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西村之美丽蝶变【上】

旅行   2024-11-06 18:05   安徽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推动乡村文化振兴,要深入挖掘乡土文化资源。宁国的西村村,将皖南花鼓戏融入乡村振兴,通过传统戏曲艺术与乡村旅游融合发展,实现了从“藏在深闺无人识”到“网红打卡地”的华丽转身,在拓宽村民致富渠道的同时,也让曾经沉睡的乡村变得生机勃勃。
走进西村村,一股浓浓的艺术气息扑面而来:形似吉他的表演舞台、造型各异的竹艺雕塑、形象生动的3D墙绘……今天,花鼓戏剧团的演员们正在排练新节目。每一个动作,每一句唱腔,演员们都要反复练习上百次,只为给观众呈现出一场精彩绝伦的表演。

如今,皖南花鼓戏已经成为西村村一张闪亮的名片。来到西村,看一场花鼓戏表演,成了游客们必不可少的打卡项目。


“皖南花鼓戏,非常有地方特色,展示了我们中华传统文化艺术的魅力,点赞!”

西村村三面环山,一面临水,森林覆盖率达85%,拥有山、水、竹相交融的独特田园风貌。然而,2016年之前,别说游客,就连村里的村民都纷纷往外跑。

“2016年之前,西村集体经济直接收益只有竹林每年3000元的租金。我们很多村民都外出务工去了,村里‘空心化’非常严重。”

穷则思变。如何才能将好“风景”变成好“钱景”,成为摆在村“两委”面前的难题。大家不约而同地想到了皖南花鼓戏。

“我们西村的花鼓戏剧团是1952年村民自发成立的,有70多年的历史了,那时候家家户户都非常喜欢看,几乎场场都是爆满的。”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日渐丰富,曾经红火的花鼓戏,逐渐失去了吸引力。人员流失、年龄老化,剧团一度面临解散。如何让花鼓戏重整旗鼓,重新获得大家的喜爱?村里的党员干部努力尝试破局。

“皖南花鼓戏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地方文化的一个标志,不能让它的‘根’断了。我们村‘两委’当时就想,一定要让西村花鼓戏剧团真正回归乡村舞台。”

2016年夏天,村里的党员干部找到了皖南花鼓戏的非遗传承人汪德润,作为花鼓戏剧团的团长,汪德润一心想把皖南花鼓戏发扬光大,有了党组织的支持,他的信心更足了。

“因为我是一个共产党员,就是在这个皖南花鼓戏方面文艺方面我也搞了一辈子,西村的文化就是不能丢下去,必须要传承下去。”

瞄准目标,精准发力。2018年,村“两委”将西村祠堂改建成皖南花鼓戏剧院。村里的党员志愿服务队分头行动,筹集资金,召集演员。然而,演员的问题成了他们面临的最大难题。

汪德润告诉记者,“有的演员觉得这没得工资,这样演没得意思,肯定是要外出打工。”书记洪清刚和同事们感觉这样下去不是办法,“我们一道找剧团里面的党员,在外面务工的,他们都是免费回来为剧团作出奉献唱戏。通过他们的凝聚力,一个一个再把‘唱戏老人’们的思想工作做通。

剧团开设了周末剧场,并在新创作的剧本中注入时代元素,用群众的语言记录家乡的变迁,花鼓戏受到越来越多乡亲和游客的喜爱,剧团逐渐“活”了过来。


来源:宁国融媒、千年港口

初审:何仙玲、尹颖

复审:潘雪

终审:李庆华

文章及插图版权属于原作者。如果分享内容侵犯您的版权或所标来源非第一原创,请后台联系小编,我们会及时审核处理。



游安徽  请关注“游安徽”APP


宁国文旅
最新宁国文化旅游咨询,提供当地旅游咨询公共服务。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