——大坝两边高山耸立,一池碧水居中,风过微澜。

像一幅简笔画,拦水坝两边不规则的、上下延伸的野性山体,被纵横简洁的、带着现代美的几何形体塑住。阶梯形的坝坡、长方体的进水口、弧形的拦水大坝……作家宋家宏是昭通人,此次回乡他心潮澎湃:“昭通的大山大水,过去被称为穷山恶水。我这次到巧家,深感自豪。为什么呢?中国的6大水电站,4个在云南,3个在昭通,白鹤滩水电站只是其中之一。昭通的水电能源资源得天独厚,这是云南昭通对中国工业化、现代化的重大贡献。从更广泛的角度看,它是对节能减排世界性难题的重要贡献。”

作家张伟峰写下了他因白鹤滩水电站而生的诗意:“这次巧家采风,让我深知山之高大、水之深长、人之坚韧。我想这也是昭通文学蓬勃发展、生生不息的重要原因。当然,作为一次体验之旅,也给了我很多生命的启示。走进白鹤滩水电站,看见大国重器,触摸深山‘航母’,它在时间的海洋里逐波开浪,照亮无数人群的黑夜与白天。”

作家程建则将中国建设难度最大、规模最大的仅次于三峡工程的白鹤滩水电站比作中国水电建设事业的明珠。程老师说道:“一个创作者应该坚持的初心,是为人民书写,到人民中去,到生活中去。”

到人民中去,敬意就应当送给白鹤滩水电站的建设者们。

作家付昌惠则回忆起自己2017年来到白鹤滩水电站时看到的劳动情景:“隧洞里正在挖基坑,我站在安全网边,往基坑下一望,尘在灯光中浮动,基坑下那些劳动者扶着轰隆作响的机器移动着。只见他们的安全帽全是黄色,红色,蓝色的圆点。这些圆点不规则地移动着,像要突破一块黑色的屏障。他们聚拢,散开,散开又聚拢,不停变换着方位。”

作家团乘车穿过幽深蜿蜒的隧道,来到拦水大坝上。灰白色的拦河拱坝高289米,形似碗沿。大坝中间的泄洪洞,是世界最大的无压直泄洪洞群。在大坝平台上,我们采访了作家廖望阶。廖望阶是白鹤滩工程建设部的一名工作人员,他说:“因为大国重器,我来到了云南,1500个日日夜夜在这里风雨无阻。云南的大山大水,赋予了我无穷的想象和灵感。我也经常思考人与工程、工程与自然的关系。工程是人创造的,这里面凝聚了成千上万人的悲欢离合、喜怒哀乐,有很多建设者两地分居、背井离乡的故事。同时,工程也改变了人的生活和周围的环境。白鹤滩工程对人的生活的改善是有目共睹的,巧家已由山城蜕变成现代化的湖滨城市。它也改变了金沙江水急滩高的最初模样,以另一种精神面貌,实现了工程与自然的友好相处,最终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白鹤滩水电站的建设凝聚了国家各方面的专业人才,还有水电工人、普通建设者,他们用勤劳的双手,造就了白鹤滩水电站。作家陶园园给予了建设者们高度赞扬:“自古以来,中华民族涌现出许多英雄人物。现在,白鹤滩水电站的建设者们,投身大国重器,再次展现了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白鹤滩水电站的建成,是对历史的致敬,对未来的承诺。它告诉我们,无论时代如何变迁,那份敢于拼搏、勇于创新的精神,始终是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强大动力。”

乌蒙磅礴走泥丸

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一方水土也会启发走进它的人。陡峭险峻的乌蒙山、蜿蜒奔腾的金沙江给作家们带来了极大触动。作家叶浅韵说:“行走在昭通的大山大川之间,千仞之壁,万丈水路,深刻感知大自然的神奇雄美,也见证了白鹤滩水电站创造的现代工业之美,从中领悟到文学创作中关于陡峭、突袭、雄伟、壮观等词汇的深层含义。”

有山有水有人,就会有故事。对此,作家刘光华是这样看的:“一个作家应该有情怀,对家乡、对大山、对大河、对每个人。在采风活动中,我不仅感受到了时代的变迁,也了解到了一些有人文情怀的故事。这些故事有浓厚的时代特征。我相信,这些故事不仅是巧家的故事、昭通故事,也是云南故事和中国故事。”

沿着蜿蜒的路,作家团来到巧家县茂租镇的鹦哥村。鹦哥村坐落在悬崖间,悬崖之下深谷低处,是奔腾的金沙江。距离鹦哥大桥百多米,是一道高高的溜索。以前村民出行,只能通过溜索,如今新建的鹦哥大桥连接了两岸,也连通了乌蒙山以外的世界。

鹦哥大桥(供图:昭通市交通运输局

作家朱镛此次旧地重游,内心生出新感受:“创造是最动人的,鹦哥村的变化令人意外。2016年我曾来过这个地方,采访蒋世学。他在高达260米,宽440米的金沙江上,创造出‘亚洲第一高溜’,与四川冯家坪连了起来。他们一家三代人的命运都与路有关,折射了时代的变迁。他的母亲当年为了找到一条活路,带着他到此地,见清水幽幽,便在此安居。蒋世学结婚后,每天起床就想着干一件事:如何用钢缆绳来承载一个村庄的出路。1999年,他创造了这条通向对岸的‘路’。蒋世学的儿子蒋开先考上大学,报了公路工程与管理专业,现在在巧家县交通局,是技术工程师,参与了巧家的公路、索改桥项目规划,连接了外面的世界。这次秋天再次来到鹦哥村,望着翠绿的植物,我有种站在春天里的幻觉。”

“除了对白鹤滩水电站印象深刻,对巧家人民的勤劳、善良和坚韧,印象也特别深刻。像昨天我们采访到的鹦哥溜索,它有亚洲第一高溜之称,这么高的溜索,居然是在当地几个村民的手里面建成,而且在这个波涛汹涌的金沙江上整整运行了20年,没有出任何事故。这让我非常惊讶,我觉得这是生命在怒放,我会用我自己的笔去书写这生命的奇迹。”说出这段话的作家张丽萍特别关注鹦哥村的发展,她还采访了8年来坚持为巧家乡镇配送大件电器的快递员刘平来。

鹦哥溜索 (图源:昭通市交通运输局 

在离溜索不远的鹦哥大桥上,作家包倬看着起伏的乌蒙山说:“来到巧家,对我来说相当于还乡:我的故乡就在江对面。因为大山的阻隔,我从小就在想象巧家,想象金沙江。童年是想象当中度过的。后来长大,从故乡出发,经巧家,去了昆明,一去就是二十年。想象是魔幻的,但必须建立在现实的基础上。我从没想过某天金沙江的水会变成电,给人间带来光明;从未想过可以在群山的肚腹里穿行。白鹤滩水电站,让巧家从一个有江的县城,变成了一个有湖的地方。湖光山色,相得益彰。”

桑田变沧海,天堑变“泥丸”,巧家人在几度春秋之间,就见证了世事巨变。巧家县城从山城变成湖滨之城,这山乡巨变就是时间的童话。

一江绿水依城过

作家团的脚步继续向前,他们走进巧家县草莓科技示范园地、马树湿地、蒙姑镇文笔社区、滨江休闲运动生态廊道,亲眼见证现代化科技的创新成果、自然生态与乡村振兴的生动实践。

滨江休闲运动生态廊道 (图源:云南省人民政府官网)

乌蒙高峡间蓄起一池平湖,倒映着云天,映照着玉屏山和巧家县城,美景让作家们赞叹。泛舟江上,江风徐来,秋高气爽,山水如画。两座大桥横于江面,桥连接的是此岸和彼岸,也连接着过去、现在和未来,更连接着人心。在采风过程中,作家们的视角始终都充满着浓厚的人文关怀。

坐在船上游览,快接近大桥时,作家潘灵指着一座山对我说,他故乡的村庄就在山那边。这些年,潘灵的创作视角,始终关注着故乡的人民:“这次采风活动,对于其他作家来说是采风,对于我来说是还乡,因为我就是巧家人。白鹤滩水电站的建立,让巧家迎来了机遇,巧家在变,风景在变,人也在变。巧家在大好的历史机遇面前,如何变后进优势为前进优势,是我一直在思考的问题。作为一名作家,我会关注在新时代背景下,巧家人思想观念的蝶变,书写他们在突飞猛进的现代化进程中的喜怒哀乐。”

对于山乡巨变,作家杨恩智今昔对照,不禁感慨万千:“我来巧家,这不是第一次。十多年前,县城边上还流淌着表面平静、水下暗流涌动的金沙江。这次,金沙江已经变成了一湖绿水,巧家县城的变化,翻天覆地。它让我生出一种仿佛不是身处昭通,而是走在某个江南水乡的感觉。在这里,我们不仅能感受水的温柔,还可以感受山的险峻。在这里,柔是一种美,峻,也是一种美。”

也有作家关注到巧家是一个刚柔并济的地方。作家吴磊说:“看到白鹤滩水电站,让我非常震撼的是其工业文明之美。在这些工程中也闪耀着女性的光彩,她们是设计者、建造者和操作员,她们也是白鹤滩水利工程这一壮美史诗的一部分。除了写作我还擅长绘画,我在思考如何用绘画和文字将白鹤滩水电站的宏伟壮观与独特魅力表现出来,让更多的人感受到人类工程奇迹所蕴含的柔美与力量。”

移民搬迁后的生活也一直在作家们的关注中。写下《重器之基》的昭通作家吕翼告诉我,大国重器能够建成的基础,是5万移民搬迁工作的顺利进行。他说:“几年前,为了全面、深入报道巧家县白鹤滩水电移民安置工作和完成长篇报告文学《重器之基》的写作,我曾多次深入现场。这次采访,再次走进巧家县,我为当下巧家的巨大变化而深深震撼,这里的全新格局、鲜活人物和文化底蕴,将是我下一步写作不会绕开的内容。”

搬迁后的巧家 (图源:七彩云端)

作家黄玲的话,则充满对搬迁儿童的关怀:“我两年前来巧家体验生活,目睹了白鹤滩水电站火热的建设场面。今年再来,电站已经矗立大地,把光明输送到四面八方。我的儿童长篇小说《鹤舞金沙》,写的就是电站建设给沿岸彝族村寨的孩子们带来的生活变化。孩子们搬迁进城,去有现代化设备的学校上学,去追求美好的理想。金沙舞白鹤,光明在前方,这是时代发展给各民族人民带来的福利。”

秋水文章不染尘

此次庆祝新中国成立75周年白鹤滩文学采风创作活动,最后在巧家会堂举行了文学交流活动,作家们围绕“新时代乡村振兴语境下的文学创作”分享采风心得、畅谈创作体验。

巧家县本土作家饶红梅说:“这次采风活动是难得的我们巧家作者与外界作家交流的机会。我们以文学为桥梁,把心交融在一起,共同书写好白鹤滩的故事。作为土生土长的巧家人,能有机会与各位作家学习交流,非常珍贵,我会在以后的写作中更努力地扎根故土,书写故土。”

作家崔玉松此次巧家之行,内心生出许多启发:“我写乡土小说比较多,我觉得作为一个云南作家,‘坚守’非常重要。我们脚下的这块土地,在我们写作的过程中,要传承传统文化,但是还要有创新精神,换一种新角度、新视角去进入新的写作。比如巧家小碗红糖是传统的东西,白鹤滩水电站属于创新的东西。我们写作时,就需要思考怎么把传统作为基石,把新观念、新写作手法融进去。”

作家窦红宇则结合自己的驻村经历,谈起了他对新时代乡村振兴的体悟:“中华大地正在进行着脱贫攻坚之后的乡村振兴,我觉得作家赶上这个新时代的步伐,应该走进乡村,感受乡村,然后看看如今乡村的变化,再来写乡村,写脚下的这片土地。这是一个作家的责任,和时代同步、和时代共振。乡村振兴涵盖产业、科技、教育、文化、生态等多方面的振兴。在我眼中,乡村振兴意味着乡村的巨大变化,而其中最为关键的是人心的巨变。山乡巨变,变的是生活方式、发展机遇,更是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之心。”

写“科幻”和“国风”题材的作家周洲却从另一个角度,打开了文学的叙述空间。她说:“大国重器是科幻领域非常主流的题材,而且这个题材是我们中国的原生题材。但是大国重器是宏大叙事背景下的创作题材,它需要很多细节来支撑。这次采风活动,让我很触动的是大国重器后面的小细节的落地,这给我后续的创作提供了很大的帮助。比如,建设过程中的建设者、搬迁的群众怎么安置这些细节都是对科幻作品巨大的丰满。”

在最后的采访中,我们采访了作家范稳。

范稳说:“这次云南作家的巧家之行是一次发现之旅,也是一次紧随大时代的步履,带我们深入基层,感受这个时代巨大变化的采风活动。作家在巧家既看到了大国重器,也受到了红色革命历史教育,更看到了乡村振兴带来的巨大变化。巧家因为有白鹤滩水电站,因为有从脱贫攻坚再到乡村振兴的努力,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让我们的作家深受教育、深感震撼。我们对巧家的认知,通过这次采风,又提升到了一个新的层次。我相信作家们都会用手中的笔记录下他们的感受,书写时代变迁在金沙江峡谷发生的沧桑巨变。”

今日推荐


来源/央视新闻客户端总台云南总站 云南日报 记者 黄立康  微昭通

编审/胡华玉 编辑/李雯
投稿/822996965@qq.com


转载请注明来自“微昭通”官方微信公众号

微昭通
发布权威信息的新媒平台,展示昭通形象的重要窗口,传播主流价值的网络阵地。 欢迎关注@微昭通,开启愉快的网络之旅!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