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国务院安委会综合检查组第十二组在辽宁省阜新市开展第二季度安全生产明查暗访,采取“四不两直”方式抽查多家重点行业领域企业,发现部分企业主要负责人、工作人员安全意识淡薄、安全责任落实不到位,部分企业设施设备隐患重重。1、K202车间存在氯气汽化间门外未设置事故风机开关、氯气汽化间事故风机外壳未接地;2、氟化反应釜(RK2020104)氮气管线上紧急切断阀的气源处于关闭状态;4、K103加氢车间内一层风机电机防爆等级不符合要求;5、K102车间东侧溴素计量罐上料处未设置溴素气体检测报警仪,防爆级别达不到涉氢环境要求。7、该企业的作业票也存在问题:2024年3月13日K101车间动火作业票未填写动火级别,4月7日一张临时用电作业票未识别触电风险,4月10日一张临时用电作业票完工验收时间早于作业时间,均不符合《危险化学品企业特殊作业安全规范》有关规定;8、企业主要负责人对生产涉及的危化品很熟悉、很专业,但对企业日常安全管理不上心。1、二期A6车间TM-3液碱高位槽溢流管弯头处漏料,罐区泵房内水合肼输送泵进口管道三通处漏料;2、氯气缓冲罐(VA6102)顶部安全阀前未设置爆破片;4、一期五车间发现正在进行的检维修作业未制定作业方案;5、停用的反应釜、泵等未悬挂停用标识,部分管线缺少物料名称及流向标识等问题;6、罐区机柜间面向装卸区域(甲类装置)方向有门窗,不符合石油化工企业防火设计标准有关要求,存在较大安全风险。其他组检查典型问题通报:
1.2024年国务院安委会综合检查组在景德镇市九安液化气有限公司进行检查液化石油气气瓶充装区域为爆炸危险区域,但该企业使用的扫码器无防爆标识和防爆合格证号。同时,液化石油气充装机内部的防爆电气接线盒盒盖被拆除,电子元件和电气线路裸露,失去防爆功能。根据《城镇燃气经营安全重大隐患判定标准》第五条第四项规定,为重大事故隐患。
“燃气领域重大事故隐患的判定标准有哪些?”
企业负责人答非所问,“我们会开展安全教育培训学习,排查设备、周边环境、危险源的安全隐患。”“一条都没答对!”综合检查组成员问:“到底有没有看过《城镇燃气经营安全重大隐患判定标准》?”
企业负责人回答:“没细看,但是看了。”
2.在眉山市仁寿县,综合检查组走进仁寿县川仁汽车服务有限公司
“你们知道安全生产费用是用来干什么的吗?”专家问道。对此,该公司相关负责人表示:“安全生产费用是用来完善安全生产条件的资金。”“可你们公司把电话费、电脑维修费等多项无关的费用列入安全生产费用,违反了《企业安全生产费用提取和使用管理办法》第四十五条相关规定。”专家指出。3.综合检查组在对眉山市四川盈德万华气体有限公司检查时发现,该公司上至分管领导、下至一线工作人员,对重大事故隐患判定标准的学习不全面。“你们公司有没有开展重大事故隐患判定标准学习?”面对综合检查组专家的询问,该公司有关负责人答不上来。4.无证上岗是综合检查组在眉山市和甘孜州检查时发现的另一个共性问题。眉山市四川同庆南风有限责任公司安全员和首席安全官,以及中矿建设集团有限公司驻甘孜州融达锂业有限公司项目部项目总负责人和分管安全的副总经理,均未取得安全生产管理人员安全生产知识和管理能力考核合格证;幺麻子食品股份有限公司消防控制室值班人员仅有1人持证上岗……2024年6月,国务院安委会综合检查组第二十二组在甘肃省开展安全生产明察暗访,重点检查了工贸行业安全问题,查出大量安全隐患。有限空间作业操作不规范,应急装备缺失;储罐区气体报警装置未通电,日常检查维护不到位。(央视)没有真正意识到安全生产工作的重要性,仅将安全生产挂在口头上,存在“重生产,轻安全”的思想。过于注重短期经济利益,而忽视了安全管理、人员配置、安全投入和建章立制等安全基础管理工作,在降低成本压缩经费时,首先削减安全技术措施经费。对安全风险认识不足,认为事故不会轻易发生,从而在安全制度落实、安全投入等方面存在侥幸心理。通过推动企业负责人参加相关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和案例培训,促使企业主要负责人重视安全生产,并将强化安全法律意识贯穿到企业的生产和管理过程中,进而带动企业内部全体人员树立良好的安全意识。协助主要负责人建立健全与企业实际相符的安全生产责任制,签订“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安全生产责任书,并通过责任制和双重预防体系的考核,促使员工遵守安全承诺。推动主要负责人按照国家或行业标准规范的要求加大对生产设备设施的安全投入,严格履行安全“三同时”制度(即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生产和使用),提高设备设施的本质安全,为员工创造安全的作业环境。推动主要负责人学习国内外先进安全管理模式和经验,到先进企业进行观摩交流,提高安全对标促改能力和意识。积极推行法定的安全生产标准化及双重预防体系,结合企业实际情况不断完善标准化管理,确保安全管理制度和管理体系有效运行,使企业的各种设备、设施、环境等符合国家相关标准,提高安全管理水平,力争达标创建和体系认证,借用外部监管力量助推主要负责人重视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