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晖夜听 经典诵读丨解锁说话艺术的神秘钥匙

教育   2024-11-17 20:16   内蒙古  

说话是门艺术

一语良言出 千般善意来

让我们一起学习说话的技巧

用真诚点亮生活的美好

点击魔法球收听吧👆

欢迎大家收听内蒙古科技大学《春晖夜听|经典诵读》栏目,我是主播张子豪。在这个宁静的夜晚,让我们一起穿越时光的长廊,聆听那些经典之作,感受文字背后的情感与智慧。

今天我们要分享的作品选自朱自清的散文《说话》。新文化运动之后,白话文逐渐普及,语言表达形式和人们的交流方式都在发生着变化。在这样的背景下,朱自清对说话这一日常行为进行探讨,让平民百姓更好地适应白话文。不仅如此,文章通过对不同人说话方式和态度的分析,也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人性的复杂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接下来,让我们一起跟随朱自清先生的脚步,探究说话的技巧与艺术。

说话并不是一件容易事。天天说话,不见得就会说话;许多人说了一辈子话,没有说好过几句话。所谓“辩士的舌锋”“三寸不烂之舌”等赞词,正是物稀为贵的证据;文人们讲究“吐属”,也是同样的道理。我们并不想做辩士,说客,文人,但是人生不外言动,除了动就只有言,所谓人情世故,一半儿是在说话里。古文《尚书》里说:“唯口,出好兴戎。”一句话的影响有时是你料不到的,历史和小说上有的是例子。

说话即使不比作文难,也决不比作文容易。有些人会说话不会作文,但也有些人会作文不会说话。说话像行云流水,不能够一个字一个字推敲,因而不免有疏漏散漫的地方,不如作文的谨严。但那些行云流水般的自然,却决非一般文章所及。——文章有能到这样境界的,简直当以说话论,不再是文章了。但是这是怎样一个不易到的境界!我们的文章,哲学里虽有“用笔如舌”一个标准,古今有几个人真能“用笔如舌”呢?

中国人很早就讲究说话。《左传》《国策》《世说》是我们的三部说话的经典。一是外交辞令,一是纵横家言,一是清谈。你看他们的话多么婉转如意,句句字字打进人心坎里。还有一部《红楼梦》,里面的对话也极轻松、漂亮。此外汉代贾君房号为“语妙天下”,可惜留给我们的只有这一句赞词;明代柳敬亭的说书极有大名,可惜我们也无从领略。近年来的新文学,将白话文欧化,从外国文中借用了许多活泼的,精细的表现,同时暗示我们将旧来有些表现重新咬嚼一番。这却给我们的语言一种新风味,新力量。这对于读者是一种不容避免的好训练;他们渐渐敏感起来了,只有敏感的人,才能体会那微妙的咬嚼的劲儿。

中国人对于说话的态度,最高的是忘言,但如禅宗“教”人“将嘴挂在墙上”,也还是免不了说话。其次是慎言,寡言,讷于言。这三样又有分别:慎言是小心说话,小心说话自然就少说话,少说话少出错儿。寡言是说话少,是一种深沉或贞静的性格或品德。讷于言是说不出话,是一种浑厚诚实的性格或品德。这两种多半是生成的。第三是修辞或辞令。至诚的君子,人格的力量照彻一切的阴暗,用不着多说话,说话也无须乎修饰。只知讲究修饰,嘴边天花乱坠,腹中矛戟森然,那是所谓小人;他太会修饰了,倒教人不信了。他的戏法总有让人揭穿的一日。我们是介在两者之间的平凡的人,没有那伟大的魄力,可也不至于忘掉自己。只是不能无视世故人情,我们看时候,看地方,看人,在礼貌与趣味两个条件之下,修饰我们的话。这儿没有力,只有机智;真正的力不是修饰所可得的。我们所能希望的只是:说得少,说得好。

好啦,我们的经典诵读栏目到这里就要和大家说再见了,感谢大家的一路收听与陪伴。欢迎大家在评论区分享自己喜欢的文学作品,愿您在生活的每一天里,都能感受到文字的美好与力量,我们下期再会。

图片:来源于往期推文

排版:大学生记者团(马兴爽)

责编:袁永峰 郭琦

审核:黄明亮

内蒙古科技大学
内蒙古科技大学订阅号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