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新语 听经典 轻松做有价值阅读| 第357期
2025年1月13日,周一早上最大的大无语事件,就是无数国人打开小红书的一瞬,映入眼帘的不是熟悉的美食美女美景,而是一群拖猫带狗、甚至牵驴带马的美国人。
小红书一夜之间被歪果仁占领,据说之后短短两天内,就有超过70万的各国TikTok用户涌入小红书。
一时间,小红书成为了中国人和歪果仁交流的独特窗口,大家展开了热烈的互动。
“人民日报评论”公众号于1月16日评论道:
从“TikTok难民”流连我国社交软件,到“China Travel”成为一股世界性潮流;从李子柒携视频回归引海外粉丝泪目,到国产游戏“悟空”让更多人了解中国文化……今天的中国,何以“自带流量”,形成“万有引力”?毫无疑问,这得益于中国厚重的历史文化积淀、日新又新的现代化面貌,也得益于国家的开放、民众的友善、社会的包容。
说起中国的历史文化积淀,习近平总书记就曾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
为了使广大读者较为系统地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更好地接受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河北省社科院组织专家编写了《一本书读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采用通俗流畅的叙述体书面语,力争用“大白话讲清大道理”。
在中国数千年历史中,上至帝王将相,下至贩夫走卒,与人们传统饮食生活最密切的一种饮品就是酒了。
所谓无酒不成宴,无酒不成礼,无酒不成欢,无酒不成敬。在中国人的生活中,酒占据着非常重要的位置。
人情地久天长,少不了“你说天长,我就递酒”。
中国制酒的历史极为悠久,早在约6000年以前,人工酿酒就已经开始了。
中国古代以黄酒和白酒最为流行。其中,黄酒产生于商周时代,是酒曲复式发酵法酿制而成;白酒一般认为始于宋代,是由蒸馏法酿制而成。
宋代之后,中国白酒逐渐形成了几大流派,如以汾酒为代表的清香型酒,以泸州老窖为代表的浓香型酒,以茅台酒为代表的酱香型酒,以桂林三花酒为代表的米香型酒,以董酒为代表的串香型酒等。
酒具,古人习称酒器,是酒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酒器的种类很多,并伴随着中国历史的发展而不断演进,先后有过采用角器和竹木制品等天然材料作为酒器,将陶器作为酒器,青铜器酒器流行、漆制酒器为主、瓷制酒器为主的阶段。
历史上还有一些其他材质的酒器,主要有玉石酒器、金银酒器、锡制酒器、象牙酒器、景泰蓝酒器,等等。
酒俗,也是酒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有着几千年的喝酒传统,无论是婚丧嫁娶、做寿开业,还是造房上梁、喜得贵子,等等,都与酒结下了不解之缘,由此也就形成了丰富多彩的酒俗文化。
满月酒:中国人有给孩子过满月的习俗,孩子出生满月时,往往要摆上几桌酒席,邀请亲朋好友共贺,亲朋好友一般都要带上礼物,也有的送上红包。
寿酒:中国人有给老人祝寿的习俗,一般在50岁、60岁、70岁生日等大寿时由儿女或孙子、孙女出面举办,邀请亲朋好友参加酒宴以示庆贺。
上梁酒:在中国,盖房是件大事。盖房过程中,上梁又是最重要的一道工序。所以,上梁这天要办上梁酒,有的地方还流行用酒浇梁的习俗。
开业酒:这是店铺作坊置办的喜庆酒。店铺开张、作坊开工之时,老板要置办酒席,以志喜庆贺。
酒令,则是酒文化中的文化精粹,为中国特有的文化现象。
酒令以文化入酒,富于洒趣。
酒令的历史极为悠久,一般是作为酒与游戏结合物出现。春秋战国时期的投壶游戏,以及秦汉时期的“即席唱和”等都属于酒令。唐朝酒肆日益增多,酒文化融入了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中,酒令战风行。
酒令在明清两代更为五花八门、琳琅满目。酒令,有俗令和雅令之分。猜拳是俗令的代表,一般在民间百姓之间流行;而雅令则以文字令为表现形式,主要包括字词令、谜语令、筹令等,一般在士人间流行。
见证奇迹的时刻到了
在当今中国,提起魔术表演,很多人都会想起在春晚走红的宝岛魔术师刘谦,以及他的经典台词:
“接下来就是见证奇迹的时刻了”。
春晚舞台上,刘谦和其他的魔术师们,以他们出神入化的技艺,让我们大饱眼福,充分享受了魔术带来的震撼和乐趣。
也许大家想不到,我们的老祖宗,在很久很久以前,就和今人一样领略魔术的魅力了。
汉代人欣赏的杂技里就包括魔术。
书中介绍,中国的杂技大约萌芽于新石器时代,汉代逐渐形成并初步发展,至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其中,汉唐和明清是中国杂技史上的重要发展时期。
杂技,又称“杂伎”,泛指各种技艺,主要包括柔术(软功)、车技、口技、顶碗、走钢丝、变戏法、舞狮子等。
在汉代,杂技称为“百戏”。这一时期,杂技的卓越成就主要是,各种节目逐渐形成系列,初步具备了后世杂技体系的主要内容。
这在世界杂技表演艺术史上是绝无仅有的。
有实物为证,根据汉代出土画像砖石中的记载,汉代杂技共有六大类:
1.力技节目,主要是角抵较力之类,在汉代百戏中地位重要。
2.形体技巧节目,主要是“顶功”类,这种传统延续至今。
3.耍弄技巧节目,主要是“跳丸”“弄剑”“舞轮”等。
4.高空节目,主要是走索等。
5.马戏与动物戏节目,主要是驯马、虎、鹿、象、猴、鹤等。
6.幻术节目,主要是变花、变鱼、变鸟等,这也是现代中国魔术的绝招。
等到了唐代,杂技空前繁盛,宫廷与民间齐头并进。杂技也有着很高的地位,不仅常有杂技艺人和乐舞艺人同在宫廷献艺的情况,有的杂技艺人还得到了诗人墨客的吟咏。
白居易的《新乐府·五部伎》就有“舞双剑、跳七丸、枭巨索、掉长竿”之句。
唐朝的杂技技艺十分精湛,马戏技艺尤为高超。
如“透剑门伎”,用锋利的刀剑编扎成狭门过道,由表演者乘小马从刀丛剑林里穿驰而过。如果技艺不精,坐骑驾驭不灵,触及刀剑,人马立毙。
书中还介绍,鼎鼎大名的“杂技之乡”河北吴桥,早在战国时期的墓穴中,就发现了用于演练杂技的银首人俑铜灯。
而该县小马厂村的一座南北朝东魏古墓壁画中,就生动描绘了杂技场景,其中倒立、肚顶、马术、蝎子爬等表演尤为逼真。
明清时期的吴桥黄镇九月庙会,历时一个月,是杂技演艺人员切磋交流、提高技艺的一次盛会,其规模之大、时间之长、范围之广都是前所未有的。
当下,吴桥杂技更是走出国门,走向世界,在世界各地的杂技艺术节上,都可看到吴桥人的身影,都能见证到中国人的“奇迹时刻”。
但是,还有书籍
前几年,一部纪录片《但是还有书籍》打动了无数观众。
这部片子以书籍为主题,讲述了形形色色的写书人、做书人、爱书人、读书人的故事。
片名取自立陶宛诗人切斯瓦夫·米沃什的同名诗歌,诗里这么说:
“……即使书页被撕扯 或者文字被呼啸的火焰舔光 书籍比我们持久 我们纤弱的体温 会和记忆一起 冷却、消散、寂灭……但是书籍将会竖立在书架有幸诞生 来源于人,也源于崇高与光明”。
感觉这些文字贴切地吟唱了中国历史上的“类书”“丛书”的命运。
类书,是中国古代的一种工具书,体例是辑录各门类或某一门类的书籍资料,依照内容或字、韵分门别类编排以供检索、征引,相当于西方的百科全书。
中国类书编纂起自曹魏时期的《皇览》,之后历代均有编修,最有名的则是明代的《永乐大典》。
丛书,则是由很多书汇编成集的一种集群式图书,体例是按一定的目的,在一个总名之下,将各种著作汇编于一体。
古代丛书编纂始自宋代,清代达于鼎盛,乾隆年间所编《四库全书》堪称中国古代丛书之最。
书中介绍了史上有名的各种类书、丛书的命运波折,限于篇幅,简单聊聊《永乐大典》《四库全书》。
《永乐大典》于永乐年间,历时六年编纂而成,初名《文献大成》,后改名为《永乐大典》。
全书广收各类图书七八千种,共计22877卷,11095册,约3.7亿字,以搜罗最富、卷帙最大、引文最详而著称。
该书规模远远超过了前代编纂的所有类书,即使是清代编纂的规模最大的类书《古今图书集成》也只有10000卷1.6亿字,不到《永乐大典》的一半,西方同时代的典籍更是望尘莫及。
另外,《永乐大典》的3.7亿字,都是书手们用明代官用的楷书馆阁体一一抄写出来的,其中所绘山川器物也全用白描手法,精丽工致。
《永乐大典》纂修完成后,只抄录了一部,称作“永乐正本”;到嘉靖朝,怕大典有损,又重录了一部,称为“嘉靖副本”。
两部大典完成之后一直深藏皇宫,没有刊印,流传稀少。
可惜的是,正本于明亡之际被毁,副本在八国联军入侵北京时大部分被焚毁,其余部分则被劫掠而去。现存的《永乐大典》不到800卷。
《四库全书》则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套官修丛书。
清乾隆三十八年开始编纂,历时9年完成。曾参与编撰并正式列名的文人学者多达3600人,而抄写人员也达到3800人。
乾隆四十九年《四库全书》编纂完成之后,共抄录七套正本、一套副本,藏于各地。
历经200年动乱战火后,七套正本现只存三套半。
其中,避暑山庄文津阁本于20世纪50年代调拨到中国国家图书馆,这是目前唯一一套原架原函原书保存的版本。
每当我们谈及中华文化,心里总是自豪满满,也会想到要去了解和传承下去。
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独一无二、源远流长,想全面地了解熟悉并不容易。
《一本书读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给我们提供了一条较为便捷、系统地学习优秀传统文化的途径。
全书分为“概述”“物质文化”“伦理文化”“民俗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六个部分,还附录了“中华传统文化推荐阅读书目”。
虽然这是本知识读本,但语言注重了通俗性、趣味性和普及性,并不会显得枯燥乏味。
有时间听听这本书,领悟中华传统文化的深厚积淀和精髓,很有价值。
特别声明:本文为新语听书原创内容,版权归新语听书所有,如需转载添加授权可联系kefu@xinyulib.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