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山忠魂 浩气长存 ——追忆中共原川陕省委秘书长戚应源烈士

文摘   2023-04-09 19:23   四川  

点击上方↑↑↑“巴山红页”关注我们

     革命烈士戚应源,是川北地区早期的中共党员之一,长期在通江、南江、巴中和阆中、苍溪、南部及成都地区从事革命工作。红四方面军入川后,他往返于川陕苏区辖区“通南巴”与“阆苍南”之间,先后在部队和地方工作,曾任川陕省委秘书长等职,为创建川陕革命根据地和新中国解放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
 



  一、热血少年 志向远大
 
  戚应源1912年冬月出生于阆中县白土乡康垭口村戚家院子,字本立,又名戚映元、戚应元。父亲戚元烈为晚清秀才,满腹经纶,精通诗词;母亲康烈珍出身名门,温柔敦厚,勤俭持家;哥哥戚应森憨厚诚实,勤劳能干;妹妹戚应雪温文尔雅,秀美端庄。四岁时,父亲病故,母亲带着兄妹3人艰难度日。为了让孩子读书,母亲变卖田产,送戚应源兄妹到精兰书院读私塾。小学时,他学习勤奋,努力进取,从小就立下了救国救民的远大志向。每逢回家,白天干活,晚上读书。因聪明好学,品学兼优,学习经费得到同族人接济。1925年9月,戚应源考入保宁联中初中,次年升入本校高中。中学时,他如饥似渴地阅读进步书刊,逐渐懂得了革命道理,还结识了许多进步青年。在教师廖敬六的影响下,他对马列主义产生了浓厚兴趣,积极参加学生运动,先后创办了“疯子”壁报和《蜜蜂》小报,针砭时弊,发起的“择师”运动取得了胜利,并光荣加入了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假期回家,不时向参加过北伐战争的堂兄戚应宣了解列宁领导的俄国十月革命、五四运动和大革命的情况。
 
  1927年9月,戚应源考入四川大学后,不仅学到了更多的知识,而且增长了见识,开阔了视野。在革命思想熏陶下,他积极参加左翼文学活动,联络了许多有志青年,共同探求中国革命的真理。当时,中国革命陷入低潮,他认真研读和传播马克思列宁主义,积极参加革命活动;在全国陷入严重白色恐怖的情况下,他毅然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从此,他把自己的命运与党的事业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每逢假期,回乡宣讲川内革命形势,发动群众开展减租运动,帮助农民渡过难关。1928年12月,因戚应源兄妹3人反对族长逼收租债吊打佃户,族长怀恨报复,不准乡亲们供他学费,1929年初被迫辍学返乡开展革命活动。
 



  二、传播火种 开展斗争
 
  戚应源回阆中后,党组织安排他到临溪观协立中学当教员,相继发展秦邦奇等3名进步学生加入共青团,秘密开展革命活动。不久,到阆中城关砖瓦厂利用司书身份从事地下工作,发展巴中到阆中务工青年吴瑞林入团。不久,与戚应雪在阆中华光楼旁开办百货店,为党筹集经费。接着,戚应源创办《嘉陵江》小报自任主编,妹妹负责油印发行,很快引起敌人注意,小报被查封,兄妹遭到通缉。戚应源返乡后,以戚家院子为联络点,戚氏兄妹一边教农民识字,一边书写标语,印制传单,宣传革命,建立党群组织,发动附近60余名青年参加革命活动。
 
  1930年初,党组织在戚家院子召开会议,成立白土地党支部,戚应源任书记,戚应森、戚应宣任委员。后因敌人盘查,党组织转移至响堂坪、学堂坪、石柱坪、蛮洞子等地开办识字班,组织青年学习,成立农民武装,发动群众开展抗租、抗捐、抗丁斗争。根据工作需要,戚应源奉命到阆中城区与地下党员马步旭等组建城厢党支部,担任负责人。随后,他与返乡的地下党员杨麟书及戚应森取得联系,在二龙、老观、水观、千佛等地建立党团组织,发动农民自制大刀长矛,组建农民协会,准备武装暴动。
 
  1930年8月,地下党员于江震到戚家院子与戚应源研究暴动计划,被民团获悉,拟实施抓捕。党组织获悉后安排吴瑞林通知他们连夜赶到二龙杨麟书家躲避。随着敌情突变,党组织决定提前举行暴动。于江震、戚应源在戚家院子联络安正福、罗安荣等骨干,实施暴动计划。声势浩大的农民暴动迅速在思恭、老观、河溪、双庙等地开展,先后成立党群组织和思恭游击队,火烧祖寺垭反动头目屈碧大院,沉重地打击了地方反动武装。8月下旬,在阆中城嘉陵江的一条船上,于江震向戚应源等传达上级指示,安排戚应源等人赴“通南巴”开展工运、农运、兵运工作,戚应源负责南江、吕子谦负责巴中、吴瑞林负责通江。戚应源、吴瑞林率先赴通江活动,首先在通江保安队、大小通江河拉纤工人中发展王顺成、刘来福、姜志宇等加入党团组织。接着,戚应源在通江流二沟伐木场以及涪阳坝、通江城银耳厂开展兵运工作,以厂庶务身份广泛接触工人和团丁,发展革命力量,派人打入通江保安队,控制川军冯营部以及通江各场镇团(乡)丁的人和武器,为红四方面军顺利解放通江创造了条件。
 



  1931年至1932年,通南巴地区大旱,粮食歉收,军阀田颂尧为筹措军费,派粮催款,肆意搜刮民脂民膏,农民苦不堪言。在南江,军警团丁拿着“杀人可恕,欠款难容”的手令,在各场镇设催款刑场,肆意吊打欠款农民,百姓怨声载道。1932年秋,戚应源以做砖瓦生意为掩护,发动农民掀起一场轰轰烈烈的“吃大户”运动。从南江大河开始,很快蔓延至通江、巴中。在“吃大户”运动中,戚应源不顾个人安危,冲在一线高呼“今年闹款,明年造反,后年国民党就垮杆”,被称为“戚瓦匠”。“吃大户”运动从秋后坚持到年底,得到广大贫苦农民的拥护,沉重地打击了地主豪绅。同时,南江人民为反对“预征烟款”,成百上千人成群结队陆续进城示威请愿,斗争历时两个多月,南江县政府被迫“延期征收”。同时,按照他的安排,戚应森、戚应雪潜回阆中,继续开设百货店,为革命筹集钱款物资。同年秋,戚应源受组织派遣到南江桃园联系川北民军参谋长、地下党员李载溥。刚进桃园,就被哨兵抓捕到司令部,趁机以“表弟”相称与李载溥接上头。戚应源听取李载溥汇报,商定联络地点及方法,安排李载溥分发传单,宣传鼓动川北民军举行革命兵变,为之后编为红四方面军独立师奠定了基础。
 
  通南巴地区抗捐斗争如火如荼,戚应源等相继到通江草池、涪阳一带,传唱抗捐歌谣,痛陈国民党当局腐败,号召百姓起来抗争。农民手持刀矛棍棒,从四面八方涌入通江县城,大闹公堂,到处搜捕团总、保正,并在他们身上贴上“官逼民反”的标语,迫使县长答应“三年不完粮”。在戚应源等共产党员的发动下,通南巴人民革命激情空前高涨,革命思想深入人心,革命浪潮风起云涌。
 
  三、智勇双全 身经百战
 
  由于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第四次反“围剿”斗争失败,1932年10月至12月,红四方面军被迫向西转战川陕边,通南巴地区革命重心转到迎接红军上。此时,戚应源投身扩红宣传、发动群众工作,安排戚应森带领思恭游击队支援升钟寺、保城地区农民暴动。11月下旬,思恭游击队与当地赤卫军,一举摧毁地方反动政权。12月下旬,戚应源接到红四方面军入川的消息,迅速安排部署,派吴瑞林等到泥溪场迎接红军。他打入敌营,在红军抵达通江城时,打开城门迎接红军,25日通江城解放。随后,戚应源参加了红军,到红11师当向导,引导红军进军巴中,1933年1月下旬,巴城解放后,担任红四方面军总政治部秘书,协助红军建立县级苏维埃。因工作勤奋,成绩突出,1933年2月上旬,红四方面军政委陈昌浩指定戚应源为代表,出席川陕省第一次党团代表大会和工农兵代表大会,会后留在川陕省委当秘书。
 
  当时,敌三路围攻前线指挥部设在阆中,红四方面军总部鉴于戚应源熟悉情况,派他回阆中侦察敌情。为避开盘查,他昼伏夜行,赶回二龙与戚应森、戚应雪取得联系了解敌情。在杨麟书、彭蕴山、侯正方等地下党员配合下,他摸清二龙、老观一带敌军布防和装备情况,及时派人将情报送到总部机关。接着,到阆中城侦察敌情,他通过地下党员杜绍衡、戚应宣,联络马文玉、马骈臻、戚应臻等农民运动骨干,掌握了敌军进攻苏区路线、兵力部署和沿江布防情况,连夜把情报送到红四方面军总部,为红军制定作战计划提供决策参考。反三路围攻期间,川陕省委安排戚应源到阆南中心县委工作。戚应源以临溪观协立中学教员身份为掩护,与共产党员孙肇民、曹子吉、陈友容、张希在及共青团员安东等人,组建临溪党支部。戚应源带领广大党、团员书写革命标语,散发传单,激发广大师生革命觉悟,红军进入阆中,全体党员集体参加红军。1933年初夏,阆南中心县委与老观党组织联系困难,为及时指导老观地下党工作,加强起义组织领导,戚应源亲赴老观,布置起义事宜。尔后,戚应源深入二龙、清泉、玉台、河溪等地发动群众,组织武装攻打民团、火烧地主庄园、夺取敌人武器、声援老观农民起义。
 
  1933年8月,党中央派廖承志、罗世文到川陕苏区工作。戚应源接到通知后,周密安排,历经艰险,将两人接到徐垭口,安全护送至苍溪下五里子,圆满完成护送任务。为配合仪南战役,他与女党员马中键假扮夫妻,赶赴南部老鸦发动群众,不幸被敌人扣留,经李载溥营救脱险。随后,深入群众中开展活动,利用当地民俗节气“生期会”,开办农民夜校,培养革命力量,组建革命团体,宣传党、红军和苏维埃,号召广大群众团结起来,推翻军阀反动政权。他将搜集的南部敌军情报,星夜送至中共阆南县委负责人何芗处转交红军。1933年仲夏,红军解放了阆中的三庙、老观、水观等地,他积极配合开展建党建政、扩红支前工作。在戚氏兄妹动员下,白土地200多名青年参加红军,仅康垭口就有戚怀培等72名青少年参军;戚应雪刚组建的文艺宣传队30余人集体参加了红军。为解决苏区军民食盐短缺问题,川陕省委组织千余群众,昼夜不停从南部向巴中运盐,戚应源返回巴中途中加入运盐队伍,配合地方组织群众运盐至苏区。
 
  四、牢记使命 艰苦工作
 
  1933年9月8日,川陕省委在阆中老观设立阆苍南边区委员会,辖苍溪、阆中、南部3县境内赤白交界区域内的党组织。省委鉴于戚应源熟悉情况,便于开展工作,任命戚应源为书记。他深入阆中徐垭口、向家坝和苍溪王渡、下五里子等地勘察,建起以阆中交通站为枢纽,从成都、重庆通往阆中、苍溪进入巴中的红色交通线。不断地向白区党组织输送宣传品,向苏区运送军需物资,转移党团员和进步青年到根据地,为传送情报、掌控敌情、加强赤白区党的联系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宣达战役胜利后,红军接管军阀刘存厚在达县的兵工厂、造币厂、铅印厂、被服厂等,红四方面军总部决定将工厂设施设备和战利品运到大后方,戚应源担任运输队临时党委书记。工厂机器设备有100多台,重的达千余斤,军需民用物资堆积如山。从达县到通江苦草坝有300多里山路,悬崖峭壁,沟壑交错,时值雨季,行路艰难。戚应源带领党团员及一万多名群众人推肩挑背扛,昼夜兼程,历时一个多月,把几百万斤物资安全送达目的地,为补充部队供给、增强红军战斗力、取得反六路围攻的胜利提供了军需物资保障。1933年10月,戚应源在川陕省第三次党员代表大会上当选为省委委员,并调任省委副秘书长,协助省委秘书长吴永康的工作,负责干部培训和报刊编辑,参与拟定《川陕省委白区年关斗争决议》《川陕省党在工会工作的任务》等文件,配合省委宣传部部长刘瑞龙撰写宣传稿件。
 
  1934年初,吴永康转任川陕省苏维埃政府经济委员会主席,戚应源接任省委秘书长。他坚决贯彻省委决策部署,顾全大局,坚持原则,严以律己、宽以待人,善于团结和协调各方面工作。他为省委机关报《共产党》编审,亲自起草省委文件和宣传稿件,送刘瑞龙部长审阅印发。同时,陪同川陕省委书记周光坦深入基层收集、整理社情民意,草拟调研报告,为省委决策发挥参谋助手作用。戚应源主持下的省委秘书处,工作严谨,成绩显著,数次受到省委表彰。他积极开展土地革命,充分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主动配合省苏维埃工作,参与谋划工商业、交通运输和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开展禁烟运动,维护社会秩序等一系列重要举措,成效显著。
 
  五、铁血丹心 英雄蒙难
 
  反六路围攻胜利后,张国焘再次在部队和地方进行“肃反”。戚应源对张国焘的家长制作风不满,自觉抵制张国焘的错误。1934年,川陕省委发现各地在分田过程中,曾一度执行张国焘实行王明的“贫农分好田,中农分边田,富农分坏田,地主不分田,土豪劣绅全杀完”政策。对这种极“左”的土地政策,川陕省委立即召开扩大会议要求各地进行纠正,戚应源按照省委意见,起草了《平分土地须知》《反对侵犯中农利益》等文件,强调“保护中农利益”“中农土地不够要补齐”“千万不要动摇中农”等,省委讨论通过后,印发各地执行,引起张国焘的不满。10月下旬,戚应源在川陕省第四次党员代表大会上被选为省委常委,继续担任省委秘书长。接着,参加了毛浴镇党政工作会议和清江渡军事工作会议。12月,正当他为粉碎敌人“川陕会剿”做准备工作时,突然被免去省委秘书长一职,留在省委机关当油印员,事实上被变相软禁起来。1935年2月,红军撤离巴中前夕,戚应源被张国焘秘密杀害,一代英才蒙冤陨落,时年二十三岁。戚应森、戚应雪、戚应宣因株连同时遇害。据不完全统计,通江、南江、巴中、达县、宣汉、渠县等地在“肃反”中被冤杀错杀的干部群众达9101人。
 
  在艰苦的革命岁月中,戚应源短暂的一生,永葆共产党员的坚定信念,对党、对人民事业无限忠诚,为实现革命理想奋斗终生。在他影响下,一大批进步青年走上了革命道路,包括戚氏族人、安氏族人参加了红军。他培养的吴瑞林、安东、安志敏等红军,后来成长为新中国的开国将军。
 
  1957年阆中县人民委员会追认戚应源为革命烈士。1981年3月,党组织为戚应源三兄妹等同志平反昭雪,2002年戚应源被列入民政部编写的《中华著名烈士》名录,康垭口村被誉为红军村,戚家院子被誉为红军院子。
 
  从嘉陵江畔到天府平原,再到大巴山区,戚应源以鲜血浇灌理想、用生命捍卫信仰、用奋斗诠释忠诚,他的光辉形象与日月同辉山河同在,其革命精神永垂青史!(本文作者单位为巴中市委党史办公室)


南充市川陕革命根据地历史研究会

法律顾问 | 冯荣书

来源 | 掌上巴中

审核 | 成余 

编辑 | 小张


★识别二维码传承红色文化★

往期经典回顾


雷锋精神代代传——记南充市川陕革命根据地历史研究会党支部学习雷锋精神座谈会
南充市川陕革命根据地历史研究会会员合唱《学习雷锋好榜样》
红色记忆-南充市川陕革命根据地历史研究红色记忆-南充市川陕革命根据地历史研究会

觉得好看点个【在看】再走吧

巴山红页
弘扬红军精神,传承红色文化。
 最新文章