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地精灵 璀璨江汉——武汉博物馆馆藏玉器展”正式开幕

文摘   2024-12-27 20:51   上海  



12月27日,“天地精灵 璀璨江汉——武汉博物馆馆藏玉器展”正式开幕,来自武汉博物馆的110余件馆藏玉器在上海市历史博物馆西楼一楼与观众见面。上迄新石器时代,下至明清,跨越千年时空的玉器以不同的材质、造型和工艺在展厅中静静讲述着延绵不绝的玉文化传承。


此次特展展出玉器形制丰富,能够让观众立体地了解玉器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面貌。根据器物功能,展览共分为了“天地圣灵——礼仪用玉”“巧夺天工——陈设玉器”“温润秀美——玉佩饰”三个部分。



展厅空间设计上围绕着玉器的特点性质展开——玉器的来源山川大地是山岳精英;玉器的纹饰丰富多样,有几何纹、动物纹等等;玉器历史悠远,从远古作为礼器,至王侯贵族独有,到成为君子仁人的象征,再到逐渐大众化,就好像漫天星辰。结合这些特点,主题色彩上选用了山川、天地、星辰的颜色,带给观众沉浸体验。




第一部分 天地圣灵——礼仪用玉


玉器,早在新石器时代就为华夏先祖所用。繁复而神秘的纹饰赋予了玉器独特的象征意义,代表着权力。《周礼》将用玉纳入到国家的典章制度之中——“以玉作六器,以礼天地四方”同时,玉制的工具与兵器也成为了身份的象征开启了玉器的“道德化”“宗教化”和“政治化”的新时代。


新石器时代·神面纹玉琮


这件玉琮外方内圆柱体,上宽下略窄;图案以横线截成两节,每节均以四角为人面部的中心线、四面凹槽为界雕刻出八个简化的神面纹,为良渚文化的典型纹样。琮孔内嵌的圆桶形铜盒上有镂空西番莲纹盖,盖边缘饰缠枝莲纹及绳纹,应为明清时期后人加工,或作为香熏使用。从象征权力的器物到日常用器,人们对玉的喜爱从未停止。

汉·白玉蝉


扁平蝉形,采用简单的阴刻线刻出蝉首、腹、背、双翼尾等细部轮廓。蝉在古代先民的心中,是一种神秘而圣洁的灵物,汉代以来,皆以蝉的羽化比喻人能重生。将玉蝉放于死者口中称作“含蝉”,寓意精神不死、再生复活,而把蝉佩于身上则表示高洁。玉蝉既是生人的佩饰,也是死者的葬玉。



第二部分 巧夺天工——陈设玉器


陈设玉器用于摆设观赏,初见于战国、秦汉宋辽金元时期开始盛行,明清达到鼎盛。这一类型器物体较大,多为圆雕、浮雕和镂雕工艺。题材广泛,涉及历史故事、民间传说、山水仙境、吉祥图案等,追求着一种绘画意境和笔墨情趣。

清·白玉“达摩渡江”插牌


插牌正面江水翻卷,达摩身披袈裟,双手持钵,脚踏一片苇叶立于江面,抬头仰望,空中神鸟口衔一串佛珠向他飞来。达摩是中国佛教史上带有神奇色彩的人物,他以《楞伽经》为依据,提出了新的修行方法,后经几代的传承和发展,到唐代形成佛教中的重要派别——禅宗。此器纹饰运用浅浮雕手法,构思巧妙,品相完好,制作精良。


明·白玉人物故事方壶


这件方壶口沿雕一周“山”字纹,壶身腹部双面为人物故事纹,方形绿松石狮钮盖为后配。壶身一面为月光之夜两高士在松林下谈道,画面左下角题“千顷云林镜,三溪事映川”。另一面松石掩印之下,一高士乘一叶扁舟在江水之上吹笛。左上角题“渔笛扁舟小,松风两岸香”。整体造型规整,壶身线条流畅,壶身文字与景相应合。



第三部分 温润秀美——玉佩饰


佩玉风尚起自新石器时代,此后一直相沿成习。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的审美观念根据民族习俗和时代的变迁而不断变化,玉佩饰也大为发展,历代佩饰既有传统的延续,又有众多的创新,丰富多彩,蔚为大观。



明·青玉透雕菊花纹牌


玉牌一般为方形、长方形或椭圆形,上首浅浮雕或镂空雕云头、龙头、花卉、蝙蝠等各种图案,牌顶端有孔可穿绳佩系,一面刻山水人物、亭台楼阁及花卉等纹饰,一面刻名人诗文,明清时期十分盛行。这件玉牌通体镂空雕,正面雕一朵盛开的菊花,外缘饰椭圆形连珠纹一周,背面平素。


在展览的尾声部分,观众参观完精美的玉器珍藏后可以来到互动展区,亲自上手触摸矿石标本,感受不同矿石材质的肌理和特点。出口处的星空墙,也呼应着“天地精灵 璀璨江汉”的主题,为观展之旅画上句号。



天地精灵 璀璨江汉

武汉博物馆馆藏玉器展

2024年12月27日—2025年3月2日

上海市历史博物馆 西楼一楼

无需预约,免费观展


《海派研究》正在征稿←详情点击


即将展出:



VR体验:



上海市历史博物馆
上海市历史博物馆是综合反映上海地方历史的地志性博物馆。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