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世家的薪火传承:三代坚守,育梦长歌
教育
2024-11-17 23:16
贵州
在岁月的长河中,总有一些身影,以粉笔为桨,以黑板为舟,在教育的浩渺星空中坚定地航行。这位教师,自踏上那方神圣的讲台,便开启了一场与知识相伴、与学子同行的漫长旅程。从初出茅庐时的满怀憧憬,到历经风雨后的从容笃定,每一堂课都是他心血的倾注,每一个学生都是他故事的主角。在时光的流转里,他见证了无数梦想的萌芽与绽放,也在教育的园地里,镌刻下属于自己的深深印记,如今,且让我们翻开他那写满教育诗篇的过往,去探寻那些平凡日子里的不凡坚守与深情付出。
陈顺达,男,1984年10月生于贵州黔西,中共党员,博士,贵州工程应用技术学院教师。当问到他是如何走上教育这条道路时,他感慨道,“或许是一个家庭的耳濡目染。我的爷爷、奶奶、父亲、姐姐等都是人民教师,一家直系亲属中所有领财政工资的人,都是‘站讲台’的,曾经我们村的小学也是建在我家,白天是教室,晚上铺上床单被子就是床。1986年,村里面建好了学校后才逐渐把学生搬到新学校去,所以我家租屋的墙上还保留着几十年前用水泥做的黑板。我就是出生在这个教室里面,从小在教室里面长大的。从小,也没有想到要做其他职业,也特别喜欢在黑板上给儿时的玩伴讲题目。高考的时候,由于一些特殊原因,读了会计学专业,也曾经想在商业市场中去展示一下各种所谓的才华。但在大学期间,我的爷爷去世了,整个葬礼场面给我带来了很大的震撼。周边十里八乡的很多人,我都完全不认识,都来送爷爷最后一程,诸多花圈之上,皆镌刻着“学生XXX敬挽”之字样,无一不诉说着他们曾是爷爷奶奶的桃李门生,情谊绵长。此后,我又重新坚定了成为一名人民教师的信念,直到今天。我的爷爷,他也算是我的启蒙老师,我现在都还记得4岁时,坐在他的腿上,他给我讲述《三字经》《百家姓》这些知识,还记得6、7岁的时候,他每天守着我写毛笔字,他的严厉几乎成为所有人对他的共性评价。他后来告诉我,读书是一个艰难的过程,他不认为有什么快乐学习法,所有的知识都是用汗水甚至是泪水浸染出来的,唯有艰辛付出,获得了成长,才能在人生道路中少吃亏,当自己意识到少吃亏的时候,才能理解知识的重要性。他从来没有害怕过学生在学生阶段恨他,因为越恨他的学生,学生可能长大了越能明白这个道理”。相信陈老师的每一堂课,都倾注着对他爷爷的思念与对教育事业的热忱;每一个学生的成长,都将成为他坚守的动力。愿他如他爷爷那般,成为学生们人生路上的灯塔,让教育的薪火在自己手中熊熊燃烧,直至照亮一代又一代学子的未来,续写家族教育事业的不朽华章,用一生去践行这份深沉而伟大的教育传承。
陈顺达工作照(一)
教学,绝非简单的知识传递,而是一场灵魂与灵魂的深度对话,是在思维的海洋里精心导航,引领学生从懵懂驶向睿智的彼岸。每一位教育者都怀揣着独特的教学理念,陈老师认为,“教育不是让学生适应现实,而是努力基于现实利用专业知识去改变现实”。无论是哪种教学场景,他几乎都只做三件事情。“一是注重通过真实案例去对学生开展爱党爱国的教育,把思政教育贯穿教育全过程,这可能是因为以前我是做学生工作的经历使我对思政教育和专业教育的融合理解会更深一些。二是努力讲好课程,虽然两次获得学校青年教师课堂教学技能大赛一等奖,但总觉得教无定法,无论面对什么知识点,都希望能够对知识的四维逻辑(历史逻辑、理论逻辑、价值逻辑、现实逻辑)进行阐述,让学生真正明白一个又一个知识点,最终形成知识体系。三是特别注重学生运用专业知识解决社会问题的能力培养,但这个过程是最辛苦的,也是最耗时的,不过好在能够充分运用各种创新创业类竞赛的指导机会,训练学生综合运用专业知识去思考或实践,让学生感受到知识的魅力,也能够进一步促进学生学习各类专业知识的主观能动性。”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陈老师有独到的见解,“通过不断地布置任务,提出要求,监督执行,让学生感受到‘压力’;全程给予知识讲授、方法讲解,让学生感受到‘动力’,推动学生去学习;通过不断鼓励,让同学们认识到自己的进步,再通过成功案例的分享,让同学们感受到‘引力’,不断吸引同学们往前走。”秉持着这样的教学理念,课堂不再是单向的知识传输管道,而是师生心灵交融、智慧碰撞的活力空间。在这里,错误是成长的阶梯,创新是飞翔的翅膀,每个学生都被视作独特的宝藏等待发掘。当教育的阳光遍洒每一个角落,当理念的种子在实践中不断生根发芽,我们坚信,将会培育出一批又一批适应时代浪潮、拥有独立思考能力与健全人格的栋梁之才。
陈顺达工作照(二)
在教育的广袤天地里,师生关系宛如星空中的璀璨星座,相互辉映,彼此照亮。它绝非简单的教与学的机械对应,而是心灵与心灵的深度触碰,灵魂与灵魂的温情对话。身为教师,站在这育人的舞台上,对这层特殊关系的认知深刻地影响着教育的走向与成效。陈老师表示,“良好的师生关系是需要距离的,如果成为了亲密无间的好友,感性会战胜理性,其实并不利于教学过程。毕竟,我认为从人性的角度看,人都是具有惰性的,这是人的本能,是人一种自我保护的机制。学习的过程,从某种角度讲,是需要和惰性做斗争的,这像一场战役,学生是战士。如果没有一个理性的老师在身边时刻鞭策,学生或许很容易沉迷在惰性里。我简单地认为,师生之间,更应该像榜样和信众的关系。”就如何与学生建立信任和沟通的桥梁,陈老师认为,“师生之间有效地沟通,传统的师生关系或许只是一厢情愿,学生都不认可老师,老师说话的力度可能会大打折扣,用所谓的老师的‘权威’去训斥学生,可能也会适得其反。学生能够相信老师可以教会他知识,学生能够学到知识,这是基础。在此基础上,正确的爱,是沟通的有效桥梁。用实际行动去体现教师的责任心和无私的爱,让学生感受到这个老师的所谓严厉不是情感的发泄,而是鞭策,不是完成工作的规定动作,而是关心学生的长远发展,这个所谓的沟通桥梁,自然而然会屹立在那里。”学生以纯真为镜,映照老师灵魂之善。而对于大学生未来的发展,陈老师有三句话送给我们,“第一,大学是有专业的,这是大家今后求生的资本,也是我们成为专业技术人才的基础,请尽最大可能地把专业学好。第二,大学是有图书馆的,我们需要的知识就在那里,课堂之外,多去看看。第三,大学是没有围墙的,我们虽然身处象牙塔,但也需要主动迈开脚步,和社会有更多的接触。陈顺达工作照(三)
文 字|融媒体中心记者团杨小浪 刘雅芳 陈玉芳
图 片|被采访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