莱比锡(德语:Leipzig)是德国萨克森自由州第一大城市,前德意志民主共和国(东德)第一大城市。位于萨克森自由州莱比锡盆地中心。2021年在德国主要城市排行榜中排名第八。对于德国中部,它是商业、贸易和运输、行政、文化和教育的历史中心,目前是“创意场景”的中心。
莱比锡地处温带 气候区,处于西欧海洋性气候向东欧大陆性气候的过渡区。年平均气温为8.4 °C,年平均降雨量为507毫米(1972-2001年的平均值)。同期平均霜冻77天,夏季37天,高温7天以上。2022年7月20日在莱比锡测得的最高温度为39.3 °C。1987年1月14日记录的最低温度为-24.1°C。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从1943年到1945年,这座城市经常遭到空袭,导致市中心遭到严重破坏——高达60%的建筑结构受到影响——并造成约6000人遇难。根据1944年第一份伦敦占领区议定书和雅尔塔会议的决定,萨克森是苏联占领区(SBZ) 的一部分,红军于 1945年7月2日接管了莱比锡。苏联驻德国军事管理局(SMAD) 成立了市议会和市议会,其组成由东德成立时的德国统一社会党(SED) 规定。
从1952年到1990年,莱比锡是同名区的首府,按人口计算,它是东德第二大城市。在柏林、莱比锡和德累斯顿等城市,大部分联合管理公司和母公司都成立了,因此莱比锡相对于东德的经济重要性一直保持到1990年。
1989年,从尼古拉教堂开始的星期一示威活动预示着东德的结束。由于东德当局为了宣传目的使用暴力反对国家监管权力和破坏,周一在莱比锡举行的示威活动以“禁止暴力”为口号。随着示威者于 1989年12月4日占领地区国家安全管理局,莱比锡的国家监视措施结束。1990年,莱比锡和莱比锡的大部分地区划归萨克森自由州。此后,莱比锡成为莱比锡行政区所在地,2008年8月1日并入莱比锡行政区,2012年3月1日解散。莱比锡仍然被称为贸易展览会、媒体和大学城,即使它的重要性不及二战前。
莱比锡是城市旅游的热门目的地,拥有发达的旅游基础设施。每年约有150万游客到访该市,过夜约280万人次;旅馆122家,床位15000张。自2012年以来,这一数字稳步上升。酒店业的营业额和城市客人的额外营业额达到11亿欧元。大多数游客来自德国其他地区。来自其他欧洲国家的客人主要来自英国和荷兰,洲际客人主要来自美国人和日本人最具代表性。
圣尼古拉教堂
圣尼古拉教堂(St. Nikolaikirche)是莱比锡最著名的教堂之一,并以反对共产党统治的1989年民主德国星期一游行的和平起义中心而全国闻名。这座教堂修建于大约1165年,莱比锡,又名圣尼古拉城建城之时,得名于商人和批发商的主保圣人圣尼古拉,位于该市的最中心,两条历史上重要商路的交汇点。它部分为罗曼式建筑风格,16世纪初扩建部分主要为哥特式建筑风格。内部改建为新古典主义风格。1539年宗教改革后成为新教座堂, 但是天主教会也允许使用这座教堂。1724年,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的《约翰受难曲》首演于这座教堂。这座教堂的管风琴是欧洲最好的浪漫风格管风琴之一。
莱比锡老市政厅
莱比锡老市政厅(德语:Altes Rathaus)位于莱比锡市集广场东侧,主宰着整个广场。后面是甜食市场。老市政厅由市长和执政商人海欧纳莫斯·洛特修建于1556年至1557年,目前的建筑经过多次重建,多数属于20世纪初。老市政厅现在是德国最后一个也是最重要的文艺复兴纪念碑。自1905年起,市政府迁往莱比锡新市政厅。1905至1909年,老市政厅大幅改建和装修,改设城市历史博物馆。建筑内部值得一看的,首先是大厅,会议室,巴洛克后期的房间,金库和唯一正宗的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肖像风景(由埃利亚斯·戈特洛·奥斯曼),在会议厅有1723年他被任命为托马斯教堂合唱团团长的文件。
民族大会战纪念碑
民族大会战纪念碑(德语:Völkerschlachtdenkmal)是德国莱比锡的一个纪念碑和主要地标,纪念1813年的莱比锡战役。纪念碑始建于1898年,建成于1913年,莱比锡战役百年纪念之际,花费约600万德国金马克。民族大会战纪念碑高达91米,为欧洲最高纪念碑。攀登500多级台阶到达顶部的观景平台,可欣赏城市及周围景色。因为此纪念碑宣扬的民族主义精神,再加上纳粹德国时期莱比锡党支部曾在此集会,使得这个纪念碑在二战后的德国备受争议。民主德国时期,共产主义政府也曾考虑是否将其拆毁,后以纪念“德俄战斗兄弟友谊”为名将其保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