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 清华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系
能动系跨研究所科技创新研究中心
近五年来,清华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系通过“面向二级学科的研究所”与“面向研究对象的跨研究所科技创新研究中心”(简称:跨所中心)双轮驱动,积极推动学科交叉融合与协同创新,高质量服务“双碳”目标和能源动力领域的发展。
依托我系雄厚的学科基础与丰富的人才资源,跨所中心始终致力于打造高水平创新研究平台,助力科研合作,培养卓越创新人才,为我国能源与动力领域的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提供坚实支撑。
目前,聚焦人工智能赋能、燃料电池与储能、空天能源动力、能源环境技术、碳减排等关键研究方向的5个跨所中心,通过整合学术资源与技术优势、积极对接国家战略需求和大能源产业布局、加快推动学术研究与产业发展深度融合、不断深化国际科研合作与创新实践,综合研究能力持续跃升,为国家能源科技创新事业注入了强劲动力。
我们将通过系列推送介绍我系跨研究所科技创新研究中心的建设进展与创新成果,诚邀您的关注与见证,共同期待跨所中心的蓬勃发展。
1
中心简介
能源环境技术创新研究中心(Innovative Research Center for Energy and Environmental Technology 英文简称:IRC-EET)旨在以“能源安全与环境保护”为目标,整合校内优势资源,推动跨学科协同,围绕技术创新与合作开发,推动以化石能源为主的能源系统向以可再生能源为主的绿色系统转型,从碳正排放迈向碳零排放乃至碳负排放的新阶段,为生物质等含碳可再生能源的高效转化做出重要贡献,实现能源与环境的协同创新发展。
2
研究方向
NO 1
生物质高值化利用
NO 2
废弃物资源化利用
NO 3
太阳能利用技术及其环境影响
NO 4
洁净水能高效利用
NO 5
清洁、高效能源系统的集成优化与运行调控
NO 6
工业烟气常规与非常规污染物的形成与控制技术
3
团队介绍
中心主任张衍国教授
能源环境技术创新研究中心目前拥有11名专家,49名研究人员。中心成员在超临界循环流化床技术、清洁高效工业锅炉、火电机组深度调峰、煤气化、海洋能发电、燃料电池及中品位发电等技术领域已取得突出成果,累计完成100余项科研项目,其中包括多项国家及省部委重点科研项目,发表770余篇学术论文,ESI高被引用论文书数篇,获得了国家、省部级多项科技奖励。中心致力于为“零碳生物质高值化”、“清洁能源高效利用”与“可再生能源领域”的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4
设施与资源
能源环境技术创新研究中心拥有先进的实验室和设备,包括:X射线衍射仪、同步热分析仪、热重分析仪、化学吸附仪、气相色谱仪、高效液相色谱仪、质谱仪、傅里叶红外光谱仪、原子荧光光度计、双靶磁控溅射镀膜机、手套箱、水热裂解反应器、反应釜、电化学工作站、荷电低压颗粒撞击器、高速相机、片光源、携带流反应器、固定床、流化床性能评价装置等设备。
5
合作与伙伴关系
能源环境技术创新研究中心与多家知名电力公司及水电设备制造商携手,致力于下一代超高水头冲击式与混流式水轮机技术以及变速抽水蓄能技术的研发。此外,中心与国内能源领域龙头企业,如中石油、中石化、大唐集团、华能集团、中煤集团、东方锅炉,以及三菱、东芝、康宁等国际知名企业均建立了广泛合作,共同开发有机固废高效热转化、甲烷排放控制等碳减排及原料绿色替代技术。与此同时,中心还聚焦于中低温热能高效利用,构建多能互补系统设计的优化方法。这些成果取得了一定的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推动了固废无害化与资源化处理领域的技术进步。
6
未来展望
能源环境技术创新研究中心积极响应国家级战略需求,以解决重大能源与环境问题为己任,秉持“能源安全与环境保护”的目标,汇聚本系优势资源,通过技术研发和合作开发,助力以化石能源为主的系统逐步向以可再生能源为主的系统过渡,积极探索从碳正排放到碳零排放甚至碳负排放的减排路径,并在含碳可再生能源高效转化领域开展有益尝试,力求为能源与环境的协同创新发展贡献力量,不断开辟可持续发展的新路径。
7
联系我们
电话
15933238621
邮箱
biexuan@tsinghua.edu.cn
地址
北京市海淀区双清路30号清华大学李兆基科技大楼A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