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身迷彩,一双胶鞋,一头利落短发,三十而立的年纪和与世隔绝的山林,寂寞清苦的工作和开朗健谈的性格,通北林业局有限公司建设林场副场长刘之月身上有着许多看似矛盾的特点。
放弃城市高薪岗位,回乡后主动请缨扎根一线,在广袤天地间,刘之月以青春之名,书写新时代的田园诗篇,为青春无悔标记下最生动的注解。
刘之月出生在通北局公司建设林场,是一个不折不扣的“林三代”。“用自己的所学回馈家乡”,是刘之月上大学后立下的第一个目标。
2022年5月,经龙江森工集团“千名大学生”引进计划招聘,刘之月进入通北局公司建设林场任技术员一职。建设林场地处通北局公司东北部,距离局址100多公里,条件相对艰苦,但她毫无怨言,反而充满激情:“我不怕苦,要去就去最偏远的地方!”
在建设林场开始接触林业工作时,旅游管理专业出身的刘之月感到有些吃力,于是默默啃读《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森林防火条例》等政策法规,跟随林场前辈进山入林,实地学习如何查看山势和火情,用最短时间补足基础专业知识。
“做事有条理,灵活有头脑,上进肯吃苦,不管什么工作交给她都特别放心。”同事们对踏实肯干的刘之月赞誉有加。
面对错综复杂的基层工作时,刘之月也有一些小心得。从刚开始的手忙脚乱、不敢开口与居民交流,到主动申请走访入户,最终得到领导和群众的肯定……她在半年时间内快速成长,渐渐习惯了林场的工作节奏,也找到了扎根基层的乐趣。
“每天东奔西跑虽然累,但特别有成就感。”刘之月说,“我感受到大家对我的信任,真的打心底里高兴。”
冬日山林,寒风凛冽。早上7时,刘之月与管护队员一道,徒步巡山。
“开始不习惯,慢慢就适应了。林场工作虽平凡,但守护青山绿水的责任重大。”在清苦的日子里,刘之月苦中作乐,巡山时发现某个小山头有2格信号,她就每天定点“放风”,去那里接收单位和家人的信息。在家人的“远程陪伴”下,她始终脚踩泥土、满怀热忱,在基层一线释放光和热。
除了和树木打交道外,林场居民也是刘之月的重点关注对象。森林普法宣传工作中,刘之月放弃直接发传单的方式,试着和当地职工群众打成一片,帮他们种土豆、收稻谷、剥玉米,时不时陪老人晒太阳唠家常,还给老人剪指甲,干活时边聊天边普及森林防火知识。
在刘之月拉家常式宣传森防工作中,“义务护林员”队伍日渐壮大。“我一个人在家,她上门陪我说话喝茶。现在她每次带宣传页过来,我就帮她在场里发,大家的防火意识都提高了。”林场居民罗阿姨一脸慈爱地说。
青衿之志,履践致远。一路走来,从陌生到熟悉、从迷茫到坚定,刘之月用最美年华触摸、丈量、耕耘故土,将奋斗之旅书写在广袤的林区大地上。
提职后,刘之月在建设林场开启了“身兼数职”的征程。除了每月必要的巡山护林外,其余时间她就在场区负责文明创建、文字撰写、数据统计、后勤采买、卫生清理等工作。
相比过去,刘之月的工作内容更繁杂,身上的担子更重了。她主动学习求教,每天泡在办公室里看书写材料,在她看来,对自己从事的专业、技术精益求精,潜心钻研,做到极致,就是一种成功。
“我像是播撒在林区大地上的一颗‘种子’,逐渐变成一棵能独挡风雨的‘小树’,不断向下扎根、向上生长,不辜负群众这份沉甸甸的信任。”谈起工作以来自己的变化,刘之月感慨颇多。
美的表现千姿百态,无畏荆棘、勇敢追梦是最动人的一种。对工作的专注,对群众的赤诚,对生活的热爱,无一不是刘之月对家乡的真诚致意。
刘之月的手机里,珍藏着一张翻拍自胶片机的老照片,画面里是小时候家后山的一片森林,这是刘之月对林区最初的印记。三载春秋,她用青春与青山相伴,未来她将继续怀着赤忱初心,在逐梦路上坚定前行。
来源|通北林业局有限公司
记者|李晓梅
责编|孙红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