梓潼地处川陕古道要冲。古道自战国以来,就是由汉中通往巴蜀的一条主要驿道,即古蜀道,又称金牛道。自秦岭而下,沿途山峦重叠,天梯石栈,百步九折,经剑门关至梓潼七曲山南麓的送险亭,鸟道羊肠之险阻,至此才算尽矣。
在距离县城以北40里的演武镇境内,有一座驿站,该驿站就是古蜀道上有名的上亭驿,又名郎当驿,其得名和唐明皇李隆基有莫大关系。
明皇幸蜀图
天宝年间,唐明皇李隆基宠爱杨贵妃,不理政事,致朝政腐败,危机四伏。天宝十四年(公元755年),安禄山起兵谋反,明皇仓皇逃离长安,行至马嵬坡,将士饥疲,六军不发。奸相杨国忠被乱刀砍死,明皇被迫赐死杨贵妃后继续逃往蜀地。天宝十五年(公元756年),唐明皇一行到了梓潼七曲山的上亭驿。进入斜谷后霖雨沥沥,下了十多天,明皇立于驿馆前,眺望夜色下的苍山,触景生情,难以入眠,驿亭檐角的铜铃,时起“郎当”之声,忽急忽缓,这“郎当”之音,好似贵妃在呼唤“三郎”。明皇心下哀伤,想起不久前惨死马嵬坡的杨贵妃,遂决定用这风雨中的铃声来悼念杨贵妃,名为《雨霖铃》曲。
夜雨闻铃肠断声
此事在唐代郑处诲的《明皇杂录》记载如下:“明皇既幸蜀西南行,初入斜谷,属霖雨涉旬,于栈道雨中,闻铃音与山相应,上既悼念贵妃,采其声为《雨霖铃》曲,以寄恨焉。”据此可知,此曲是唐明皇安史之乱后奔蜀途中所作,以寄对杨贵妃的思念之情、死别之恨。罗隐有诗“细雨霏微宿上亭,雨中因感雨淋铃”,言明闻铃之地在四川梓潼上亭铺。此后,上亭驿便以郎当驿而闻名。而唐明皇用来悼念杨贵妃的铃音即《雨霖铃》曲。随着词的不断发展,《雨霖铃》最终成为了一个词牌名,也因这一段凄婉的故事,以《雨霖铃》为词牌的词作,总给人一种或浓或淡的哀伤。
唐明皇幸蜀闻铃处碑
后人为了纪念这段历史,在郎当驿树碑立传,既是警醒,也是永纪。今存石碑,是一通清碑。高2.6米、宽0.86米、厚0.18米。正中阴刻正楷“唐明皇幸蜀闻铃处”八字,字径0.3×0.2米。由碑石侧题可知,是“大清光绪二十年岁次甲午仲夏知梓潼县事昆明桂梁材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